如何打好逆向工程这张牌?

逆向工程这个词是从知识产权的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词,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最初,由于国与国之间企业采取的技术封锁措施,很多企业只能拿别人的产品,通过逆向工程进行拆解,从产品加工流程、组织结构、功能性能规格等设计要素入手,从而达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技术的目的。

逆向工程也是新兴工业国家的增长路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实施赶超战略,走上了一条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创新技术的发展道路。韩国等很多新兴国家也是如此:依靠逆向工程从欧美发达国家的龙头企业获得技术,最后通过改进和创新赶超。

作者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拥有一定数量的核心价值专利,提高高价值专利在专利组合中的比重,是利用好逆向工程的关键。逆向工程之所以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国外企业拥有众多核心专利,市场价值巨大,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竞争优势强。这些专利一旦被侵犯,必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国外的企业会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找和发现竞争对手侵权的证据,通过逆向工程,可以彻底揭露竞争对手的侵权行为,即使花巨资,很多企业都会这么做。

反观中国企业,最近两则看似“矛盾”的新闻发人深省:一则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报告称,中国企业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一个是汤森路透最近推出的“2012全球创新100强”榜单,但中国企业不在其中。即使任何一个榜单的科学性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它的指标设计也可能需要改进,但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当作一种鞭策。汤森路透的评选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成功率、专利全球覆盖范围和专利影响力。入围者必须在2009年至2011期间至少有100项创新。

虽然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是可喜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但专利价值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仍然是许多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中国企业只持有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的专利,显然是不会花大价钱去使用逆向工程的,要知道这些专利可能只能获得很少的侵权赔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增加核心专利的拥有量。

此外,笔者还认为,要让中国企业认识、理解和接受逆向工程,必须转变观念。国内很多企业非常重视诉讼,希望通过诉讼获得一定的赔偿,以达到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与国内企业不同,国外很多企业的专利申请理念是专利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事实上,在很多欧美国家,在侵权事实已经成立的前提下,很多企业仍然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和解,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让产品进入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以达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对双方来说,也可以达到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