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忆琳相关事件
2011中国工程院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组织工程领域的“头号人物”曹宜林刚刚成为有效候选人,却遭到“学术造假”的质疑。
质疑者说,曹宜林著名的“人耳鼠”是一个持续了十几年的谎言,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和资金支持,但随后却停滞不前,让巨额投资打了水漂“一个假耳朵,骗了3亿”
但曹以林的弟子说:“有些人在这个时候散布假消息,就是为了把水搅浑。”中国工程院院士、曹以林导师张说:“个人认为,这个展品不是假的,而是重复了以前的实验结果。曹忆琳当年在美国的成功实验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无可非议。”
对于有关曹宜林团队获得最大荣誉“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评审过程的质疑,主管部门回应称,凭空捏造一个项目“非常困难”。
文/图本报驻上海记者李源
“人耳鼠”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2001年国家“863”计划15周年成果展。这只背上长着栩栩如生的“人耳”的老鼠,引发了人们对“器官工厂”的无限想象。
“人耳鼠”的出现是作秀吗?
据当时媒体报道,“每次展览只持续一两个小时。虽然门票高达20元,但还是有近20万人愿意掏钱看一眼人耳鼠。”
曹以林的研究生尚庆新说,是他把“人耳鼠”从上海带到北京展览的。“轰动到什么程度?我打车,司机说,这就是小老鼠。我不收你钱。”虽然展览仅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但“组织工程”的概念却被“人耳鼠”生动地带到了人们面前,曹以林也由此奠定了他在国内组织工程领域的权威地位。
根据当时的公开报道,“人耳”其实是用牛软骨细胞培养的软骨。先做好设计图,再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乙醇酸做模型支架。将牛软骨细胞“种植”在支架上,然后将构建人耳所需的细胞外基质繁殖生长,再植入小鼠体内。完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支架消失后,软骨组织与小鼠皮肤一起生长,成为外观与真耳相似的“人耳”。
但尚庆新说,“植入老鼠体内的肯定不是软骨,可能只是聚合物支架。”
他列举了四个疑点:一是作为“核心人物”,对“人耳鼠”出现的细节一无所知;第二,曹以林早在1997发表过相关论文,但在回国参展前,并未复制“人耳鼠”;第三,展览期间,尚清欣每天晚上都要用注射器把渗出物抽出来,让裸鼠的皮肤贴合支架,呈现出人耳的形状,超出预期;第四,他在归还“人耳鼠”时,向曹以林转达了上海市科委的意见,并拿出了材料,证明是真的耳软骨,并作为实验结果长期保存,但不久“人耳鼠”离奇死亡,“人耳”也找不到了。
让尚庆新更加确定的是,曹以林曾表示,展会的准备工作“太紧了”,无法培养,而上海科委则表示“先做个展样”。“那不就说明他自己也承认人耳鼠是假的吗?”
根据“样本论”,“人耳鼠”科研项目参与者、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国贸门诊主任曹一琳的学生丁小邦认为,曹一琳是被“陷害”的。“其实这种细胞再生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时间,一般需要6到8周才能形成。当时的模型只用于科学展示。”
丁小邦说,这种模型将软骨细胞与可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结合在一起,再生出具有人耳外观的软骨组织,“当然不是真正的人耳”。
他还说,虽然当时支架是完全可降解的,“反正也要8周才能降解”,而且时间紧,支架上的细胞也不活跃,就草草植入裸鼠背部。由于软骨细胞无法包裹材料支架,在小鼠体内引起严重反应。
针对尚清欣的质疑,丁小邦表示,吸出渗出物是整形手术的必要步骤。在现实中,人们的肋软骨被用来雕刻耳朵的轮廓,然后埋在皮肤下进行耳朵整形手术。“必须使用负压吸引器,确保皮肤附着在肋软骨上,才能长成耳形。这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技术。”
“说裸鼠被秘密处决,简直是无稽之谈。裸鼠本身没有免疫力,从造模到感染死亡,只活了4周多。”他认为,之前的报道可能会把“模型”误解为“样本”。“曹老师发表在最著名的整形外科杂志《整形与重建外科》上的论文,用的是模型这个词,就是模型。”
丁小邦认为,“有人在曹先生当选院士期间散布这些信息,恐怕是故意搅浑水。”
高投入能有高产出吗?
但双方都认为,从技术上来说,做一个“人耳鼠标”并不难。
丁小邦说,曹宜林的研究团队将展示新培育的“人耳鼠”,以正视听。
"是时候拿出更新更先进的研究成果了."尚清欣认为,单纯讨论“人耳鼠”的真伪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曹忆琳靠人耳鼠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也收了不少科研费用,但是费用投入了这么多年,却一无所获。”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说,曹宜林先后拿下了两个国家“973”项目,四个“十五”和四个“十一五”和“863”重大项目。保守估计,仅他团队投入的科研费用就达6000万元。“其他投资包括:上海大型科研项目投资约3000万-4000万元,成立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投资18万元,成立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投资12亿元,加起来约3亿元。”
同时,他对曹宜林团队以“组织工程建设关键技术R&D及应用”项目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提出了极大质疑。“这个奖项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巅峰,但所有专利都没有临床应用,更谈不上产值。”
据了解,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紫竹科技园的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2005年成立之初就摒弃了传统的科研院所形式,以股份制为组织架构,曹以林为主任。作为承办人,上海郭蕊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是曹以林。
“事实上,当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从上海升级到中国时,它承担了研发和产业化的双重任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但在现实中,“一个团队,两个品牌”的中心和公司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方面,郭蕊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没有产值,账面上没有钱,因为没有产品可以进入市场。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定了四个研究方向:透明质酸的研发、狗、猪等具有免疫功能的高等哺乳动物耳软骨的研发、纺丝材料的研发、组织工程皮肤的项目。然而,只有两个项目有产品正在申请进入市场。“我在2007年和2008年开始申请,但目前来看,至少还需要两年才能完成审批程序。”
他说,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的“人造皮肤”早在2007年就正式进入临床;浙江大学还有“组织工程软骨研究及临床转化”项目。但“这些已经领先的科学家,没有曹以林那样的大科研经费。”
经过10天的审核取证,曹以林教授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或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共承担国家科研项目7项,涉及项目资金总额6409.23万元,项目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从审计和取证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7个课题都有其明确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账目“原始”,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行。科研项目达到任务书预期效果,打破巨额资金谣言。
“科学是一个过程”
对此,丁小邦表示,不能说这些年的研究没有进展。“我以前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先把支架上的软骨细胞抬高,然后植入皮下。更理想的是,在材料降解后,细胞存活下来,附着在皮肤上,并在外观上长出新耳朵。但是,曹老师告诉我,这个很难。一种是皮肤被支架撑起,完全不粘细胞。这些细胞没有营养。使细胞生长良好的唯一方法是抽真空,并确保细胞和皮肤之间没有空气。让皮肤贴在细胞上,细胞才能生长。”
另一个问题是,研究团队发现单纯软骨组织的强度不够。植入皮下一段时间后,会失去原有的精细轮廓,变成“圆饼”。“曹老师本来要求使用完全可降解的材料。但现在我认为只有可降解材料是不可行的,必须有不可降解材料作为支撑的核心。”
针对人耳鼠的真实性,曹以林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始构建耳廓支架材料,并开始重复验证实验。在6月24日和25日,将细胞接种在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一周后,接种细胞的耳廓支架在4天内植入裸鼠体内。6周后的8月中旬,“人耳软骨”在8只裸鼠背上构建成功,形态良好,实验全程录音。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由国内4位院士和8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对曹以林教授领衔的国家组织工程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评审。
丁小邦表示,目前已经有了新的突破:首先,这种组织工程软骨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力学性能;其次,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可降解支架材料的形状控制,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健康耳廓的形状制备数字化支架,培养出形状大小一致的耳廓软骨。
“科学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说。
对于曹以林的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重建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张表示:“曹以林至今仍是我国组织工程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事实上,在当前的科研界,身兼多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并不少见。至于科研经费的浪费,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提倡节约,尽快建立严格的审核和管理制度。”
曹忆琳的团队是怎么得奖的?
对于曹宜林团队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项目,知情人士质疑,在申报过程中,推荐书中列举的多项成果并未附有“原始材料”,但也通过了层层评审。那么,评价体系有没有钻空子的可能呢?
不一定要有足够的原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申报材料中并不是所有最原始、最第一手的材料都需要提交。“如果不要求材料厚度,很可能有些申请材料就有几尺厚,专家没时间全部看完。”
“但这些最原始、最第一手的资料,必须是颁奖单位能拿到的,我们去考察的时候一定要拿出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每年国家技术发明奖申报40项左右,申报二等奖的都需要上台答辩,每个项目都会进行评审,评审完问题再进行抽查。
每年只能抽查1000多个项目。
该工作人员还表示,采取抽查方式是因为每年各种奖项都有1000多个项目,不可能每个人都检查。一般来说,根据当年评审中的实际情况,对获奖等级高的、专家在评审中考虑的问题、敏感领域的、与当前重大事件有关的、或有异议的进行考察。
但他也指出,各种奖项的评审程序非常复杂。“即使在评估后,有人报告说一个申报的项目有重大问题,我们仍然要进行另一次调查。”
“其实整个评估过程有很多壁垒。不太可能说没有原创素材。凭空捏造一个项目是非常困难的。”这位工作人员说。曹忆琳以“人耳鼠”为外人所知。和克隆羊一样,这只长着“人耳”的老鼠一度震惊国际学术界。1996年问世,主要由在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曹以林在Vacanti实验室完成。回国后,曹以林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后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被提拔为中国组织工程学科带头人。
《瞭望东方周刊》发表的两篇文章称,曹以林与他过去的现任研究伙伴一起出庭,指控陈奇学术不端,骗取国家3亿科研经费。
昨日接受本报专访时,曹忆琳否认“一只假耳朵骗了国家3亿元”。
曹忆琳说,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做了八只“人耳鼠”。他还说“我是搞科学的,科学对我更重要。什么院士根本不重要。”
记者昨日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国家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将于近期召开“人耳鼠”新闻发布会。面对质疑,曹忆琳带着六月份开始的四只“人耳鼠”出现在发布会上。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联合成立的工作组的调查结果,裸鼠背部“人耳软骨”再生的科研成果是真实的,是国际公认的。
专家组听取了曹宜林的相关汇报,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评估。现场展示了活体“人耳鼠”,并现场取样进行验证。再生组织经现场冰冻切片和病理鉴定确认为人软骨组织,同时也转移到第三方进行组织病理学鉴定。病理报告进一步确认是软骨组织。对于骗取“3亿科研经费”的质疑,上海九院回应称,国家审计署卫生药品审计局接到实名举报,派人到上海九院对曹宜林的科研项目申请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