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有哪些技术和设计可以申请专利?

关于题主问的问题,我们只需要看看互联网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以下是腾讯、网易、阿里巴巴近五年的专利公布数量(14的数据截止到9月)。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相关专利的快速增长,那么哪些互联网产品可以申请专利呢?《专利法》没有明文规定哪些互联网产品可以申请专利,哪些不可以申请专利。原则上任何互联网产品都可以申请专利,但可能因为不符合专利授权条件而被驳回,造成企业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产品秘密的泄露也无法得到专利的保护。

《专利法》没有明文规定哪些互联网产品可以申请专利,哪些不可以申请专利。原则上任何互联网产品都可以申请专利,但可能因为不符合专利授权条件而被驳回,造成企业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产品秘密的泄露也无法得到专利的保护。

所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互联网产品涉及的哪些技术方案不会被授予专利权:

首先: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损害公众利益的技术方案。

这个比较好理解。触犯法律的:病毒木马、破解软件、赌博诈骗、暴力色情等。、违反社会公德或妨碍公众利益者:抢火车票、骚扰广告、游戏作弊、贴吧论坛自动注册水贴等。当然,这些互联网产品涉及的技术也要区别对待。如果这种技术只能用于这些产品的独家用途,那么自然这种技术就不会被授予专利权。另一方面,这些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积极的产品和用途,所以只要专利申请文件中只表述了其积极用途,仍然可以申请专利。

这里举个例子,用手机定位和附近的人建立联系。这种技术可以用来与陌生人交朋友,发送骚扰广告甚至欺骗。这项技术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怎么用。自然申请专利是可以的。游戏中破解密码和作弊的技术大多只是使用不当,专利审查员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其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这一规定在实施时更难界定和操作。典型的,比如软件产品中可能用到的纯数学算法和公式,比如计算圆周率,或者把税收和房贷计算变成APP实现。游戏规则,比如棋牌规则,2048益智游戏的玩法,游戏中的剧情,人物,关卡,道具以及关卡的设置。

此外,最常见和最有争议的专利申请是商业方法。

在我国专利法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商业方法的创新方案不能获得专利,但在实践中,很多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都是以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为由而被驳回的。这个方案包括百度的竞价排名,亚马逊的一键购物,支付宝的第三方平台等等。此外,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打车软件,通过分期付款向玩家出售网络游戏中的道具,通常很难通过审查。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专利的地域性使得其在不同国家的标准要求不同,互联网产品商业方法创新方案的审查标准在美国会宽松很多。因此,竞价排名、一键购物等方案在美国获得了专利,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和法律纠纷,也给专利权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显然,上述条件只是互联网产品相关技术申请专利时最常见的基础问题,对于满足专利授权条件的技术方案来说,还远远不够。除上述条件外,专利至少应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这些问题太复杂,无法深究。企业了解到那些技术方案是专利保护的对象后,就应该交由相关服务机构处理。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互联网产品和申请的专利,并不是所有的都符合上述要求。我们用自己的产品做个参考吧。微信摇一摇(张小龙)微信摇一摇(张小龙)网易云音乐(丁磊)

根据笔者以往的专利代理经验和分析,互联网产品中申请和获得专利最多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前置UI类:(1)静态展示类:如IOS界面的四排APP图表,下方DOCK栏的一排常用图标,苹果设计专利。(2)交互类:如滑动解锁技术,苹果前后申请了十余项发明。

数据传输类:保证数据传输效率、速度和安全性的技术;减少网络占用、提高稳定性和网络切换的技术;如云加速、离线下载、P2P技术;编解码技术,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或同步的处理方案等。

服务器后台类:数据存储、查询、响应处理、服务器负载管理等。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领域专利诉讼的日益增多,企业之间、企业与专利流氓之间的纠纷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国对互联网软件等相关专利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从2065438年5月到2004年5月,中国开始对包含图形用户界面的外观设计给予专利保护。在此,建议互联网从业者多关注行业内大公司的专利申请,至少要保护好自己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