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沐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中,我们见证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生物技术到量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为了从科技进步中受益,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一些城市或大都市区通过聚集科研和商业资源而演变为科技创新中心,这些科技创新中心反过来成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促进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借助其广泛的科研和经济网络,还将其创新成果推向世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定义这些科技创新中心?如何评价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北京举行的“中关村论坛2020”上发布的《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旨在回答这些问题。该报告由自然科学研究和清华大学团队开发了一套指标体系,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初步排名。
“全球科创中心排名并不容易,因为我们需要收集多维度的城市级数据,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容易获得。”清华大学陈玲教授说。整个项目由陈玲教授领导的团队领导,并得到自然研究的支持。“我们希望我们的合作努力能够建立一个评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框架,从而找到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全球创新发展的方法。”[图表1]
衡量创新能力
根据这份报告,一个城市首先要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即可以作为知识创造源泉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包括一些顶尖的科学家,他们在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的支持下,产出大量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其次,科技创新中心要有充满活力的科技导向型经济,体现为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能力、一定规模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和健康的经济增长。
再者,良好的创新生态也至关重要,这包括:开放合作的环境,可以体现为广泛的科技合作网络和广泛参与全球经济,可以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创新和创业活动的支持系统,如为创业企业融资;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支持数字技术和国际交流的发展;以及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包括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基于以上三个主要维度,报告制定了详细的指标,进而形成了一套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目前,该报告已经收集了31个具体指标的数据。“在选择这些指标时,我们需要考虑它们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数据的可用性,以及它们是否可以量化,以便在城市之间进行比较。”陈玲说。
目前,报告的主要分析对象包括30个城市或都市圈,均为分布在全球的知名创新热点。在界定这些科创中心的地理边界时,考虑到创新热点通常与其周围的一个顶级科研机构相关,基于科技交流的辐射力,将该区域的多个行政城市纳入同一都市圈。在这些创新中心,还会有高科技公司的地理集聚,其发达的交通网络也将它们内部以及与世界其他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多样化的创新模式
在基于综合得分的排名中,美国优势明显,有7个城市/大都市圈进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前十,其中旧金山、纽约和波士顿位列前三。伦敦是前十名中唯一的欧洲城市,另外还有两个亚洲城市。其中,北京排在东京之后,位列第五,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中国城市。
进一步分析该指数会发现,这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模式呈现出分化的特征。旧金山都市圈在科研创新、创新经济、创新生态方面的发展可能是最均衡的,在这三个维度上排名世界前三。值得一提的是,旧金山无论是创新经济还是创新生态都位居世界第一,这可能得益于活跃的创新文化下硅谷高科技公司集群的蓬勃发展。其他排名前三的美国城市在所有三个维度上的表现也很好。榜单上的两个亚洲城市,即东京和北京,在单一创新经济榜单中位列前三,但在单一创新生态榜单中略落后于其他十大城市。相比之下,伦敦在创新生态方面排名前三,在科研创新方面也很优秀,但在创新经济排名中排名靠后。[图表2]
在科学中心排行榜的前几名城市中,美国的霸主地位非常明显:前十名中有六个是美国城市,另外两个是欧洲城市。北京是仅有的两个上榜的亚洲城市之一,排名第八。北京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很可能来自其集中的科研机构、超级计算中心和大型科学设施。正如报告所指出的,这可能与政府近年来对科研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密不可分。
在创新经济方面,亚洲城市表现突出,有7个城市跻身全球前十,其中包括6个东亚城市和1个西亚城市(特拉维夫)。这些城市正在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其他三个都是美国城市,但只有旧金山排在前面,另外两个美国城市排在亚洲城市后面。
美国城市在创新生态方面并不逊色,在前十榜单中占据七席。欧洲城市占据两席,新加坡是唯一上榜的亚洲城市。
报告称,像纽约、伦敦、北京、东京这样人口众多的国际大都市,都有自己显著的创新优势。他们通常拥有一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跨国公司以及活跃的科研和经济国际交流。而一些较小的城市,尤其是拥有著名大学的城市,如美国的“三角科技园”(教堂山-达勒姆-洛里)和波士顿,以数字技术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成为了充满活力的创新中心。旧金山、西雅图等这些城市虽然人口规模没有那些千万级大都市大,但却孕育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形成了创新发展。
报告显示,拥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和支持性的创新生态环境都是构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元素,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增长,这些要素最好以平衡的方式发展。“我们也欢迎对这一创新指标体系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其不断完善,努力成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可信参考。”陈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