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尖端行业,全球只有三家公司垄断一个行业?

CPU制造,Intel,AMD,Cyrix垄断,其他都是配角或者合作伙伴。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些:

2006 54 38+0 10 9月9日,Advanced Micro Devices发布了AMD速龙后续芯片“AMD速龙XP”。第二天,10,16,在中国北京,AMD正式发布了Athlon XP。同时,AMD宣布将积极打造终端用户真正可以信赖的处理器评测标准TPI(True Performance Initiative)样本,正式使用新产品“style number”。

为什么AMD要打破以CPU工作频率来编号的惯例,将AMD速龙XP1.53GHz版、1.47GHz版、1.4GHz版、1.33GHz版四款CPU分别做成“1800+”和“65438+”?用AMD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W.J.Sanders的话说,“在计算机发展的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频率一直是衡量计算机处理器性能的标准。这是因为各大厂商在产品设计上采用相同的结构,时钟速度成为了性能好坏的代表。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屡获殊荣的第七代AMD速龙处理器架构证明,时钟速度只是衡量性能的标准之一。”

本来在微处理器新品市场,不管是Intel还是AMD发布2个还是3个新CPU都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这次AMD的Athlon XP真的不一般。不仅产品序列号变了,还打上了微软的Windows XP的印记,采用了新型的“帕洛米诺”。这一变化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序列号本身。

一、“城下之盟”,一举两得

在过去的两年中,CPU市场一直由两家玩家主导,AMD和除英特尔之外的厂商基本退出了这一领域的竞争。但是,就是这个AMD,让英特尔一开始看不起,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壮大。等到英特尔有所警觉的时候,AMD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CPU性价比被公认高于英特尔,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英特尔在自家后院着火了。在2000年的CPU频率大战中,Pⅲ1.13G带着重大缺陷恢复,频率最高的桂冠居然被AMD占据。与此同时,i820芯片组由于RDRAM价格高,加上MCH(内存控制中枢)支持SDRAM的问题,很难生产,英特尔一时也很难。但是,英特尔毕竟是英特尔。经过短暂的调整,P4于2001年初发布,一举夺回最高频率的桂冠。2001年,P4大幅降价,力度空前,迫使P4成为主流,P4主频也大踏步前进,达到2GHz。至于芯片组,英特尔在给RAMBUS小灶的同时,进一步压低了RDRAM的价格,使得i850芯片组在市场上打开了局面。与此同时,英特尔向RAMBUS支付了昂贵的专利费,以获得生产i845芯片组的授权,将支持SDRAM的i845主板投放市场,并计划在2002年初发布支持DDR的i845芯片组。

英特尔的这些举动影响很大。P4似乎一夜成名,一下子扭转了零售市场的不利局面。面对英特尔咄咄逼人的攻势,AMD意识到如果继续单打独斗,很可能会被英特尔吃掉。AMD一方面进一步与亲密伙伴威盛合作,另一方面果断与微软结盟。2001 10 10,AMD宣布他们与微软达成正式合作协议,拓展Athlon XP和Windows XP市场。这个市场合作计划包括:选择零售商、小规模商业用户计划、系统建设方案和销售推广。要知道,微软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占据了95%以上的个人电脑桌面,Windows XP是其2006年10月25日发布的最新操作系统+0+65438。AMD的这一切介入,也让缔造了英特尔在芯片行业领先地位的WINTEL(微软和英特尔)联盟成为过去。

与微软结盟,打出Windows XP的王牌,可以说是AMD对抗英特尔的法宝。在Athlon XP发布会上,AMD表示,新的CPU应该命名为“XP”,因为它是为Windows XP量身定制的,“最适合WIndows XP”。无论是商业应用还是照片编辑这样的个人应用,AMD的Athlon XP都会将Windows XP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Windows XP操作系统包含新版本的Windows Media Encoder和Direct X,在该操作系统的整个开发阶段,AMD一直与微软合作,并为专门的处理器优化功能提供系统和技术支持,确保微软的操作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多媒体功能,让最终用户通过使用配备AMD Athlon和AMD Duron处理器的系统,享受多媒体提供的乐趣。微软个人电脑应用部门总经理约翰·弗雷德里克森(John Frederiksen)表示:“AMD Athlon和AMD Duron处理器可以让Windows XP发挥出色的多媒体处理性能,确保用户享受数字多媒体乐趣。就在Windows XP即将推出之际,AMD加入了我们,我们非常兴奋。”

AMD和微软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互补,对于欣赏AMD处理器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他们以后不用担心AMD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AMD对抗英特尔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不仅是操作系统,AMD CPU在应用软件上的兼容性也被用户所诟病。随着与微软的合作,相信会有更多的应用软件专门针对AMD CPU进行设计和优化。

第二,“出其不意”,开门见山

速龙XP的CPU内核采用了基于1999中列出的K7(开发代号)改进的K7“Palomino”。传说帕洛米诺是一匹会飞的马,身体呈浅棕色,鬃毛和尾巴都是白色的,十分神奇。自从Palomino应用到Athlon4之后,AMD的市场影响力扩大了很多。根据Mercury Research的数据,AMD的x86处理器市场份额(以销量计)在2001第二季度已经达到22%以上。帕洛米诺是AMD在IntelP4射出的利箭。这次通过核心技术优化应用到XP上,使用了名为“QuantiSpeed”的命令执行技术。意味着它的内核提供了额外的性能,与以往不同。它主要在三个方面提高了性能:

1.内置缓存增加了硬盘预取功能,可同时发出的命令数量为9条;

2.添加52个完全兼容英特尔SSE(互联网流SIMD扩展)和SSE注册(统称为3DNow!专业指挥);

3.128KB 1级缓存和256KB 2级缓存集成在1芯片上。此外,还增加了低功耗运行功能,如CPU核的晶体管结构和电路的低功耗设计,可以测量CPU核温度和控制工作频率的热敏二极管等。

那么,AMD如何处理本次Athlon XP发布中最敏感的编号问题呢?要知道,自CPU诞生以来,其性能的标准就是以频率来衡量的,AMD新的1的编号方式相当于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性能标准。按照经典的定义,微处理器的性能定义为IPC(每时钟周期工作数)×MHz(时钟速度),而AMD认为最终用户关心的是应用软件能运行多快,新的编号标准也是基于此。可以说,基准测试是速龙XP性能定位的基础。AMD进行的测试都是基于行业标准的。通过这些测试,分别计算(1)办公效率、(2)数字媒体、(3)3D游戏等用户环境的性能,对每个类别的基准测试进行平均加权,也对每个类别进行加权,计算综合性能得分。

具体来说,办公效率的基准测试包括(1)商务winstone 2001和(2)sysmark 2006 54 38+0-办公效率;数字媒体测试包括(1)内容创作Winstone 2001和(2)Symark 2001-互联网内容创作。SysMark 2001方面,基准测试用的Microsft Windows Media Encoder 7已经支持AMD的3D Now了!指令,不支持两个测试;3D游戏测试包括(1)半条命Smokin,(2)消耗品,(3)雷神之锤3 Demo2,(4)AquaMark,(5) Dronez General,(6)虚幻竞技场,(7) Evolutiona。(8)孤独英雄2(MDK2)等9种游戏,(9)英雄山姆和(1) 3D Winbench 2000(硬件T & ampl),(4) 3dmark2001 (d3d软件)4款基准测试软件,* * * 13测试。

整体性能是三种不同环境的平均值。根据AMD的性能评测,运行在1.33GHz频率的Athlon XP比之前运行在1.40GHz频率的Athlon性能下降了5%左右,但性能却提升了3%。运行在1.53GHz频率的速龙XP(1800+)比运行在1.8GHz频率的奔腾4低15%左右,但性能高12%左右。关于它们之间的性能比较,请参考图3和图4。

AMD速龙XP的性能评测是在第三方:美国安达信(Andersen)的监督下进行的。安达信将审查AMD速龙XP处理器的测试结果,包括独立观察和测试系统配置、基准测试步骤和结果记录,并在AMD的网站上发布65,438+0全面详细的审计报告结果。

那么,测试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相关资料。当然,AMD很自然的把Athlon XP和Intel做比较。我们来看看办公效率和3D游戏性能的对比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直方图从左到右分别代表P4 1.5GHz,AMD速龙XP 1500+,P4 1.6GHz,AMD速龙XP 1600+,P4 1.7GHz,AMD速龙XP 1700+,P4 65438+。数字媒体的对比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图例表示与图3相同的含义。Athlon XP的虚线部分是升级到Media Ecncoder 7.0后的测试结果。如果公布的结果是正确的,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在Windows XP下,采用新的TPI样本数后,速龙XP与同频率的P4处理器相比优势明显。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用户习惯用CPU工作频率来比较各种性能指标,现在突然变了,用户将不能用工作频率来比较CPU性能。AMD的意图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CPU的实际性能因素来大致理解:处理应用所必需的指令越少,可以同时执行的指令越多,工作频率越高。

1.在指令数上,同样的计算机结构(386架构)的速龙、速龙XP、奔腾4基本没有区别。但由于AMD启用了Athlon XP执行英特尔的SSE指令,处理性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2.可同时执行的指令数量由超定标器技术决定,该技术在CPU中嵌入多个运算单元,同时执行多条指令。同时执行的指令数以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为单位,倒数为CPI(每指令时钟周期数)。CPI值越小,性能越高。根据CPU的不同,内置运算器和指令执行流水线的数量不同,对应的同时执行的指令数量也不同。

3.因为运行频率是由指令执行的间隔决定的,间隔越小,即运行频率越高,性能越高。

在比较同一个产品的性能时,比如Athlon XP,因为1和2一样,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3的工作频率;在比较同一架构的不同产品时,比如速龙XP和奔腾4,不仅要考虑3,还要考虑2的CPI值。AMD自制造486之后独立设计CPU,就一直坚持这个对比标准。但工作频率是用户最容易理解的指标,所以CPI值很久没有被提及。

经过不断发展,AMD的技术实力已经赶上了英特尔,速龙和毒龙微处理器的性能也不逊于英特尔的赛扬和奔腾III以及P4。目前来看,虽然速龙在速度上比不上奔腾4,但在很多测试中,相对较慢的速龙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不亚于P4,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超过了奔腾4。新推出的速龙XP更注重强化内核,模块尺寸从120mm2扩展到128mm2,性能显著提升,继续保持AMD一贯的性价比优势。

第三,“兵不厌诈”,引入新的绩效指标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AMD在推出AMD K5对抗奔腾时,通过引入“P-rating”指数来代表实际性能,挑战了上述趋势,但后来AMD K6追随英特尔,继续在工作频率上竞争,从而放弃了P-rating。现在AMD再次提出不要追求工作频率,要注重实际性能的观点,这不过是针对英特尔的一个大策略。关注AMD CPU动向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AMD为了应对英特尔的杀招,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计划给Athlon系列处理器重新命名。为了实现既定的TPI目标,AMD还与电脑厂商约定不使用“1.5GHz Athlon”这个名称。据说AMD内部已经有不同的产品被机型调用了。例如,Athlon MP for workstations已更名为Model 6。

AMD最初计划在2002年引入这样的新性能指标,但在这次Athlon XP发布之前,它迫不及待地抛出了TPI样本。虽然按照标准测试值显示的实际性能才是定位新品的标准,像速龙XP这样的款式编号不一定能代表实际性能,但我们至少可以借鉴AMD的两个意图:(1)从之前的速龙到速龙XP的所有产品都会按照相对的顺序来表示,这样才不会产生性能上的矛盾;(2)与竞争对手英特尔奔腾4相比,速龙XP的定位更加明确。

过去,AMD一直在速度和价格上与英特尔激烈竞争。现在AMD试图通过提高CPU各方面的性能来与英特尔竞争。引入新的性能指标,重新命名CPU,是AMD市场竞争策略急剧变化的具体体现。与奔腾4相比,速龙XP的定位是由价格决定的,也就是说,运行在1.33GHz的速龙XP 1500 ++和运行在1.5GHz的奔腾4价格差不多,数字越大,性能越高。为了方便经销商和消费者了解新型号logo的实际含义,AMD最近公布了一个Athlon XP处理器标称频率和实际频率的换算计算公式:

标称频率=3×实际频率/2-500

实际频率=2×标称频率/3+333

按照这个公式,明年第一季度发布的Athlon XP 1900+和Athlon XP 2000+的实际频率为1.6GHz和1.67GHz,而3月份发布的Athlon XP 2100+的实际频率为1.73GHz。

继Athlon XP之后,AMD明年将改用0.13微米工艺的纯种芯,频率标称模式可能继续采用Athlon+。据悉,AMD速龙的型号未来也有可能改为型号1800+或型号1900+。无论采用哪种频率标称方法,计算公式都会发生变化。

AMD表示,判断处理器性能最科学的方法是用主频速度乘以可以同时执行的指令数。AMD的想法虽然好,但是普通消费者能接受吗?看来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全球一些分析师担心此举无法说服消费者。

四。摘要

商场如战场,胜者为王。总的来说,AMD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还是落后于英特尔,所以英特尔总能比AMD领先一步发布更新更先进的处理器,轻松将主频提升到新的高度。应该说,AMD这次发布Athlon XP,实行新编号,是权宜之计,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因为AMD的CPU在一段时间内比Intel同频率同定位的CPU性能更好,价格更低,速龙XP只是进一步发挥了这一优势,变得更加突出。基于这种考虑,AMD推广的新号似乎还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且虽然AMD使用的是第三方机构的独立审计,但是应该说世界上并没有绝对权威的评测机构来评测一个系统,所以用户对测试结果还是持怀疑态度的。此外,AMD还需要在市场活动和影响力上下功夫。在我看来,为了避免英特尔的锋芒毕露,AMD不妨完全抛弃传统的CPU性能指标(目前仍需用传统单位换算),创建自己的“用户性能指标”。如果这个指标最终被认可,AMD完全可以掌握主动权。

AMD和Intel在市场上一直在明争暗斗,当竞争到一定程度,价格就成了最有力的武器。AMD和Intel的价格战从2001就没有停止过。由此,AMD第一季度市场份额从17%增长到21%,这是自1999以来的最大增幅。英特尔从4月份开始降价销售奔腾4,从AMD手中夺回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降价对于厂商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因为必然会涉及到他们的经济利益。虽然AMD和英特尔一再降价出售芯片,但他们仍然在PC市场低迷的阴影下苦苦挣扎。AMD第三季度净亏损654.38美元+0.9亿美元,而英特尔第三季度芯片营收也从28.9亿美元降至6.55亿美元。但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他们可以坐以待毙,看虎斗,无论是为了技术还是产业发展,这种竞争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