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说明一个古代英雄为了自保,放弃一些东西迷惑敌人,最后取得胜利。

解放军的经典战术都是铁血封杀

阻挡是用力量和火力阻挡或延缓敌人前进的战斗动作。

这种行动通常是为主力或主攻方向争取时间,消耗敌人,所以伤亡巨大,战斗激烈,往往是完成整个作战行动的关键,很难像滴滴歼灭战那样被人津津乐道。一个向来缺乏大局观和牺牲精神的军队,很难把拦网作为上位战术传承下去。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80年的战斗历程中,一次次演绎着阻击战的辉煌,用铁血创造了无数阻击战的神话范例。

《天下军事》上、陈鸿宝、郑的文章,列举了我军阻击战的经典战例。

辉煌的历史

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表明,从南昌起义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短短26年间,阻击战的战例数量惊人,是同时期其他任何军队都无法相比的。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的解放军在战斗层面已经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红军时期,著名的阻击战有松茂岭、渭水桥、石板河、花家岭,还有血雨腥风的湘江新圩、蕨山铺、光华铺。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军作战方式基本上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组织大规模阻击战的机会很少,但在保证作战主攻方向、掩护主力转移等行动上也有不少杰作,如保证平山口作战的一马岭阻击战、清徐山、和顺阻击战等。但这一时期的阻击战大多是在战术范围内进行的,无法与解放战争中的战例相提并论。

解放战争时期,是解放军兵团使用最频繁的战斗,也是经典狙击案例的高产期。伴随着另一个经典战术,英勇的解放军创造了上蔡阻击战、桃林帮阻击战、新安阻击战、徐东阻击战、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等一系列阻击战奇迹。甚至从65438年6月到1948年7月8日,中原野战军连续组织了东西虹桥阻击战、西平阻击战、周家口阻击战,精彩操作堪称完美。到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的阻击战水平达到了顶峰。今天脱口而出的《松谷峰阻击战》、《胡飞》、《铁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通过这些例子,人们会发现,随着战场条件的不同,解放军的阻击作战总是体现出不同的战役意图:当兵力不如敌人时,解放军的阻击作战往往是一种“舍车保帅”的牺牲,体现了战役指挥员“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红军时期和抗美援朝五战之后多是如此;与敌比肩,解放军的狙击作战多是一场“田忌赛马”。“将军拉车”的自信表现在操作上,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初期一般都是如此。

狙击部队一直都是啃骨头,伤亡惨重,俘虏很少,没有结果,全部都给别人当嫁衣了。今天,当人们把孟良崮战役称为“万军之中夺将军首级”的杰作时,很少有人会提到发生在阻击四纵队方向的战役。所以除了塔山阻击战,东野4会作为主角扮演配角,其他的阻击案都得查资料才能知道大概情况。然而,这些鲜为人知的狙击手却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每一场战斗的关键。这不是关键而是关键特征,绝对是阻击战的“独家专利”。在这方面,塔山阻击战堪称典范。辽沈战役的重点是锦州。能否拿下锦州,是实现毛“关起门来打狗”战略意图的关键。但能否守住塔山,也被称为锦州胜败的关键。其实塔山阻击战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这场战斗是解放军战士历史上唯一一次“篡夺东道主角色”是有原因的。不说别的,光是简单分析一下当年假设塔山战败的后果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塔山陷落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攻击部队。国民党东进兵团11师一旦成功与锦州守军会合,不仅加强了锦州的城防,也给了仍在辽西黑山、新立屯一带徘徊的廖耀湘西进兵团极大的鼓舞。解放军势必陷入锦州无敌,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资料显示,东野南下时只带了单向汽油。如果后方运输线被切断,所有的汽车和重武器都不会被移走,因为没有汽油了。如果这样,锦州市将成为第二个四平。如果国民党三大主力在锦州成功会师,并在给解放军重大伤亡后成功撤出东北,国民党统帅部将突然拥有强大的总后备力量,打破1948年中津形成的战略力量平衡,随后的淮海和平金战役也可能“胎死腹中”,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两国当年都做过这样的分析,于是林彪对刘亚楼说:“我不要伤亡,我只要塔山。”国民党的学者们战后只能感叹:“党和国家的败局,败在塔山。”

其他战争案例也不例外。如果红军守不住湘江渡口,中央红军就要全军覆没。华野10打不过徐东,华野主力也不可能歼灭黄白涛。

地形的巧妙利用

孙子曰:“有地形者,必有兵相助。”。这一点,历代兵家都很推崇。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地形对作战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少抵抗多抵抗的阻击战更是如此。解放军在阻击作战过程中历来重视地形的利用,在选择阻击战场时,先抵敌,夺取有利地形是第一要务。1948 65438+2月,攻取中的新保安,华北野战军第4纵12旅,看中了新保安保护的城墙,是北平通往长城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可以用一个旅的兵力挡住傅的王牌35军。

只是我,你只要留意一下解放军狙击战役的名称,就会发现,历史上留下一些名气的战役,都与山地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狙击作战力量和火力的不足。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葛仙岭封锁线。1950 165438+10月29日凌晨,志愿军38军337团1营1由排长郭忠田率领,奉命插入联合国军的心脏——龙源里。此时美军还未撤退,战场一片寂静。郭忠田登上葛仙山主峰,察看战场地形。主峰总是在制高点,但面对以空军和炮兵为主的美军,这里太突兀了。战机一旦升空,部队只能白炸。沿着公路望去,山脊北侧有一个山包。巧的是,高速公路正好在这里有个弯道,任何车辆到这里都必须减速。更妙的是,靠近公路的山包边像一把刀,坦克装甲车都爬不上去。山包上有一块巨石。巨石下,一个天然的洞穴,仿佛是一个天然的碉堡,可以防炮。放一个班进去没问题。山包离马路只有50米,和步兵玩火很方便。你看山包两侧,几个山头上都有志愿军狙击阵地。

郭忠田决定,不按照上级部署,把主要阵地设在山上。排里的重机枪放在巨石附近,郭忠田亲自负责。战斗结束后,可以左右开弓。4型和6型部署在巨石两侧,5型作为机动部队。这场战斗的结果证明了这位排长的智慧。在美军100多架战斗机和50多辆坦克的反复打击下,这个排巧妙地利用地形,仅用手中的轻武器就消灭了215人,缴获并摧毁了美军火炮6门,车辆58辆,无一伤亡。不仅为主力包围争取了时间,还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这一荣誉让全世界的军人都为之叹服。直到50年后的科索沃战争,美军凭借强大的空军才感受到。

然而战场形势的变化总是扑朔迷离,大家都想保卫一个“且一人守,万人不能逼”的土地实施狙击。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解放军的阻击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没有危险可防的地方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岩土作战的优势开始显现。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岩土作业被称为解放军步兵的五大技能。在没有危险可防御的地形中执行狙击行动时,解放军通常会集中时间和人力进行大规模的岩土工程作业,以改造地形。以塔山为例,塔山地形易攻难守。东面的海面,容易受到海上战舰侧面火力的威胁。中间塔山村周围8000米的空地基本无人看守。虽然左边有一些起伏的山丘,但是白台山的最高点海拔只有261米。从电影《大决战》中可以看出,第4纵军战前进行的大规模岩土工程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湛的战术

* * *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这里说的“人”,就是人和武器结合形成的战术素养。所以只要仔细回顾一下解放军历次的阻击战,就不难发现解放军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战术素养来弥补劣势,以劣胜优的。

研究解放军的战术素养,要从其单兵作战技能和部队的战术水平入手。首先,解放军在历次狙击行动中的单兵作战技能可以用“高超”来形容。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单兵狙击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1950 165438+10月6日-10志愿军38军112师35团担负起阻击南朝鲜7师和美军5团大部分的任务。战斗中,战士刘德兴一个人守着一个班的阵地,占了十几个兵;战士杨国强大显神威,打倒40多人。1951 2000年5月24日,志愿军第27军某部班长谭秉云,以一人一枪三颗手榴弹,熟练地利用地形,凭借其高超的反坦克技术,居然将美军第2师骑连阻击了八个小时!恐怕目前还没有人能打破这个记录。更神奇的是15部队的老英雄柴运珍在5月份的帕克大丰阻击战中的表现:柴运珍所在的营消灭敌人2000多人,他所在的7个班单独消灭敌人400多人,柴运珍单独消灭敌人200多人。解放军单兵狙击技能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解放军对封堵战术的整体运用堪称“高超”。孙子曰:“夫有备则寡,夫有备则寡,夫有备则寡。若丧偶,必有所备。”单纯的防御只能以牺牲战场主动权为代价。解放军历来反对消极防御,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阻击作战中,形成了积极主动、攻防兼备的战术风格。在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狙击专家——“华野10纵”。这个纵队由宋·将军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运筹帷幄,万众一心”的抗战纵队。我们来看一下《徐东》中战史10的阵地编制和兵力部署:主要阵地要建在村庄100-200米以外,形成一字或梅花形据点,每个村庄周围形成独立的支撑点,每个支撑点可以独立防御,也可以相互支援;兵力部署宜少不宜多,指挥员应掌握三分之一兵力作为机动兵力;在火力分配上,固定火力与机动火力、正面火力与侧翼火力要相辅相成,防御战线与纵深要阶梯式推进,形成边部互补、远近交错、前侧结合的密集火力网;对敌坦克有多种手段,如形成反坦克壕、设置反坦克雷区、组织反坦克小组等。虽然古往今来没有固若金汤的防线,但至少在解放战争中,还没有一支精锐的国军跨过10这道坎。

看10垂直狙击战斗力。10后,莱芜、孟良崮、鲁西南连续受阻,在豫东开封战役中受阻,随后10又受阻,发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桃林帮大战。讽刺的是,这个不是10的82团,而是83团。国民党的绝对王牌第5军,已经咬了门牙,纹丝不动。老婆高疯子叫嚣着要“200旅(原名戴安澜师长在保古战役中著名的200师),消灭83团”。经过日夜激战,结果实现了前半程的目标,200旅基本消耗殆尽。看来即使整个第5军都幸免,下半年的目标也未必能实现。战后,邱清泉说出了那句家喻户晓的免费广告口号“火炮不动,必是10纵”,这句话从此奠定了10纵在解放军的第一位置。

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命令唐晨兵团攻打开封。为了保证作战顺利,急令10停止胡琏兵团在上蔡地区的活动。但10在半路时,胡兵团主力整编师已攻占上蔡,并成功渡过红河,援开封。面对于如的敌情,宋将军在地面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向狙击。他没有继续追击和阻击已经渡河的整编11师,而是集中兵力于平原胡琏兵团指挥部,这是“攻其所能救”的好棋,迫使已经渡河的整编11师返回救援。虽然与开封同路的是马平川,但开封的解放并没有使胡琏兵团增援成功。谁是胡琏?刘邓的军队挺进大别山后,* * *为他专门向华野、中野发出通知,警告他们“18军的胡琏,狡猾如虎,勇猛如虎,应避之以保其力,待机而胜”。但到了10,不管你是老虎还是狐狸,都得“画地为牢”。古代兵法有句名言:“兵无恒势,水不可测,能因敌而变者谓之神。”

强烈意愿

美国电影《兄弟》中,有一句关于空降兵的经典台词,“我们生来就被包围了”。如果套用这种思路来分析封杀行动,结论是“封杀行动必然是悲剧性的”。解放军阻击战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勇猛的战斗队顽强的战斗精神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战斗精神似乎是解放军与生俱来的优势。如果说解放军的狙击战术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磨练,在解放战争后期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日臻完善,那么这种“人在阵地”的狙击精神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差异。

1942、11月,八路军某特勤营300余名官兵与8000余名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掩护山东军区机关和友军突围。在耗尽弹药和食物后,14勇士宁死不屈,在日军面前集体跳下悬崖。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军,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更顽强的军队。一群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却把几千头装备精良的日本骆驼放在地骨山上整整一天,付出了600多条生命的代价。最后,他们连一个俘虏和一件完整的武器都没有得到。据史料记载,面对英勇的战斗对手,日军官兵也不得不表现出对对手的尊重。在日军指挥官的指挥下,山顶的日军士兵朝天鸣枪以示敬意。这次在地骨山的惨烈突围,最终以八路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继李奇之后担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就是一个典型的唯火论胜利者,甚至创造了一个天文数字的“范弗里特弹药量”。铁源大战,志愿军63军的伤亡触目惊心。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美军1军领导的数万敌军直捣铁源、栾川,志愿军主力有被围剿的危险。5月28日,1951,志愿军第63军47000人奉命阻止美军进攻,以顽强的意志与敌人浴血奋战了13个昼夜。到了12年6月,全军奉命撤回阵地,然后赢了2500人,一个团都不够!正如* * *所说,抗美援朝的敌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解放军的很多阻击战就是这样一个以“气”战胜“钢”的特例。

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20世纪最勇敢的部队之一,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是我们一直坚守和传承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