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蒙古包的相关信息吗?!!!!~

蒙古包在蒙古语中被称为“蒙古包”,意思是蒙古人的房子。在辽阔的北疆,西起阿尔泰的雪峰,东至兴安岭的绿林。北起贝加尔湖,南至万里长城。都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骑马行军、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而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房间就是蒙古蒙古包。因此,蒙古人有时被称为“毡帐之民”,蒙古包也被称为拱顶和毡帐。《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父子卧同穹”。隋道衡在王昭君的乐府诗中,也写下了“裘、裘、毡、帘也开”这句话。清朝关于黑龙江的注释:“‘琼鲁’(即满语)的民族语言叫‘蒙古语伯’,‘伯’的通俗读音是‘保’。中文是音译,意译。

1.早期的蒙古包有两种。一种是车载的可移动蒙古包。另一种是可以拆开直接放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车上携带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可以用牛或马拉走,大的需要很多牲畜拉。

蒙古人经过几千年的探索,终于在窝棚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四季游牧迁徙、抵御北方高原寒冷气候的住所,找到了蒙古包这种经得起大自然考验的居住形式。

2.蒙古包的特点

(1)适用于自然环境

蒙古包总体风格为圆形,没有棱角,呈流线型。袋子顶部是拱形的,承重能力最强。袋体近似圆柱形,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因此,草原上的沙尘暴和积雪不会使蒙古包陷入灾难。坚固的蒙古包可以抵御冬春十级大风。因为蒙古包的顶部是圆形的,盛不了水,下雨下雪的时候,蒙古包的顶毡被盖住,就形成了一个球形的封闭体。所以它能承受草原上的大雨。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雨,房子塌了,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到袋子里。

蒙古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当地自古以来就极其寒冷。“三月九日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角”。而世代居住的蒙古族蒙古包,从来没有听说过冻死一个人,因为,第一,蒙古包里有火,牧区有大量的牛羊粪。只要火一生,热浪马上就扑面而来。其次,冬天毛毡包外面加厚,里面扎一层毛毡,防风性能更好。第三,睡觉的时候,给家里暖暖身子,盖好被子,把门堵紧,盖上羊皮被子和皮袍。怎么会冷?第四,还可以在包里套个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里热的厉害,也可以用顶毡来调解;炎炎夏日,人们坐在辽阔的高地,饮酒歌唱。真的是花香,凉风,奶油,不亚于故宫。因为蒙古包的形状像一个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很好的反光效果。后面可以开天窗,可以掀起毛毡边缘,让四周都有风,比如坐在凉亭里。特别适合做奶食,因为不会太酸。现在有些蒙古包已经没人住了,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

(2)适应游牧生活

快速架设:架设蒙古包不需要选择严格的场地,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子,所有的构件都是分开的。盖的时候,不需要很多人参与,两个人就可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要生火煮奶茶,一个蒙古包就搭好了。煮茶的时候还是野餐。我们到了。

我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易拆卸:蒙古包拆卸比盖起来容易多了。两个人拆开只需要十分钟。绳子和皮带都是活动扣,很容易解开。皮带一解开,毛毡和框架就会自动分离。哈娜、乌尼和陶涛都是被分割成小块的,很快就可以拆开折叠起来。

易于装载和移动:蒙古包由木材和毛毡制成,没有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它是由各种零件组装而成的。拆下来的东西都不沉,一个女人就能举起来放在车上。

维护方便:蒙古包使用的材料都是因地制宜的。哪个零件坏了或者旧了都可以更换。蒙古包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但从心理上和习惯上,蒙古人都不喜欢退缩。有句话叫“缩肚皮不如缩毡房”。

3.蒙古包的构成

蒙古包主要由木框架、毡(盖)和绳带三部分组成。

(1)贾母

蒙古包整体框架为木结构,由陶脑、乌尼、哈那、门组成。

陶脑是木架的头,是蒙古包的天窗。陶脑的大小决定了乌泥的长短和数量。天篷为圆拱形,如开伞,一般由三个规格整齐的圆形木环和四根弧形木梁组成。最大的圆形木环外侧凿有方形插座。

翻译过来就是椽子,乌泥通是连接陶脑和哈那的木杆。木杆长度约为1.5倍桃脑直径,上端较细,下端较粗。上端插入圆木方口,下端穿孔,与哈娜相同,用绳索与哈娜连接。

Hana是用皮绳把柳条缝成菱形网眼的网。把若干个哈那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网格框架,就是蒙古包的墙体。一个蒙古包的大小一般是由哈那的蒙古包数量决定的。普通蒙古包多为四、五、六个哈纳斯,也有八、十个哈纳斯的大蒙古包。Hana有三个神奇的特点:一是它的灵活性和高度。

大小可以相对调整,不像桃脑和乌泥的固定大小。第二是它有很大的支撑力。Hana的头部均匀承受来自Wuni的重力后,通过网格均匀分散扩散到Hana的腿部。这就是手指粗的柳条能承受两三千公斤压力的秘密。第三是外形美观。做花一的木头

一般用红柳制成,轻而不折,钉孔不裂,湿了也不变形。厚度相同,高度相等,网格大小相同。这样制作的毛毡包不仅满足力学要求,而且外观对称美观。

大门在蒙古语里叫“哈拉嘎”。它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高度与Hana相等,门是有框的。所以蒙古包的门不要太高。一般高三尺五寸左右,宽二尺五六寸,人要弯腰才能进去。门朝南或东南,以避开西北风。冬天的门一般是双层的,里面的两道门叫风门,面向两边。

打开。外门是单扇门,从左到右开,称为闭门羹。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为“乌德”)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蒙古包通常使用两种门帘:一种是毡制的,有两面,图案多样。一般多为白色、蓝色、红色,挂在门上。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的,一般在夏天使用。

(2)地毯

毛毡由顶层毛毡、天花板、四周毛毡、外罩、毛毡墙根和毛毡窗帘组成。蒙古包夏天盖一层,春秋两层,寒冷的冬天盖三层,里面挂窗帘。陶脑封面上的毡子叫顶毡,蒙古语叫“额合”。它是一个覆盖在桃脑上的方形毛毡,四周布满了扣绳。晚上遮成正方形,白天露出一半变成三角形。具有调节新旧空气、包内冷暖、光线强弱的功能。顶毡又称毡包的帽子和顶饰,历来受到重视。拆毛毡包时,应先拆下上面的毛毡,放在远离人脚的地方,防止踩踏和穿越。因为它遮住了那套瑙的最高位置,烟火熄灭了,所以迁徙时要注意它,把它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的前面。

(3)皮带和羊毛绳

这些东西虽然零碎,但作用很大。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Hana向外爆;这样天花板和地毯就不会滑落,也不会被风掀起。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定,延长寿命有很大关系。

蒙古包的盖比较简单。先选好位置,稍微修整地面后将整个框架固定,然后用毛毡包裹,再用羊毛绳系好。

蒙古包上有许多民族图案,其装饰主要在道上、额上、毡上、门帘上。它通常装饰有字母、回文、卷轴文字和其他醒目的民族图案。

蒙古包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的颜色是白色的,整个形状是圆形的。陶脑与乌尼相连,如日月一般闪耀,是蒙古族人尚圆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

4.蒙古包里物品的陈设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也很独特。各种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以灶台为中心,也就是火支。火在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象征。

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灵、神社和祖先的地方。因为蒙古人一直很尊重西北,所以古代的圣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后,经过无神论教育,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在袋子里的礼拜者大部分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机和电视机。依次去西南主要是放男人放牧打猎的工具。如马鞍、鞭子、弓箭、猎枪等。蒙古包的北面放着一张被子桌,紧挨着被子桌的东北面,放着女人的箱子。在东方,画有各种图案的立式橱柜用来放置碗、灯、壶、勺子、茶、牛奶和家具。炊具、牛奶器皿等。被安置在东南面。

5.坐在蒙古包里。

蒙古人自古就对拿个包有明确的区分。古时候男坐西,女坐东。当时是东方的一个王座。古代蒙古人有一个宗法社会。当时人们崇拜太阳,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别神圣。因此,东方被割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性。社会发展到男权时代,就把西方当成了一个荣誉的位置。这样,虽然男女的座位没有改变,但实际上已经颠倒了辈分和尊卑的关系。家里的男人,按照辈分和年龄,从上(北)到下(南)坐在西边。东方的女性也是如此。南北有一个特殊的划分:毡包的北方叫金土地,是一家之主的所在地。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坐北朝西。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时,他才能继承或取代父亲的席位。如果父亲老了,就应该把家里的权力交给已婚的儿子,让他一个人坐在前面(北方)和西北。如果父亲早逝,不管儿子大小,母亲也应该让他坐在前面。一般来说,蒙古包门口没有人,尤其是客人,但有时候家里人多,孩子可以临时坐在那里。

蒙古包里客人的座次和上面那家一样。普通客人和年轻人不能越过陶脑中的横木北面,但老年人必须越过横木坐下。如果主人要求入座,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应该坐在西北或正北。但一般不要坐在西北的佛桌或佛盒前,灶台火顶上,以示对神灵、祖先、香火、家人的尊重。女客从东边绕过灶火,坐东北。东边一般留给女主人生火做饭。客人在包里就座时,要按照年龄、家庭背景、亲戚等从上到下排列。

民间谚语说,“不学习也要学会坐”。如何坐进蒙古包,一直被认为是学问和大事。无论什么客人到别人家做客,都必须盘腿而坐,坐在包的人应该弯曲左膝;如果东宝坐着,他应该弯曲他的右膝。不仅客人要这样坐,主人看到客人进来后也要这样坐,这样不尊重对方。在客人面前,女性往往采取蹲跪的姿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蒙古人平日睡在家里,主人夫妇睡在北边,长辈睡在西边。如果睡不着,需要睡东方,通常是让女人睡的。客人来了之后,要给他们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者西面)睡觉。

睡觉的时候,不管客人家人,都不能把脚伸到佛像和炉子上。睡在西边的人朝北,睡在北边的人朝西,睡在东边的人朝北。睡觉时,要专门给来访者盖上新毯子,准备好枕头和被褥,请大家睡觉。客人、长辈、主人睡下后,其余家庭成员选择间隙睡,不一定在客人之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