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海洋经济迎来“第二春”】生命的第二春意味着什么?
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国家政策又给了汕头一针强心剂,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对于“港口城市”的汕头来说,再次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根据规划,为配合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了广东省航运业发展“一核两翼”的战略布局。地处粤东的汕头,占据“一翼”,肩负着对接海西经济圈“东翼”的重任。这意味着,和未来的广东一样,汕头将从“陆地”走向“海洋”。
业内人士认为,与第一轮“扩大特区范围”政策相比,此轮海洋经济战略宏图无疑成为汕头特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丰富的港口资源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汕头海洋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得益于区域内丰富的港口资源。
据了解,汕头建特区30年来,港口建设蓬勃发展,得益于自然地理条件。多年来,汕头建设了60多个泊位,其中1 ~ 5万吨级泊位18个,3000 ~ 5000吨级泊位23个。到2009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3244万吨,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20倍(仅中间泊位3个)。在港口作业区,从改革开放前的老港区,仅增加了石岗港区、马山港区、朱赤港区、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
多年的改革开放也促进了汕头港的生产发展,港口吞吐量不断刷新纪录。1982汕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00万吨,2006年突破2000万吨。2011年,汕头港货物吞吐量4005万吨,增长14%;完成集装箱165438+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7%,进入世界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项指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平均水平4.5和19.3个百分点。
目前,汕头港已发展成为中国25个沿海枢纽港之一。自开通以来,它已与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289个港口进行贸易,并拥有7条国际班轮航线。国内方面,汕头港集装箱航线可直达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台湾省等26个港口。
由于港口资源的特殊优势,汕头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汕头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2.5%,海洋运输、海洋旅游、沿海工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48.28亿元,同比增长27.3%,是“十五”末的65.438+0.7倍,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20%,海洋三次产业比重为30.8: 32.5: 36.7。与此同时,汕头海洋运输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港口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43.8+0.75亿元,与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航运关系。到2010,港口泊位达到8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8个;货物吞吐量3509万吨,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集装箱吞吐量93.5万TEU,比“十五”末增长154%,十一五年均增长20.7%。2010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7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39.9万吨,水产品出口量9万吨,出口额5.33亿美元。
港口建设促进城市海洋经济稳步发展
作为一个因海上贸易而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汕头的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港口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汕头靠近南海,内河密集,沿海港口众多。拥有海岸线289公里,占潮汕三市海岸线总长度的四分之三。适宜建港的天然水深海岸线28公里,可建50多个50-30万吨级泊位。根据汕头市相关规划,预计到2020年,汕头将把汕头港建设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年吞吐量65438+亿吨的大型港口,充分发挥港口资源集聚优势,为城市海洋经济深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港口建设的同步内容,汕头还将强化汕头港的枢纽港功能地位,全力调整港区产业结构,搞好区域经济合作,改善通关环境,建设大型码头泊位,巩固和发展本地航运业,提升水运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粤东、赣南、闽西经济腹地;积极将汕头港融入“海西”经济,先行先试,与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开展运输合作,充分宣传汕头通关环境和港口发展潜力,吸引上述地区货物从汕头港进出口;进一步改善汕头港口大学通关环境,完善海关、检验检疫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港口物流大进大出、快进快出。
据汕头市政府相关部门预计,到2015年,汕头海洋经济总量将大幅增长,海洋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53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海洋经济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环汕头湾海洋经济核心区、南澳实验县、南澎列岛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北部现代海洋渔业优化区、东部沿海新城拓展区、南部沿海产业集聚区等六大功能区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了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培育5家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海洋技术专利和自主知识品牌,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近10%,河口、港湾、滨海旅游区等主要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沿海地区和主要岛屿防灾减灾体系有效建立。海洋综合管理明显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机制和体制逐步理顺,出台了一批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海洋监测监视网络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和公益服务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初步实现。
据介绍,到2015,汕头将初步建成海洋强市,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
政策助推海洋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
海洋国家战略的出台一方面给汕头的海洋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促进了汕头地方海洋战略布局的启动。
汕头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不仅给了汕头一个机遇,也让汕头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除了规划带来的好处,汕头“变本加厉”,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以海引陆、以陆促海、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打造环汕头湾海洋经济核心区为重点,强化东部沿海新城发展区、南部沿海工业区和海岛开发保护区,着力培育广澳、海门、后宅、青澳四大海洋经济。
据介绍,规划中的“一核”是指汕头湾周边海域及其陆域,包括金平、龙湖、濠江和潮阳。是汕头经济发展基础最完善、陆海经济发展最协调的区域,承担着重塑城市功能、提升品质的重任。它是汕头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汕头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区域将重点发展北方海洋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金融业务和海洋科技研发;规划建设南部海洋湿地公园,推动高端滨海旅游发展,培育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海洋会展业和现代物流业;西部的牛田洋将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教育产业,建设粤东海洋教育中心。
“三带”是指东海岸新城拓展带、南部沿海产业带和海岛开发保护带。“三带”发展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海洋经济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培育的广澳、海门、后宅、青奥四大海洋经济发展节点,是促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提升汕头沿海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点。
此外,汕头市还对提升和发展海洋运输、现代海洋渔业、沿海产业等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以及支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作出了详细规划,对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设南澳海洋综合开发试点县、推进海洋区域合作作出了科学详细规划。
有业内人士表示,汕头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不仅是汕头海洋经济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也是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有益补充,对促进粤东、粤西乃至整个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