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创新的时间顺序来看,可以分为开拓创新和模仿创新。相应的,有开拓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率先创新战略是在世界范围内追求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和市场领先,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千方百计获取(购买、解码等)的创新战略。)第一个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和改进,生产出性能、质量和价格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与第一个创新者竞争,获得经济效益。
率先创新战略的好处是在技术上遥遥领先,可以获得一段时间的垄断利润。但是,实施率先创新战略需要一系列条件。
1.科技投入高。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重大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占世界科技投入的90%以上,而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的科技投入一般超过本国科技投入的60%。对科技的密集投入是这些大公司率先创新的基础。比如IBM,60年代初进军第三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投资5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前三颗原子弹的科研经费。投入空前,以至于一旦研发失败,IBM将不复存在。IBM以血的代价开拓创新,奠定了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地位。
2.强大的科技实力
率先创新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从构思、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要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对于率先创新来说,研发更具决定性。因此,各大公司都建立了庞大的科研机构。美国贝尔研究有2万名员工,博士占研究人员的20%以上。成立至今,已获得2万多项专利,50多项重大发明,7人4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些大公司聚集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备率先创新的科技实力。
3.丰富的技术积累和优越的科研、实验、生产条件。
率先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构思、研究、设计、制造到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践证明,技术积累的水平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成功。只有丰富的技术积累才能保证重大创新的成功。技术积累单薄,很难保证重大创新的成功。充其量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被技术积累丰富的企业超越。
4.发达的信息系统
信息是技术创新决策的基础,也是保证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要站在世界前沿,率先创新,就必须对世界科技趋势、经济趋势、市场需求了如指掌。因此,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将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系统。
5.有战略眼光,敢于冒险的企业家。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只有那些具有战略眼光,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才能领导和组织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灵魂。没有这样的企业家,很难率先创新。
北大方正是中国创新的典型。1976年,他们跳过了二代和三代,直接开发了激光照排系统。它一到达市场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占领了国内外大部分的中文照排市场,使中国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信息时代。北大方正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关怀,国家投入巨资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电子出版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市场观念强、水平高的科学家和一批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的印刷技术终于在汉字领域称霸世界。
国内外实践证明,开拓创新是高技术和高投入的有机结合,是具有市场观念的科学家和具有科学观念的企业家的有机结合,是市场机会(需求)和技术机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中国现阶段应实施的创新战略
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战略是由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在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目前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决定了中国只能实施模仿创新战略。
1.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NP和劳动生产率是1.993,中国人均GNP是490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50,日本的1/65。以1990为基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1,美国是36.5,日本是40.8。中国人口多,教育水平低。1992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2%,印度为32%,美国为76%,加拿大为99%。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高速公路密度(公里/百万人),1994,中国931,法国13008,美国14453。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矿产能源是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基础薄弱制约中国科技创新。
2.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生产技术落后。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只专注于生产,不从事或很少从事研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数量少、质量低,难以成气候。1994年,武汉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仅占全区技术开发机构总数的20.1%,技术开发人员占21.5%,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12.6%,六七十年代的设备成为主要设备。根据对武汉机械工业12项基础技术的调查,金属切割和焊接技术相当于6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大型件和模具制造技术相当于60年代末的国际水平,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涂层和装配技术仅相当于6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数控机床等12个主导产品的62项主要工艺中,只有2项达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14项具有70年代水平,26项相当于60年代中期水平,20项仍停留在60年代初水平。由于设备陈旧、工艺粗糙、设计落后,我国产品水平较低。目前我国每年开发新产品6万个左右,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1500个左右,仅占2.5%。
3.科技水平低,缺乏创新的技术来源。
整体来看,中国的科技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周指出:我们的研究成果不算少,但很少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思想或突破。如果说世界的科技成果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星灿烂。所以,属于中国的星星。只有几个。在大多数领域,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还处于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阶段。根据1993期间对武汉市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70种主要工业产品技术来源的调查,成套引进和关键技术引进占67.2%,企业模仿创新占28.6%,合计占95.7%。
4.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科研经费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规模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1994科研经费占GNP的0.51%,印度占0.9%,美国、日本、德国都占2.9%。中国1993年的科研支出为587.4亿元,而美国同年的科研支出为1607.5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4.2%。
R&D资金占销售额的比例是衡量世界各国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主要指标。自1990以来,武汉市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全国也是如此。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在4%左右,而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超过15%。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水平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没有大的投入,很难有高水平的技术创新。
5.企业家成长缓慢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小生产历史的国家。解放后,几十年来一直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发展慢,步履维艰,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很差。具有技术创新勇气和魄力的企业家少之又少,所以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空缺的。
综上所述,目前资金和技术严重不足,仪器设备陈旧,员工素质低下,传统经济体制的惯性,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实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像北大方正这样率先创新是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因此,模仿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国力的现实战略。
6.模仿创新是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捷径。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没有生产技术的大进步,就不可能振兴经济。如果工农业生产不转向新技术,就不会有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腾飞的事实证明,引进、模仿、创新、传播、再引进、再模仿、再创新、再传播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是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历史上,美国是通过模仿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战后,日本通过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创造了经济奇迹。韩国、新加坡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也依靠模仿和创新来实现经济腾飞。
国内外的实践也表明,模仿创新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模仿创新以现有的先进产品和工艺为对象,避免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和风险。从1950到1970,日本只花了100多亿美元,在半个世纪内掌握了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走上了一条举世公认的成功之路,在很多领域赶上并超过了欧美。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低估了自己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技术进步的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经济体制的制约,忽视了国情国力,提出了过高的日常奋斗标准,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和闭关锁国。结果,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扩大了。改革开放以来,根据邓小平同志“引进技术改造千家企业”的指示,从1979-1993年,国家累计使用外汇700多亿美元,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逐步缩小了中国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国家经贸委组织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12龙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我国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率,主要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进口的一米七轧机相比,WISCO的原始生产技术落后了20年。通过技术攻关、技术开发和大胆创新,国外装备为中国,热轧电脑模型、硅钢连铸等一批高水平专利和科研成果输出到发达国家,成功走出了一条局部引进、整体提高的科技进步之路,成为模仿创新的典范,不仅缓解了我国薄钢的供需矛盾,也使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发展。湖北工程机械厂1990处于亏损边缘。通过引进日本混凝土泵车技术,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在消化原有设计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生产条件,开发出一系列混凝土泵车和工程机械,替代进口,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1994产值达到210万元,比1990增长10倍,利税3000万元,比1990增长50倍。事实表明,模仿和创新是中国现阶段的首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