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是否侵权?

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判断标准是看被控侵权客体(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是否属于专利保护范围,如果是,则构成侵权。判断的方法是将被控侵权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进行对比,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来解释权利要求。在解释权利要求时,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内容为准,而不是以权利要求的文字或措辞为准。

2.根据普遍适用原则,将被控侵权人(产品或方法)的所有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的所有技术特征进行逐一对比,被控侵权人(产品或方法)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所有必要技术特征对应且相同,构成侵权。

扩展数据:

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专利权的主体包括以下内容:

创造者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使用物质技术条件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如试验员、画图员、机械加工员等。都不是发明家或设计师。

其中,发明人是指发明的发明人;设计人是指完成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的人。发明人或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集体或课题组。

发明是智力劳动的结果。发明创造是事实行为,不受民事行为能力限制。因此,无论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只要他完成了自己的发明创造,就应当被认定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包括非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和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非职务发明创造,是指不是由本单位完成的,也不是主要利用本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对于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压制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由两个以上发明人、设计人共同完成的,完成发明创造的人称为* * *共同发明人或者* * *共同设计人。* * *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和取得的专利权归* * *所有。

单位

对于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的主体是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在的单位。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

这里所说的“单位”包括国内各种所有制类型和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劳动关系方面,既包括固定工作单位,也包括临时工作单位。

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三种情况:

(1)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

(二)完成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辞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本人在原单位承担的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第(三)种情况,只有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职务发明创造:一是必须在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从原单位辞职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发明创造;二、发明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原单位承担的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

百度百科-专利权

百度百科-专利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