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院士的伟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而且一直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建立了系统的新学科——杂交水稻学。40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的关键作用,凝聚着他非凡的经验、智慧和学术思想。

1964年,他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三系法杂交水稻。70年代,他解决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即三系配套、优组合配套和制种产量低。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90年代中期以来,他设计了高冠、短穗、中穗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在超级杂交稻研究上频频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会首次承认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

自1966发表我国第一篇杂交水稻研究论文《水稻雄性不育》以来,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论文12篇;已经出版了七本专著。作为学术带头人,袁隆平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杂交水稻研究和开发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学科——杂交水稻学。

第二,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幽默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个层面”,一个是邓小平的责任制,一个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6以来,“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00年,第一个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目标顺利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原国务委员、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称赞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袁隆平提前实现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研究目标,比普通杂交稻增产30%左右。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水稻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我国每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2.4亿亩,增加的水稻可养活7000多万人。这是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毕生追求,为推动杂交水稻国际发展、促进中国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938-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先后7次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该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发展。同时,他还在中国举办了20多次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名技术人员。

这些专家回国后,成为当地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目前,越南、印度和菲律宾已经成为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也非常显著。如越南,200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65万公顷,每公顷6.3吨,比其全国平均水稻产量高出40%。例如,在菲律宾,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的面积达到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

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开发300万公顷杂交水稻,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即在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以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杂交水稻外交”将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6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和参赞进修班发表演讲,中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聆听了报告。

第四,袁隆平培养了大量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人才。40年来,在他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在他的研究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协作单位形成了一支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着深入发展杂交水稻的重任。

例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多年来每年都将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获得的咨询费作为主任基金捐出,捐款总额超过654.38+000万元,用于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开展有前途、有潜力的项目研究。几乎每年都有几个项目获得2-5万元的资助。

他不仅资助了本单位的科技人员,还资助了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如福建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后,进行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得知此事后,袁隆平院士专门拨出一笔经费,鼓励他取得成果。袁隆平院士不仅思想开放,而且意识先进。他知道未来的农业科技只会落后于常规技术,但必须与现代生物技术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