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芬的研究经历

沈北芬院士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享受着全家人的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这些并没有消磨掉她自强自立的精神。总的来说,她不轻易求助,喜欢自己动手。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从不轻易放弃,而是总是尽力去克服。心里有一个信念,就是三分缘分,七分努力,崇尚奋斗和创业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沈北芬院士于1980获得洪堡奖学金,赴西柏林工业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主要从事生化研究。短短两个月,在前后两个国外博士后都没有攻克的难题上取得初步成果,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博士后学业。努力工作赢得了德国老师的赞赏,也改变了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回国后,原来的课题组和实验室都发生了变化。当时没有实验室和试管,她没有退缩,借用了别人的实验室开始研究工作。为了获取实验材料,我经常亲自去屠宰场取动物器官。为了得到需要的试剂和仪器,我几乎走遍了北京的试剂商店、仪器公司、玻璃厂、化工厂、机场和海关...最后,在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基金的支持下,我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后来在总后勤部卫生部的支持下,发展成为今天的全军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沈北芬院士理论功底扎实,能随时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迅速捕捉国际上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我所用。比如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免疫学,开发基因工程抗体,研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人类分化簇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等。加法指数法最早在国内被开发用于分析单克隆抗体所抵抗的抗原决定簇的异同,相关技术在全国推广。用单克隆抗体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填补了国内特异性诊断方法的空白。首次开展白血病导向治疗研究,研制的免疫毒素是我国首个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通过新药评价并进入临床的产品。从中国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并研究其升白细胞作用。首批通过国家新药审评。特别

在靶向药物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方面达到国际水平。经过多年的工作,她获得了1 6项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国家二等奖。因此被聘为生物技术领域863专家委员会委员、抗体工程专项负责人,也是唯一一位连续四届的委员。

沈北芬院士在科研中不仅关注项目的研究过程,也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1 995年,她所在的课题组研究的一种新的升白细胞药物——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保护,获得专利授权,获得新药证书,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另一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