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团的发展历史

吉利汽车公司历史作为中国最早进入汽车行业并获得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已成为国内汽车制造业“3+6”格局中的重要一员,正以“中国自主品牌”的资质和自主创新的姿态在国际汽车工业舞台上引人注目,成为中国汽车走出去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回顾吉利的发展历史,稍微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人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任何一个稍有民族情结的人,都会对吉利打造民族汽车的执着和艰辛心存敬畏。2005年6月5438+10月,科技部举办的“吉利现象研讨会”甚至用如此热情的语言评价吉利:一个654.38+0.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吉利这样的灵魂,没有吉利这样的脊梁,不可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剥去汽车的“贵族”外衣,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走进临海城东一片齐膝深的田地,开始了他的造车梦。第二年8月,当第一辆吉利汽车在庆祝的鞭炮声中下线时,人们在悬挂的红色横幅上看到这样的话:“造一辆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在此之前,在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多年,汽车依然是“市长”“局长”的坐骑,是“老板”“老总”的专利。街上跑的不是“公务车”,就是“商务车”。1998,由于吉利汽车的问世,汽车上披上的各种炫目外衣开始像天神身上的旧漆一样一件件剥落。首先,价格。四五万元的吉利轿车一上市,自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很多合资品牌车,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低下头。但是,更重要的不是价格的回归,而是理念的回归。这种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普通交通工具,在中国人眼里是伪贵族,被李书福无情地扫倒在地,恢复了本来面目。什么是汽车?只是四个轮子,两个沙发,一个铁壳!我们一定要让吉利汽车走遍世界,而不是让外国汽车走遍中国!李书福用这种看似狂妄的语言,彻底刷新了人们对汽车的认识,颠覆了中国人对造车的敬畏。这种耳目一新和颠覆,不亚于中国汽车行业的一次思想解放。在此之前,“中国20年造不出自主品牌汽车”、“中国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中国没必要造自主品牌汽车”等悲观猥琐的论调比比皆是,扼杀了中国汽车人自主创新的意志。之后,源源不断的中国企业家跟随吉利的脚步,加入到中国品牌汽车自主研发的行列。一股可以和外商抗衡,让世界汽车巨头不敢小觑,让国际媒体惊呼“中国车来了”的力量,终于在中国的土地上形成了。吉利的理念创新让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一场革命。打造强大的“吉利军团”李书福沉迷于“天赋”。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德、香俱佳的汽车技术人才。这些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他们期望在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热潮中做出贡献。然而,合资企业的涌入无情地扼杀了精英们证明自己价值的热情。当立志“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天下”的李书福举起“广纳贤才”的大旗时,“叛逃”者如鲫鱼过河也就不足为奇了。短短几年时间,吉利人才济济,身怀绝技的专业人士有900多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外国专家8人,博士数十人,硕士数百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开始在吉利的决策层、技术管理层、制造层等各个层面和领域发挥作用,逐渐形成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很快改变了吉利的面貌。短短几年间,吉利已经成功研发并投产了九大系列不同车型。其中美人豹和自由舰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外的代名词,近期又有6款新车型投产。在开发手段上,吉利已经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已经完全形成了全方位的开发方式,具备每年开发2-3款新车型的研发能力。逐步掌握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实现国内首款、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款自动变速器的设计制造,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制造,世界领先的国内领先的大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制造,整车设计、匹配、试验、验证技术的综合应用。如今,吉利已经形成了激情、美、日、优衣库、SRV、美人豹、华普、自由舰、吉利金刚、袁晶等9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谱,拥有1.0L至1.8L以及JLS160、Z 165438+等8大系列发动机。李书福不仅注重“吸引人才”,更注重“培养人才”。从1998到2005年,吉利先后在临海、北京、海南建立了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高校,培养专业的汽车技工、技师和各类汽车人才。2007年,吉利创办了国内首家“浙江吉利汽车工程学院”,培养行业高级专业人才。在办学的同时,吉利还设立了“未来人才基金”,为吉利未来的事业培养65,438+0,000名品学兼优、创业精神强、乐于奉献、但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李书福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宣布,按照吉利汽车年产销200万辆的计划,吉利需要近20万名员工。因此,我们计划将吉利的学生人数增加到654.38+万,平均每年有2-3万名毕业生,654.38+0-2万人在吉利工作。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有了基本的人才保障。只有独立发展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李书福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发展,也就是主权经济,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进入汽车行业后,吉利是如何一直把这个“主权”握在自己手里的?第一,下大力气攻克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李书福指出,吉利必须拥有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技术。因此,吉利公司投入巨资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汽车研究所,一个现代化的基础、电气、道路模拟和多功能实验室,以及一个现代化的变速箱和发动机工厂...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这里不必详细描述。结果是479Q发动机下线,MR479Q系列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发成功...一系列的成功表明吉利已经装备齐全。当然,坚持自主开发不是“从零开始”,更不是“闭门造车”。相反,吉利越是坚持自主,越是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吉利与世界上任何一家汽车公司都没有合资企业,但它与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有技术合作,包括与英国锰铜公司惊人的合作,制造了世界闻名的出租车。这是一个100%自主的合作,吉利有充分的话语权。这也是吉利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赶上国际先进造车水平的“奥秘”。二是逐步实现零部件完全国产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行业发展迅速。由此,李书福认为整合这些行业的相关技术,通过技术整合进行优化,就是一个中国汽车。正是通过这种整合,吉利与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厂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知识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于是,吉利的销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0999年的1.6万辆,到2006年的1.4万辆,2万辆,4万辆,8万辆,1.0万辆,1.5万辆,直到20.4辆。2007年,该集团的目标是29万辆汽车。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吉利这种“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参考资料:

/NewShow.asp?id=10358。typeclass = & ampx_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