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突破技术」新朗伯德透镜天线?
「5G突破技术」新朗伯德透镜天线?
1.透镜天线是一种径向基函数(RBF)技术,类似于相控阵天线。如果作为单用户波束形成(SUBF)使用,可以用来提高覆盖范围,如果作为多用户波束形成(MUBF)使用,可以等同于小区分裂。RBF和5G没有直接关系,4G LTE时代已经应用了Lombard透镜天线。
2.一般为了更灵活的控制波束形成方向和用户间的干扰,数字波束形成(DBF)是主流,但是DBF的天线自由度太高,需要大量的基带计算资源。所以无论是LTE还是5G,小带宽高价值频谱场景(Sub-6G)只会采用DBF。
3.为了减少计算资源的消耗和利用一定的天线自由度,通常将DBF和径向基函数结合起来,即混合波束形成(HBF)。目前,5毫米波段采用HBF。
其实透镜天线是老理论了,国外已经有产品了。但据说全球只有两家国外厂商做过天线(还不是美国的)。而且超级超级贵。因为专利,因为需要人工精细操作。有帖子已经提到了。一个微小的错误会在性能上产生很大的差异。
相控阵波束鉴别的原理是从原始信号中减去相邻波束的信号。问题来了。如何知道邻信道发送的是1还是0?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未知比特是有信息的。如果你对你接收的信号是0还是1的可靠性低,那么邻波束会参考你的解调结果来消除你波束的干扰,可靠性就低了。因此,为了降低误码率,需要在空中接口上增加大量的辅助符号(不仅参考信号,信道编码也做出了牺牲)。这意味着每个符号的信息量减少。
如果能在物理上提高相邻波束间的隔离度,不仅计算量会大大减少,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做相干运算,在隔离度足够的波束间发送辅助符号。每个符号的信息量也得到了提高。
所以超窄波束形成技术一直是智能天线的梦想,有透镜天线技术已经实用化。
理论上这是一个对于厘米波和电磁波的凸透镜。两个优点非常突出:
1.使用更少的振荡器实现高增益。镜头对焦原理不重复。
2.出色的旁瓣抑制。理论上,对相邻波瓣的干扰比相控阵好10dB以上。(不介意灵魂画师)
目前相比4g,5g在协议上绞尽脑汁,每比特Hz性能太慢。Masive mimo理论,128振子只能分辨32个波束。目前在产品计算能力和工艺精度下,理论上限只能做到16束。放在现有网络上就更差了,实际上比双通道天线高三倍。原因是光束间的相干指数不够优秀。
如果透镜天线能达到理论目标,邻波束复用应该是可行的,每隔一个波束用RB复用肯定没问题,所以把8个波束的水平提高4倍很容易。如果是横竖8*8。那么16次也很轻松。即使考虑用户分布的折扣,也是8倍。比现在多三倍,这就是代沟。
上面说的在理论上是极好的。但毕竟只是理论上的。真货是有的,在美国特朗普的就职演说中就用过。但是目前这个东西只能用多层镜片材料手工粘贴。而且要求极高的精度。这导致了极高的天线价格。
据我所知,目前在国内是突破性的,终于有了相关技术。据说某厂的设备在第三方实地测试中确实很优秀。但这是手工精挑细选的吗,良品率有多高?还是没办法知道。
价格高还是小事。对于通信保障,只是短时间使用,你也可以和厂家签订服务合同,保证天线性能不足立即更换。普通5G站天线要放在室外长期使用。这种精度很高的塑料(高分子材料)产品,如果风吹日晒,机械结构肯定会发生变化。电磁波透镜只是害怕机械结构变化。
国内三家运营商都有兴趣,确实有试点。也可能有公开招标。但最终能否满足网络需求还是那句话:需要实践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