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真正的“坏人坏人”是谁?
坏人和恶棍
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到汉灵帝钟平六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个称号:汉灵帝钟平六年、汉少帝刘扁桂元年、赵宁元年、汉献帝永汉元年,即189),265438+。
在世界知识精英的参与下,邱晨帆首次与窦武将军合作。结果陈蕃先死了,窦武跟着死了,知识精英全被抓了。第二次,李思校尉袁绍与外戚何进合谋。虽然参与者不再是世界知识精英,但他们仍然是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州、县和法院官员。结果何进死了,袁绍没有,自己领兵杀光了所有太监。宦官被杀,董卓却来了,刘汉朝全灭。
你可能会问:既然袁绍可以自己解决太监,为什么还要请比财狼还残忍的董卓老师来北京剿灭太监?是不是说袁绍劝何进把董卓招到北京,希望他灭了汉家,然后伺机把天下偷到自己手里?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和数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大胆。这种猜想虽然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思想能力,但却高估了袁绍,也有诬称袁绍之嫌。船山先生在《资治通鉴》中,分析了汉末宦官的拉拢导致了汉朝的最终灭亡,并说了七个重要原因,其中第六个是:“袁绍兄弟,心怀叵测,乘势作乱,无皇族之诚;曹操知其所知,执其所行,而野心勃勃,听皇族之乱。”船山先生这里所说的,属于这种大胆的假设,缺乏有力的事实依据。
当何进如此杀宦官的时候,曹操和袁绍,虽然他们的意图可能不“纯”,但并没有起来扰乱天下,希望把事情闹大,让天下大乱,从而得到侥幸。虽然他们不再像汉代的陈蕃、李瑛那样身处赤城,但他们并没有“心怀不轨”的思想,尤其是“乘势作乱”的思想。因为天下已乱,他们没等袁绍、曹操“构”“待变”可能是真的。但他们都很看重自己朝廷重臣的身份,希望在那个位置上有所作为,以便继续升迁。所以,所谓“静观其变”,不应该是抓住机会窃取政权的意思。
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来看,袁绍这次计划用刀片杀死宦官,与窦武和陈蕃的计划有所不同。虽然窦武当时也是为了夺取宦官手中的权力,但他与宦官并没有太直接的个人恩怨。袁绍参与杀宦官,主要是帮助刀锋,最多只是依靠刀锋升迁,没有其他“深远”的企图。
汉灵帝末年,宦官简硕怕刀锋将来对他不利。他和其他宦官一起,不停地往汉灵帝耳朵里吹气,说这是西凉的韩遂,一直目无朝廷,但是狡猾难对付。他曾经派张温去征讨,散了一阵子,又回来了。说韩遂是朝廷的一个边境问题,必须解决掉。建议刀锋将军亲自率兵征讨,以此方式将刀锋从朝廷调走。灵帝下诏后,何进一直拖到灵帝去世,理由是他的部队没有准备好。隋炀帝临死前,想废了何皇后十四岁的嬴,又立了九岁的嬴。还没来得及处理,就身患绝症,临死前将此事托付给了太监简硕。隋炀帝死后,建硕遵照皇帝的命令,准备废除卞,让刘勰继位。简硕怕刘扁的叔叔何进将军阻挠,所以想先杀了何进,再陷害刘协。结果被泄露了。
刘扁即位后,尊何太后为皇太后,刀片得以全权掌控朝政。何进立即报仇,首先除掉剑朔。
袁绍趁机希望何进把所有太监赶出朝廷。他的意图不是自己夺取政权。何进说服不了太后,袁绍才想出一个主意,叫洋兵来恐吓太后(就是吓唬女人)。目的只是为了消灭宦官,而不是为了吸引董卓进京。而且当时招募的不止董卓一个人。包括何进的亲信——将军府的王匡、骑队长鲍欣,以及太守乔桓等。,都是被招募来带兵进京的。何进甚至命令手下将领——吴孟都尉,吞并州刺史丁原,领兵进入京师近郊河内郡,还攻打洛阳附近的孟津郡,放火烧城,大闹一场,做出太监不赶走就要突破京师,实施“兵剿”的姿态。冲天的火焰吓坏了何皇后,她只好同意刀锋暂时“辞退”太监,停止他们在宫中任职。
这时,董卓已经快到首都了,金萱命令他返回总部。董卓只好暂时撤退数十里,等待时机。
然而,大太监张让去找黄鹤的母亲吴阳君抱怨。被吴阳君封爵的的老母亲何母,迅速入宫向宦官说情,然后把所有的宦官都招了回来。袁绍见形势要逆转,继续鼓励刀锋,说自己已经做了一件事,一定要挺住,不要犹豫,否则会和窦武犯同样的错误。何进虽然表面上很坚定,但还是任命袁绍为李思的队长,负责清理太监越狱。但内心深处,我还是犹豫不决,犹豫不决。为了坚定刀锋的信心,将驱逐宦官的“事业”进行到底,袁绍首先命令地方官员搜刮宦官在当地的亲属。在袁绍的反复催逼下,刀锋再次入宫,请何太后责罚宦官,被潜伏在窗外的宦官听到。见死不救,太监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刀锋刚出宫,太监就砍了他的头。董卓听说宫中有变,立即率众入京,控制了朝廷。当时只有董卓,没有袁绍和曹操,真的是“趁体制乱”,“以待变”。
太监杀了何进,袁绍,袁术,何进的弟弟何苗。当时情急之下,狗急跳墙,率众攻宫,冲进宫里,几乎把太监都杀了。
汉灵帝刚死的时候,何太后听政,袁绍招兵买马的用意只是为了给太后施压,让她同意杀太监。杀太监不难,太后也同意。太后不同意,也不能白白杀了太监。但让太后同意杀太监比杀太监本身更难。
也许你会问这个问题:袁绍还是不听太后的旨意,还是没有圣旨就把这些太监给杀了,连不是太监的没胡子的人也要脱下裤子给大家看,证明自己不是太监,才能把命要回来。这怎么解释?
这不难解释。
现在太监杀了何进,说明太监带头无视朝廷的存在。王太后既不同意刀锋杀太监,也不同意太监杀她的娘家兄弟,也就是她的靠山。既然宦官无视朝廷的存在,袁绍等人自然可以效仿。当然最重要的是袁绍不能再等了,很快就要死了。蝼蚁尚且爱惜生命,困兽岂能不战?如果狗足够聪明,知道主人要杀它,一旦逃不掉,不管“主从”还是“君臣”的意思,它都会先攻击主人。这种做法一点都不奇怪。君主和大臣,以及主人和奴隶的位置,在正常情况下被安全地放置在那里。到了《决一死战》,自然会有新的风格。如果国王必须无缘无故地杀死大臣,那么主人也必须无缘无故地杀死奴隶。这个时候大臣就不再像大臣了,奴隶也不再是以前的奴隶了。
所以袁绍带兵入宫斩杀宦官,并不是非要向他提出吸引外兵进京要挟太后同意斩杀宦官为一回事。没有必要引入许多细节来扰乱我们对历史进程的看法。“心怀叵测”和“趁机作乱”在董卓身上确实存在,但在袁绍身上,真的不存在。他没有那么狡猾,没有那么古板,尤其没有那么无情和不自量力。我们不需要轻易养他,也不应该随意诋毁他。
袁绍绝对不是好人,甚至是坏人,他后来的表现尤其能说明这一点。当年袁绍诱骗韩馥拿下冀州时,鲍欣明确对曹操说:“袁绍是盟主,因为专利权的问题,所以会乱,这又是一次成功。如果你克制了,你就不能强行控制,只能通过刁难。而你可以整治江南,坐等其变。”据说袁绍一旦成功,将成为第二个董卓。鲍欣建议曹操先在黄河以南发展势力,静观时代变化。
船山先生说曹操“待变”,其实只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年刀锋杀宦官,作为曹操,其实可以说是“无所不改”。不管曹操是否安静,曹操都没有错。
袁绍开始有了不同的野心,显然是在董卓掌控朝政,自己逃出洛阳之后。不仅袁绍、曹操,还有孙坚、公孙瓒、刘表、公孙都等。就是在这个时候,很多军阀开始明确自己的计划。后来称帝的袁术,也不一定比他们早。董卓率军进京控制朝政,是东汉末年军阀和政府内外官员心态变化的真正转折点。当他们看到朝廷不再是朝廷,国家不再是国家的时候,他们开始感到寒冷。彻底凉了之后,我的心彻底变了。
袁绍不是大反派。要说这个时期真正的反派是董卓。只有董卓才是这个历史时期真正的小人。这个小人做了很多坏事,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坏事。如迫害大臣,强行粗暴换王;无缘无故地杀社区的人,把所有的男头砍下来,挂在马鞍上,把自己的妻女强行分配给自己的士兵做妻妾,却硬说是求贼归来;并强行迁都,公开挖掘破坏东汉所有皇帝的陵墓——连重要大臣的陵墓也不放过,抢夺他们的财宝。当然,他命令吕布去做,他自己不做。至于他做的那些恶事,你可以去看看《三国志·董卓传》,我就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董卓虽然做了所有的坏事,但他也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彻底推倒了汉朝的烂“土墙”。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如果一堵墙已经腐烂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那就不要去维护它,也不要去修复它。而是简单的往下推。否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紧张,害怕,甚至被压垮,总之会受到伤害。
汉桓帝以后,这里成了好人的牢笼,人间地狱。
不一定是恶势力,只能被恶势力摧毁。但好人依恋过去,胆怯,不忍,甚至想方设法去维护和修复;坏人虽然别有用心,但并不想先下手为强,也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良企图;甚至“恶魔人”张角兄弟也呼吁世界举起“正义的旗帜”,但他们并没有推翻它。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得不依靠恶人。恶人最坏,不计后果,“只见金不见人”,见利就不怕冒险,不考虑成败后果。只要能邪恶一次,就心满意足了。
董卓伤天害理,害人耳目;但他彻底拆了一堵旧烂墙,彻底砸烂了已经对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东汉政权,是无可救药的,也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董卓,汉朝的朝臣们早就拥护新皇帝桓和灵帝,维护着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邪恶政权,任其继续给世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残害臣民。包括袁绍和曹操在内,没有人敢站出来说我要拯救世界,建立一个全新的王朝。而且,这样的机会在当时还远未成熟。
在这个历史的紧要关头,那些斤斤计较得失的奸臣,尤其是那些想载入史册,想当周公或者忠臣的所谓“忠臣”,都自觉不自觉地堕落成了腐朽的汉朝的“懦弱帮凶”。他们要么帮助汉朝整顿和修复这堵烂墙,比如汉末的知识精英;或者只是站在那里看着世界被腐化,却没有勇气冲出去通过推翻旧王朝来实际拯救世界和人民,比如普通的知识分子和政府大臣。并不一定是他们缺乏真正的责任感和舍生忘死的勇气。只是中国尊君的历史文化传统近乎盲目,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公开明确的推翻君主的正当理由。
船山先生说:“我丈夫有心抓住里面的把柄,却得不到外面正直的人的帮助。如果他进步了,那还不够。”过去的错误是留给未来的。“这是理论。何进这样的人哪里有资格进入船山评价的话语体系?船山先生把他用自己的话来说,只是为了叙述历史方便,方便拿起来提供一些参考。
船山先生在分析了这七个重要原因后说:“凡天子赐之,天下人赐之,仁人志士赐之,天下人受权受饵,民不穿亲,而残酷虐之,日削而去,孤寡而积年以淫。”若此人,其败亡,皆在一夜之间,江竭鱼烂而不遗余力。智者会等待天空,勇者会为自己负责。回天之难,不要惊讶。“这是彻底性的理论。但这种微妙的说法,似乎已经超过了刀锋杀太监的时限,明显指的是董卓。看来,船山先生之前对袁绍和曹操的评价,是把刀锋杀宦官和董卓祸国殃民这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的,这就使得他对袁绍和曹操当时表现的评价呈现出一种“猜想”的虚假局面。
在这个世界极度糜烂,政权腐朽的混乱历史时刻,只有真正的造反贼才敢出来侥幸。董卓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果敢精神,斩钉截铁地割断了汉朝的咽喉,使其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可能。当然,董卓的“勇”并不是出于担当和救世的意识,而只是出于他个人的夺权逐利心理。中国历史上董卓这种恶人的命运也差不多。当他们推翻旧王朝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和他们一起灭亡。但是,由于世界整体局势混乱,重新整合的要求和机会也就随之而来。历史的篇章可以从这里改写。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高度赞扬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关于“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断,并追随黑格尔进一步阐述了恶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正是董卓抑制不住自己邪恶的贪欲,也不想约束自己,所以才敢疯狂地站出来,呼风唤雨,夺取政权,奸淫掳掠,滥杀无辜,最终推翻了汉朝的腐朽统治。
董卓把汉朝送进火葬场,他跟着从外面洒出来的火焰烧到了骨头里。天下大乱,突然涌现出一批英雄,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