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出版词汇
目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披露与著录、书目标引、书目信息服务和目录学史。目录学的一个分支,包括普通目录学: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和书目索引编制的基本方法;目录学:研究各学科文献的积累、整理和利用;比较目录学:研究国内外目录学发展的特点。此外,还有一个分支学科,专注于书籍版本地位的考证,叫做版本目录学。该目录历史悠久。世界上最早的目录是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年~约公元前240年)编纂的《皮纳克目录》(又称《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有现存残片)。书目不仅记录了卡里马科斯领导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书籍,还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希腊文献。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促进了书目编纂的发展。
1545 C. Gesner出版了世界书目。16世纪,意大利法学家乔瓦尼·内维扎诺编纂了《法学家书目》,1591年,德国人以色列·斯帕奇编纂了《医学著作书目》。1564年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法兰克福书市目录》(此后每半年出版一次,直到1749),成为书目出版发行的开端。后来很多国家出版了这个星表,在18和19世纪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目录学的出现是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在目录学的收藏范围、分类体系、检索途径等编纂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
19世纪,西方出现了定期出版的国家书目,此后各国陆续编纂出版国家书目。1881 ~ 1900出版的大英博物馆书目目录收录了1.3万册图书,总项数超过450万,比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法文印刷图书目录(1897出版)多出230多卷。卡片目录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后逐渐成为各国图书馆馆藏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机读目录,此后许多国家都发行了这种目录。在线图书馆中心的在线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机读联合目录)。
早在商代(公元前15年~公元前12世纪),我国就有大量文献记载,仅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卜辞供品就有16万件。当时,甲骨文的供品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周代管文献的史家有明确的分工,如野史管四方志、三皇五帝书、管四方书的书名等,说明西周很可能有登记上报文献的目录工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时,军政主仆杨疏于遗事,录《兵志》,是现存文献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陈农寻找遗书,并召见了博士和其他学校秘书。刘翔在校对之前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刘鑫继承了父亲的足迹。他把刘向校对时所写的每一篇记叙文全文编成《别录》二十卷,刘欣从《别录》中取之,作《七律》七卷。《别录》是后世叙事总结的典范;《七略》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目录学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编纂影响深远(见《别录》、《七略》)。西晋秘书监荀煦著《仲景新书》。根据当时的文化和学术发展以及书籍数量的变化,他建立了四种书目分类体系。东晋时,李冲编纂了《金元帝四大书目》,两本书的位置互换。史部之书先于诸子之书,李冲建立的四书目分类体系成为宋、齐、梁、陈、隋各朝秘书阁编纂目录的永久体系。由政府主持整理宫廷书籍而编纂的官修目录,历朝历代都有,如唐代开元年间袁行崇等人编纂的《群书四志》200卷,编纂的《古今图书志》40卷,宋代王、、欧阳修编纂的《崇文总目录》66卷,南宋编纂的《中兴亭》等。官方目录最杰出的代表是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公元1772年,纪昀任主编。根据李鸿的指示,编纂了《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为各书撰写的摘要,共收录古籍3461种,《四库全书》未收录的词条6793种。按照经、史、书、集的分类体系排列,四书前有总序,大小类前有小序,每本书有摘要。它是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著作的总结,可视为中国古代目录学分类体系最完善的代表,是中国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目录
班固在东汉时期编纂汉书,根据刘欣的《七略》编辑了《韩曙文艺志》,为后世的史记树立了典范,开创了新的史记目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也是研究先秦至西汉中国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的重要目录。《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第二部最早的史籍目录,反映了中世纪中国文献的生存状况。此后的《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都有文艺记载或史书记载,在正史中留下了一代书或单个人著述的记载。
私家图书目录是官方目录的重要补充。始于南宋王建编纂的《七志》。目录遵循七个记录的分类系统。六记之后又加了一册图集,并在每本书的书名下设置了简短的传记,开创了传记摘要的先河。梁编的《七志》、隋许编的《七林》、唐代吴敬梓编的《西宅书目》多有佚文。到了宋代,由于文化学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进步,藏书家很多,编目体例也比较完备。例如,流传至今的重要私家藏书有:晁编的《县宅读书录》、尤茂编的《隋初堂书目》、陈编的《治宅书解》等。明代藏书家有400多人,私人藏书相对发达。比较著名的有:的《百江录》、徐火波的《红玉楼书目》、晁烜的《晁氏宝文堂书目》、赵的《麦王观书目》、齐承玄的《连生堂书目》等。清初私家藏书盛行,许多藏书家自己编目录,如的《园书堂书目》、许的《传世楼书目》,也有学者为别人的书编目录,如的《孙氏祠堂书目》。
专业目录随着学术的繁荣而发展。魏晋以后,佛教在全国流行。从魏到隋,佛教文献目录达40余种,其中以石道安的《综合书目》和石僧佑的《楚三藏集》最为著名。《楚三藏集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唐代的专题目录有唐道玄的《典藏录》、智胜的《佛教与教育录》、杨的《史记》、尹中茂的《十三朝录》。宋代与孙齐名的《史略》、《资略》是极具影响力的专门目录,而元代钟思成的《鬼录》则是我国最早的戏曲文献目录。明代的《阅知金》标明了佛经的位置,可视为中国联合编目的最早尝试。清代朱彝尊考证、章学诚考证、谢其坤小学考证。梅文鼎的《无庵历书目》、黄文扬的《订正曲海目录》和王国维的《曲录》是有影响的专门目录。
清代,由于考据学和版本学的盛行,藏书和版本目录较为普遍,比较著名的有曾富时的《读集》、主编的《天禄书目》、黄丕烈的《白译》、的《交亭直鉴专本目录》、邵的《斯Ku简明目录注》等。
现代目录学的一个特点是出现了反映新学并起指导作用的目录,如张之洞1874年编的《书目问答》和梁启超1896年编的《西学书目》。后一种书目,在表中加了圈识,在底下加了语言知识,并附上“读西文书法”,指出该书的优缺点、深度和阅读方法。介绍西学新学的书目有:王韬《太西著作考辨》、康有为《日本书目》、《东西学书目》、沈《新学书目》等。
中国的指数起源很早。明代张(1575)编撰的《洪武玉钥》、清代傅山(1642)编撰的《两汉名韵》、清代王惠祖编撰的《历史姓氏韵》等都是著名的索引。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索引发展迅速。1922年,蔡廷堪编《老街老》,1926年,陈乃干编《四全书目录索引》,1930年,哈佛-燕京社牵头成立编译所,编辑出版64种古籍索引。在此期间,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还编纂了65438部古籍索引。还出版了叶圣陶的《十三经索引》、施廷镛的《丛书副标题标题索引》、顾颉刚的《尚书通鉴》和王忠民的《国学论文索引》。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总结了目录学在古籍考证中的六大作用:
第一,有没有目录,书的真实性就断了;
二是考古图书与目录图书的分合;
第三,古籍的性质是由目录书中记载的部分数量决定的;
第四,由于目录访问;
第五,对丢失的图书进行编目检验;
第六,目录书的名字删减数量和考古书的真伪。
俞先生的上述论断是深刻的。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目录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手和工作商数。因为目录是书籍的分类描述,利用目录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有帮助,“即以类求书,因书而学”;同时,在分类上,目录还可以显示文化研究的起源和流派,以便人们借鉴,这对研究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整理和利用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目录,特别是历史部门目录。由于文献的种类、数量、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文献使用者的需求千差万别,文献目录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每一种目录都以其特定的编制方法实现其揭示和报告文献信息的功能。不同类型的目录反映了人们使用文献的不同目的和需求。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类型的目录类型。有以下标准,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
该目录的范围包括:
目录作业目录作者目录作为通用目录。
综合目录自动目录字母目录子目录资源目录
资产目录参见目录卡片目录与特定图书相关的书目注释目录
主题目录主目录卷根目录卷目录卷目录表
幼苗目录本地目录中心目录静态目录指令目录
证据目录、禁书目录、网站目录、展品目录、注销目录
结构目录节目录临时目录临时目录在目录上
源目录原始目录电子邮件目录预编译目录预览目录
语法目录检查目录用户目录业务目录页面目录
页面目录样本目录性能目录查询目录选择目录
反向目录当前目录虚拟磁盘目录基本目录机械目录
新书目录、价格目录、分类目录表、活动目录、子目录
新颖目录、销售目录、详细目录、全球目录和出口目录
线性目录当前目录抽屉目录系统目录材料目录
图表目录产品目录问题目录插图目录插页目录
检查目录,启动目录,文档目录,文件目录,操作目录。
总目录请参考目录、材料目录和财产目录。
补充目录、拍卖目录、工作目录和图像目录
绘图目录图形目录书籍目录表格目录
根目录目录目录目录通讯目录目录(1)一般功能
1.搜索功能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研实践中需要继承和运用前人积累的知识。他们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文献目录查阅所需文献,利用手工检索或现代化手段进行自动检索,从某个文献库中找出所需文献的情况、线索或来源。无论是编目员的书目信息服务,还是求知学习的过程,读者都需要利用各种书目来检索相关的文献信息,目录的检索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目录自产生以来就具有检索功能。比如公元前7世纪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阿什哈巴德图书馆的馆藏目录,虽然具有产权登记的性质,但也体现了原始目录的检索功能。唐代目录学家吴彤在《古今图书录·序》中指出,目录会使书被珍藏于掌中,载于年谱。看记录就能知道主旨,看眼神就能知道文字。目录可以起到规训、组书、划分的作用,使浩如烟海的组书得到分类,为人们掌握图书状况、检索所需图书提供了方便。
2.报告功能
目录是向需求者报告所需文件的形式和内容的信息特征。它不限于特定的文档集合,而是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准备发布或即将发布)的所有文档的信息。目录的信息价值在于它经常、快速地为需求者报道有关某一学科或某一科研课题的最新出版文献信息和最新科研动态,并提供有关最新科研成果的信息。目录可以揭示和报道某一历史时期文献的出版状况,反映该时期科学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刘欣的《七律》,充分反映了先秦至西汉的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经典。近80年历史书目(1900 ~ 1980)为读者提供近80年来所有历史著作的相关信息,包括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科技史等。该目录还承担着向读者通报已编制或即将出版的文献信息的任务,使读者能够提前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未来文献的信息,如苏联的新书和中国的社会科学新书目和科学技术新书目。
3.阅读指导功能
历代文献大量存在,常有这样的读本或读本。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档,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关于某个问题该看哪些书,阅读的先后顺序,哪些书该精读,哪些书该泛泛浏览。这就需要解决学习方式的问题。推荐书目根据读者特点和个人需求,精心选择、评价和推荐文献,充分发挥目录在引导读者阅读学习中的教育作用。比如清代张之洞编的书目问答,就是当时应考学生的指南目录,指出读什么书好,读什么书好。梁启超编纂的《东丹书目》具有必不可少的解题和阅读指导作用,可以帮助读者解决某一科要先、某一科要后的问题。要想学好一门学科,必须先治好它。在一门学科中,书应该是先,书应该是后,书应该是后,让读者得到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张之洞说:洪水无回,终身无收获,事半功倍。..................................................................................................................................................................................今天你是一个好老师,看完《四库全书》大概内容的总结,就可以一窥学术路径。目录的导向作用是目录工作者通过推荐文献,给读者以积极的、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使目录真正成为读者在文献海洋中的向导,成为读者学习的顾问。
(一)编制的目的和社会功能
根据目录编纂的目的和社会功能,通常可分为:①登记目录,是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范围或某一类型文献的出版或收藏进行全面登记和反映。国家书目是注册目录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全面系统地揭示和报道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的总目录,是一个国家所有出版物的现状和历史的记录,是了解和控制一个国家所有出版物的重要工具,是实现世界书目控制的基础。(二)《科学通报目录》,为及时、准确地向读者和信息机构提供新出版和新录入的文献而编制。(3)推荐书目,有选择地为特定读者或围绕特定目的推荐文献,为引导读者学习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而编制。(四)专题和专题目录,为特定读者全面系统地揭示和报道有关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课题的文献目录。收集的文献专业性很强,揭示的文献一般都比较深入,比如《中国农业志》、《中国古典小说书目》。⑤目录学又称书目指南,是将各种目录、索引、摘要等二次文献汇编而成的总书目,是理解和掌握书目索引的关键,如《国家图书馆书目》(中华书局版)。⑥出版书目又称图书目录,是由出版部门编制的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目录,是联系出版社、出版商和读者的纽带。
1.反映文献收集的范围
根据目录,文献收藏的范围可分为:①馆藏目录,反映某一文献收藏单位收藏的全部或部分文献,又可细分为总目录、分馆目录、借阅处目录、阅览室目录等。、以及特殊馆藏目录(反映具有特殊价值,需要单独保存的文献)(见图书馆目录)。(2)联合目录,是揭示和报告几个文献收集单位收集的文献的统一目录。联合目录可以是综合的、专门的或专题的。
2.包含文件的内容范围
根据目录,收集的文献内容可分为:①综合目录,以满足各种信息需求为目的。收集文献的内容涉及所有知识类别的目录,具有内容全面、读者广泛的特点。(2)选题和特长。(3)个人著述目录,又称个人著述考,在西方和苏联称为传记书目,是揭示和报道某一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和有关该人物的文献的目录。又可细分为个人著述年代目录(如丁敬堂、曹汶主编的《瞿秋白著述译系年》)和个人著述研究目录(如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鲁迅研究资料索引》)。(四)地方文献目录,揭示和报道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人文、山川、气候、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献。
3.反映文学的类型
根据目录所反映的文献类型,可分为:图书目录、期刊目录、报纸目录、地图目录、技术标准目录、专利目录、丛书目录、地方志目录、档案目录、缩微胶片目录、音像资料目录、古籍目录、书目等。
4.文件出版时间
根据文献出版时间与目录编制时间的关系,可分为:①现刊书目,及时报道新出版或新征集的文献目录,便于读者快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文献信息。(2)回溯书目,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积累的文献,为回溯检索而编制。(3)预发书目,编辑中报告或计划出版的文件目录。
5.包含文档的排列方法
根据目录所包含的文献的排列方式,可分为:①分类目录,是根据文献所反映的知识内容和特点排列的逻辑相关的目录。(2)字母目录,按文献名称或作者或主题词的字母顺序排列。
6.文献披露程度
按目录揭示文献的程度可分为:①标题目录,揭示文献的标题、作者和出版情况,是文献报告的简明形式,常用于单个文献的报告。(2)摘要目录又称解题目录,是一个目录,里面有每个文档的摘要。摘要: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达文献信息,为读者提供决定文献选择依据的检索工具。载体形式
1.书籍风格
根据目录描述标准将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征记录在单本中的一种目录。图书目录易于保存和流通,易于检索,但不便于及时添加、删除和更新内容。
2.卡片类型
文献的外观和内容特征记录在国际标准卡片(7.5cm× 12.5cm)上,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对目录条目进行排列和区分。它的特点是易于增减,便于重新整理组织,便于随时更新内容,但体积庞大,占用空间大,不便于携带。卡片目录广泛应用于文献收藏单位。
3.期刊风格
以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物形式出版的目录、索引和摘要。
4.附录类型
通常以附录的形式附在论文、专著、教材、百科全书中或出现在书刊中,多为引用文献、参考文献、推荐文献的书目。
5.使微型化
将文件目录的内容拍摄在缩微胶卷或缩微胶片上。计算机输出缩微目录是将计算机输出的书目数据通过缩微胶片记录器转换成文本形式,直接记录在缩微胶片上而形成的目录。微缩目录和计算机输出微缩目录都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编纂速度快的特点,但只能借助读者查阅。
6.机器可读的
机读目录是将文献的书目描述转换成代码形式,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输出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