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会不会耍大刀
关羽会不会耍大刀?
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的确是有八十二斤。
公元200年,大汉建安五年,刚刚扫灭白马公孙的袁绍提兵南下,与曹操爆发了白马之战。关于这一战,惜墨如金的陈寿这样记述道: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后世诸多学者遂根据文中的“刺”字推断关羽兵器为戟、矛之类的直刺兵器,这个推断同时也与两汉时期骑兵的作战方式相符合。由此看来,关羽非用刀是要盖棺定论了。
然而,古书《古今刀剑录》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很久以来,古今刀剑录为后人所轻视,认为该书荒诞,很多都为附会之作。然而,古今刀剑录作者及成书年代虽不可考,为其作序之梁人陶弘景却鼎鼎大名。陶弘景大概生于公元451-456年,几与裴松之为同一时代。裴松之能引用两百余种史料为《三国志》做注,说明其时记载三国史料及其繁多,在史料如此繁多的情况下,以陶弘景之操守,能为一时人皆知有明显错误的书作序么?很多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也可以作为关羽使刀之说的佐证,如晋书记载猛将陈安左手执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时人称之为“左关右张”。如果关羽非使刀,这“左关”之说又从何而来呢?
事实上,三国志及裴注虽没有明文记载关羽使刀,但能作为佐证的资料却也是有的。当时1.2米的环首刀已经开始装备军队,考古甚至发现了1.28米的刀。而三国志记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这说明典韦之刀远超过1.2米。所以,当时长刀虽不及戟、矛横行,却已经成为战阵之兵器。由此推断,关羽使长刀并非不可能。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刺”字,说文对刺字的解释是: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但在三国志和两汉的史料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刺字的另几种解释。如郭修“欲刺(刘)禅而不得亲近。”这个“刺”明显是暗杀的意思;如高柔曰“要能刺举而辨众事”,此“刺”做侦探讲;又如冯熙“乃引刀自刺”,“刺”在这里的解释就是杀的意思。那么,这种种解释中最接近关羽刺颜之意又是哪一种呢?
联系上下文,关羽刺颜良是两军交锋的“万众之中”,其后更有“绍诸将莫能当者”,如果做暗杀之意解,毫无疑问是行不通的。试想大军交锋,主将犹处于麾盖之下,说明其并没有赤膊上阵。因此,颜良的位置虽不一定在中军或更后方,但必也是护卫森严,纵使颜良及其护卫再大意,也不会让关羽给暗杀了吧?因此,这里的刺字只能做杀解。
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关羽刺颜良后又“斩其首还”,骑着高速奔突战马的关羽如果使用的是戟、矛之类的双手直刺兵器,那么他杀颜良之后必然要换用佩刀才能割下颜良的首级,而当时没有马镫〔至少并不完善〕,所以在他换武器这个时间内已被杀死的颜良尸体很有可能坠落马下,那么关羽要“斩其首还”就又要跳下马来割掉颜良的脑袋再跳上马去。纵使关羽再是勇猛,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时候防御上也必然漏洞百出。而如果关羽用的是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完全可以在马上砍掉颜良首级,这就避免了以上的危险〔注:我虽然骑过马玩过刀打过架但是没有杀过人,以上一段全为臆测,请随便砸砖,呵呵〕。
因此,套用某网友的一句话: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笔者宁愿相信关公耍的是大刀,因为这个说法已有千年。
随便说一句,关羽刺颜良常常让我想起另一个著名故事:聂政刺韩傀。两人的目标,一是重兵护卫中的世之虎将,一是居于守护森严的宫廷中的韩国重臣;两人所要面对的,一是“绍诸将”,一个为数众多的韩宫禁卫;两人慷慨而行的原因,一为“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一为抱知遇之恩。虽然结局不同,但两人之豪情亦然。然观今日网络,聂政仍为侠士典范,关羽却成了好色跋扈之徒,见利忘义之辈,时耶?命耶?
/u/496ded77010003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