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光的事迹

65438-0988,李晨光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80年代作为第一批外籍研究生进入建研院建筑结构研究室工作。参加工作不久,就赶上了“央视大楼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参与中国第一座电视塔的建设,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当时国内对100米以上的预应力施工知之甚少,从未修建过塔类建筑。然而,中央电视台大楼的垂直预应力筋达到270米。如何将大量预应力筋顺利穿入预留孔道成为施工中的一大难题。就在大家绞尽脑汁的时候,李晨光想出了一个实用有效的“土办法”:将一个洞内的7根预应力筋绑成一捆后,取出其中一根绑在卷扬机的钢丝上,然后整体吊进洞内。经过测试,该方法简化了复杂,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施工难度。这是李晨光第一次显示出他在解决预应力施工问题上的潜力。

1991年,李晨光去香港林同炎咨询设计公司实习,从事建筑和桥梁工程设计。我在台湾省做桥梁工程的时候,接触过“体外预应力”。(体外预应力,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放在钢筋混凝土中的预应力放在外面,可以大大减轻结构自重,适用于高层、大跨度建筑,是钢结构工程的最佳选择。)结合自己平时通过阅读大量国外相关著作所了解的国际先进技术趋势,李晨光敏锐地意识到“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未来的建筑市场和加固改造市场将有很大的前景,于是决定对该技术进行项目研究。尽管当时国内市场还不成熟,大多数同行对“体外预应力”不太了解,甚至怀疑其可行性,但李晨光还是坚持走在这条路上。从65438到0995,作为建筑行业第一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他选择“高效体外预应力结构锚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进行研究,成为国内少数人和北京市研究“体外预应力”的第一人。在阻力和质疑声中,李晨光克服了没有试点的困难,一点点积累扩大,不厌其烦地做实验,终于顺利完成了研究,并通过了市科委的鉴定。后来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证明他的选择是有前瞻性的。截至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都在广泛应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国内知名预应力厂商也将体外预应力体系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晨光主持研究的“高效体外预应力结构锚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30多个工程,研究成果被两项国家预应力技术规程采用。从65438到0998,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系列科研成果,李晨光成为建研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升任建研院总工程师。经过10年的磨砺,李晨光也通过勤奋变得更加成熟。李晨光成为总工程师后,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并没有停止。相反,因为使命更大,责任更多,他不断学习,逐渐成长为复合型科研管理者。李晨光的成长和发展是与科研院所的改革和发展同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研机构被改革浪潮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很多技术人员要做研究,要拓展市场,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就产生了。然而,李晨光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不赞成不开发技术,不创造利润,但我永远不会放弃对新技术的研究,因为这是极其短视的。我的选择是在完成开发和工程任务的同时,坚持对新技术的长期研究。”在市科委“稳一头,放一头”的政策支持下,建研院于1997成立了北京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李晨光任副主任。随后,他和同事们,包括三名新招收的博士生,从题目开始。他主要负责合同谈判,技术人员安心制定方案和设计。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李晨光成为建筑研究院的总工程师。默契的配合和明确的专业分工,使他们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在市场上也做得很好。在“钢筋混凝土工程耐久性评估技术研究”课题上,他们建立了一套新的结构耐久性评估和预测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并结合现代检测手段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应用。从这个话题延伸,他们积极拓展钢筋市场。2005年,他们先后承接了廊坊开发区创业中心整体加固改造和原建设局办公楼加固改造两个大型项目,总面积4.9万平方米,合同总额近12万,达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上半年合同总额的最高值。此外,该研究中心还承担了预应力钢结构和特殊结构工程的重大项目。为了保持对技术和市场的敏锐嗅觉,李晨光一直坚持学习,并利用各种机会进一步学习和提高。2000年至今,参加各类管理培训近400小时。遇到国内深造的机会,他利用一切条件收集技术资料:看到路边停车场,第一反应是加固了;看到大学楼正在加固休息,他拿出相机拍照;在参观交通指挥中心时,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引导人员交流专业问题...用李晨光自己的话说,当他看到新事物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别人带着纪念品和土特产回国的时候,带回了很多有价值的科技资料。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一个科研院所,如何继续发挥知识和技术优势,是李晨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预应力综合技术、脚手架技术、加固改造技术——建研院在这三个课题的市场转化中表现突出,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利润,也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口碑。这主要是由于包括成果、专利、施工方法、规范等在内的一整套智力成果。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中——每一项技术都要由许多成果积累而成,不可能以接近单一成果的方式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