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邪恶法
在所有的宗教创始人中,佛陀(如果我们也可以称他为世俗世界中的所谓宗教创始人)是唯一一个不自命为非人的导师。他只是一个单纯的人,并不是其他宗教的领袖,或者假装是神,或者假装是神的各种化身,或者假装被圣灵感动。佛不仅是人类的一员,也从未声称自己是被任何神灵或外力诱导的。他把自己的觉悟、成就、造诣都归功于人的努力和天赋。人,也只有人才能成佛。只要他肯发愿,肯努力,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我们可以称佛陀为杰出的人。因为他的“人性”是如此的完美,在后世的大众宗教眼中,他几乎被视为超人。
佛教认为,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人,没有比他更高的生物或力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们应该改变自己。还有谁能让他们皈依?”【注1】佛祖曾经这样说过。他告诫他的门徒要皈依自己,永远不要向任何人寻求皈依或帮助。【注2】他教导、鼓励、督促每个人发展自己,争取自我解放;因为人的努力和天赋足以给自己松绑。佛说:“你需要做工作,因为如来只能教你走的路。”【注4】我们称佛为“救世主”,意思是说他只是发现并指出解脱之道——涅槃的人。这条路还是需要自己去实践。
在这种自我负责的原则下,佛陀的门徒是自由的。在大乘经中,佛陀说,他从来不想约束僧伽(和谐僧团)[注5],也不希望僧伽依赖他。他说在他的教义中,没有秘法。他握紧的拳头里没有藏着什么。换句话说,他从来没有过什么“袖中秘笈”。[注6]
佛陀允许弟子自由思考,这在宗教史上是闻所未闻的。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按照佛陀的说法,人的解放完全取决于个人对真理的觉悟,而不是因为他服从了上帝的意志,行为正确,所以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或其他外力的奖赏。
佛陀曾经访问过卡萨罗国一个叫吉舍兹的小镇。那个城镇居民的种族姓氏是加莫罗。当他们听说佛陀要来时,就去拜访他,并对他说:
“佛祖,一些婆罗门和僧侣来到了修道院。他们只解释和宣扬自己的教义,却轻视、批判和排斥其他教义。然后是其他梵天和尚,他们也解释和宣扬自己的教义,但是鄙视、批判和拒绝其他的教义。但对我们来说,一直都是怀疑和迷茫的。我们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外人当中,谁在说真话,谁在说谎。”
所以,佛陀给了他们这样一条戒律,这在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加莫洛斯!你的怀疑和困惑是有道理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情,你应该怀疑。加莫洛斯。你们要谨慎,不要受谣言、传说、道听途说的影响,不要依赖宗教经典,不要只靠推理或猜测,不要看事物的表象,不要沉溺于猜测,不要因为看起来有可能就相信某件事,也不要想:‘他是我们的导师。’加莫洛斯。只有当你确信某样东西是坏的、错误的和邪恶的,你才能摆脱它们.....当你确信某样东西是好的和美丽的,那么你就可以相信并被追随。"[注7]
这还不是佛陀教导的全部。他告诉他的僧侣,弟子甚至应该检查如来(佛)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相信他所追随的大师的真正价值。[注8]
根据佛陀的教导,怀疑是五盖之一,它可以遮住人们的心,阻止他们如实地看到真相,阻碍所有的进步。怀疑不是罪,因为佛教里没有所谓的盲信。其实佛教里根本没有罪这个概念在其他宗教里。所有恶法的根源是无知和邪见。不可否认,只要有怀疑、困惑和意志薄弱,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怀疑必须存在,才会被清楚地理解。但要想进步,肯定要摆脱疑惑;而要解惑,就必须明确。
让人不怀疑又不得不相信是不合理的。光说“我相信”不代表你有知识有见识。学生做一道数学题,在某个阶段,不知道怎么算。此时,他有疑惑,也有恐惧。只要这个疑惑不消除,他就无法进步。如果他想进一步计算,就必须打消疑虑。解惑的方法有很多,光说“我相信”或者“我不怀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强迫自己去相信和接受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智慧。
为了释疑解惑,佛极其渴望。就在临死前的几分钟,他几次让弟子们向他提问,如果他们对他的教导还有疑问,不要后悔后来没有澄清这些问题。但是他的门徒没有一个出声。他当时说的话极其感人。他说:“如果你因为尊重老师而拒绝提问,即使有一个人也会告诉他的朋友。”这意味着他可以告诉他的朋友他怀疑什么,后者将代替他向佛陀提问。)[注10]
佛陀不仅允许弟子自由思考,而且宽宏大量,这尤其让研究佛教历史的人感到惊讶。有一次,在那烂陀城,佛陀遇到了一位著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优婆利。他是主耆那教尼甘若提孜家里的弟子。摩诃毗罗亲自派他去拜见佛陀,与佛陀争论一些有关因缘论的问题,希望能打败佛陀,因为佛陀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与尼甘若提兹不同。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讨论的结果是,优婆李认为佛陀的观点是对的,而他的老师的观点是错的。因此,他请求佛陀收他为家中佛陀的弟子(优婆塞)。但是佛陀告诉他不要仓促决定,而是要仔细考虑。因为“像你这样有声望的人,仔细思考很重要。”当优婆利再次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佛陀要求他继续像以前一样,尊敬地支持他以前的宗教老师。[附注12]
公元前三世纪,印度伟大的佛教皇帝阿育王遵循佛陀宽容和理解的模式,在他辽阔的领土上恭敬地供养所有宗教。他写在岩石上的许多信件中有一封至今仍然存在,皇帝在信中宣布:“你不仅应该尊重自己的宗教,而且应该贬低他人的宗教。我们应该尊重其他宗教。这样做,我们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也可以履行我们对其他宗教的义务。反过来做;他不仅为自己的宗教挖了一个坟墓,还伤害了其他宗教。任何一个尊重自我教导而不是批判他人的人,当然是忠于自我教导,认为‘我会自尊’,但恰恰相反,他已经更严重地伤害了自己的宗教。所以,和谐是好的。每个人都应该倾听,心甘情愿地听其他宗教的教导。”[附注13]
在这里,我们想补充一句,就是这种同情和理解的精神,不仅要应用于宗教,在今天也应该应用于其他方面。
这种宽容和理解的精神从一开始就是佛教文化和文明最珍视的理想之一。所以在佛教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一个佛教迫害其他宗教的例子。佛教从来没有因为宣扬佛法或者劝人信佛而流过一滴血。它和平地传播到整个亚洲大陆,今天它有超过5亿的追随者。任何形式的暴力,不管是什么借口,都绝对违背佛陀的教导。
有一个问题经常被提起: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还是哲学?不管你叫它什么,都没关系。佛教还是佛教,不管你贴上什么标签。标签无关紧要。我们把佛陀的教导称为“佛教”,并没有特别的重要性。人们给它起的名字并不重要。
名字有什么关系?我们被称为玫瑰,
不管叫什么名字,闻起来还是一样的。
同样,真理不需要标签。它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基督教,不是印度教,也不是穆斯林教。这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宗教的标签只是独立理解真理的障碍。它们会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有害的偏见。
这不仅适用于与理性和心智相关的事物。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如此。比如我们遇到一个人,不把他当人看,而是先给他贴上一个标签,比如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或者犹太人,然后再把我们所有与这些名字相关的偏见都贴在他身上。事实上,这个人可能不包含任何我们加给他的属性。
人类喜欢有鲜明的标签,甚至会给人类共有的各种性格和情绪贴上标签。因此,我们经常谈论各种“商标”慈善机构:例如,佛教慈善机构或基督教慈善机构,而忽略了其他“商标”慈善机构。但是慈善事业不能分教派;它既不是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也不是穆斯林。母亲对孩子的爱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基督教的;只是母爱。人的品质和情感,比如爱、善、悲、恕、忍、义、欲、恨、恶、傻、慢,不需要宗教标签;它们不专属于任何宗教。
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一个思想的来源是微不足道的。研究一种思想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学术问题。其实如果你只是想了解真相,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这个教义是佛说的还是别人说的。重要的是认识和看清真相。《八里张中经》140经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可以作为佐证。
有一次,佛陀在一个陶工的小屋里过了一夜。在这个小屋里,首先来了一个年轻的和尚。【注14】他与佛素不相识。佛祖仔细看了看这一家人,心想:这个年轻人的仪态和风度很让人欣慰。我不妨问他一个问题。于是佛陀问他:“比丘!【注15】你是以谁的名义出家的?你的导师是谁?你服从谁的教导?”
“同修!”年轻人回答说:“有一个释迦牟尼的后代叫乔达摩,他离开释迦牟尼出家了。他的名声是深远的,据说得过阿罗汉格罗夫纳,是一个觉得自己很完美的可敬的人。我以那个佛的名义出家了。他是我的师父,我服从他的教诲。”
"佛陀、阿罗汉和觉完人尊者现在住在哪里?"
“在北领地。各位同修!有一个城市叫蛇尾。尊者如来、阿罗汉、尊者行觉圆满,现在住在那里。”
“你见过他吗?佛祖,你见了他,会认得他吗?”
“我从未见过这位尊者。如果我看到他,我不会认识他。”
佛陀意识到这个不知名的年轻人以他的名义出家了。没有透露身份,他说:“和尚!让我来教你佛法。仔细听着!我要说话!”
“好的,同修们!”年轻人答应道。
于是,佛陀给这个年轻人讲了一部极好的佛经来解释真理。(这节课的要领后面会讲。)[注16]
直到这个故事讲完后,那个叫加萨的小和尚才恍然大悟,原来说话的是佛陀。于是他站起来,走到佛陀面前,跪拜在佛陀的脚下,向他道歉。由于他的无知,他称佛陀为同修。【注17】然后他请求佛陀给他一枚戒指,允许他加入僧伽。
佛祖问他有没有准备衣服和碗。一个和尚要有三件衣服和一个碗,是用来要饭的。),加沙说不..佛说如来不能给无衣之人戒。加扎一听,就出去了,可惜被牛角打死了。[附注18]
后来,这个坏消息传到了佛陀那里。佛陀宣称迦萨是圣人,他已经看清了真相,不能得到果实。在他重生的地方,他可以得到阿罗汉格罗夫纳【注19】,死后再也不会回到这个世界。[附注20]
这个故事清楚地表明,当迦萨听了佛陀的陈述时,他知道佛陀说了什么。他不知道那个说法是谁的,他说的是谁的佛法,但是他看到了真相。只要药好,就能治好病。没必要知道是谁开的方子,药是哪里来的。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基于“信仰”——确切地说,是盲目的信仰。但在佛教中,强调的是“见”,是知识和理解,而不是信仰。巴利文佛经中有一个字saddha(梵文sraddha),一般翻译为“信仰”或“信念”。但是saddha不是简单的“信仰”,而是由确定性而生的坚定的心。只是就佛教的流行和经典中的一般用法而言,释迦牟尼确实包含了一些“信仰”的成分。那只是对佛教、佛法、和尚的虔诚。
根据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佛教哲学家左雾的说法,信仰有三种形式:(1)完全而坚定地相信某物的存在,(2)来自美德的宁静的喜悦,(3)实现某个目标的深切愿望。[附注二十一]
不管怎么解释,大部分宗教对信仰的认识和佛教关系不大。[附注22]
一般的“信”是因为没有“见”而产生的;这包括了看见的所有意义。一旦我们相遇,信仰的问题就消失了。如果我告诉你,我紧握的手掌里有一颗宝石,这会引起该不该相信的问题,因为你看不见它。但如果我摊开手掌给你看这块宝石,你亲眼看到之后,就不存在相信的问题了。所以,古代佛经中有一句话:“得道之时,见宝于掌。”
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莫世洛。他告诉另一个和尚,“沙威陀同修!我不靠崇拜、信仰【注23】、贪婪和偏爱,不听信耳食和传说,不考虑表面原因,不沉溺于臆测。我知道并看到‘生命的停止’是涅槃。”[附注24]
佛曰:“比丘!我说的时候,是在和有识之士说话,而不是和什么都不懂的人说话!”[附注25]
佛教信仰永远是知,而不是信。佛陀的教导被描述为ehipasika,即请“看见”你自己,而不是相信。
在佛经中,说到为真理作证的人,到处都用“获得明眼”这个词。又比如“他见过道,得道,知道,深入实际,释疑解惑,坚定不移。”“用积极的智慧认识真理。”【注26】佛陀在谈到自己的开悟时说:“眼生,知生,智生,巧生,光生。”【注27】在佛教中,从来都是从智慧到正确的观点,而不是从盲目的信仰。
在正统婆罗门教坚持相信和接受他们的传统和权威是不容置疑的唯一真理的时代,佛陀的态度越来越受到赞赏。一次,一群知名的婆罗门拜访佛陀,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在这群人中,有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名叫嘎巴吐嘎。他的头脑被公认为特别聪明。他问佛陀一个问题[注28]:
“可敬的乔答莫!婆罗门教的古经口耳相传,直到今天也从未中断。对此,婆罗门教有一个绝对的结论:‘只有这是真理,其余都是假法。’尊敬的乔达摩,你对此有什么要说的吗?"
佛陀问:“婆罗门中有谁敢说他已经亲自证实‘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余的都是假的’?”
那个年轻人很坦率。他说:“不!”
“那么,有没有一个婆罗门老师,或者一个老师的老师,追溯到第七代,或者婆罗门经典的原作者,曾经声称他已经知道‘只有这是真理,其余都是假律’?”
“不行!”
“然后,就像一群盲人,每个人都抓住了前面的人。第一个看不见,中间那个看不见,最后一个看不见。这样,在我看来,婆罗门的处境就和一群盲人差不多。”
然后,佛陀给了这群婆罗门一些极其重要的忠告。他说:“一个保护法律的智者不应该做出这样的结论:‘只有这个是真理,其余的都是假的’。”
年轻的婆罗门请求佛陀解释如何保护法律。佛说:“如果一个人有信仰,他说‘这是我的信仰’,这可以说是法律的保护。但说了这些,他也不能进一步得出一个绝对的结论:‘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换句话说,任何人都可以相信他喜欢的或者说‘我相信这个’。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尊重真相的。但是因为他的信仰,他不能说只有他相信的才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
佛说:“执着于一件事(或意见)而轻视其他事(意见)是卑鄙的,智者称此为枷锁。”[附注二十九]
有一次,佛陀为弟子说因果律。【注30】他的门徒说,他们看见了,明白了。于是佛陀说:“比丘们!即使当你看到土地,它是如此干净清澈,但如果你贪图它,玩弄它,珍惜它,执著它,那么你就是不明白,你所教的一切戒律就像一只木筏,是用来帮助过河的,而不是用来夺取它的。”[附注31]
在另一部佛经中,佛陀解释了这个著名的寓言。也就是说:“他的方法就像是过河用的木筏,不是让人拿着背的。”他说:
“和尚!有人旅游的时候遇到了洪水。这里的岸边充满了危险,而水的另一边是安全的。但是没有船可以把那个人渡到安全的岸边,也没有桥可以过河。这人马上自言自语道:‘这海很大,但这边危机重重,那边很安全。没有船要过,也没有桥。我忍不住收集植物的枝叶,做了一个木筏。在这个木筏的帮助下,我可以安全到达彼岸,我只需要靠自己努力。"于是,这个人收集了植物的枝叶,做了一个木筏。多亏了木筏的帮助,他靠自己的手脚安全地渡过了彼岸。他想,“这只木筏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了它的帮助,我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手脚安全渡过此岸。我还不如把这个木筏顶在头上,或者背在背上丢了,随我的便。" "
“和尚!你怎么想呢?这个人这样处置木筏合适吗?”“不,佛祖。”“那么,如何处置这只木筏,是否合适呢?现在我已经渡过了彼岸,如果这个人认为,‘这个木筏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的帮助,我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手脚安全到达此岸。我还不如把木筏拖到沙滩上,或者停在某个地方让它漂起来,然后不问青红皂白继续我的旅程。“如果你这样做,这个人处置这个木筏是非常合适的。”
“同理,僧侣们!我说的佛法和木筏一样,是用来帮助过河的,不是用来负重的。和尚们!你知道我的教法就像木筏,所以你要明白好的东西(佛法)都要抛弃,何况坏的东西(违法)呢?”[附注32]
从这个寓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佛陀的教导是用来衡量人们,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平,幸福和宁静的涅槃。佛陀的整个教义都是针对这个的。他所说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是一个现实的导师。他只传授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幸福的知识。
有一次,佛陀住在谢迈亚(现在印度阿拉巴马州哈巴特附近)的一个太平间里。他手里拿着一些树叶,问弟子:“和尚!”你怎么想呢?我手里有多少片叶子?还是这里的树林里树叶多?"
“同样,我知道法律,只告诉你一点点。还有很多法律我没说。为什么我不为你说话呢?因为它们毫无用处...他们无法带领人们走向涅槃。所以我才没说那些法律。”[附注33]
有些学者在揣测佛祖知而不说的事。这是徒劳的。
佛陀对讨论不必要的形而上学问题不感兴趣。这些纯粹是幻想,只能制造莫须有的问题。他形容他们是“戏剧的原野”。在他的弟子中,似乎有少数人不能理解佛陀的态度。因为有一个例子:一个叫郝桐子的弟子,曾经向佛陀提出十个著名的玄学问题,要他回答。[附注34]
有一天,浩男孩下午坐着的时候,突然起身去佛堂。敬礼后,他坐下来说:
“佛祖!我一个人坐着,突然想到有些问题是佛从来不解释的,或者是搁置的,或者是拒绝的。这些问题是:(1)宇宙是永恒的还是(2)不是永恒的?(3)它是有限的还是(4)无限的?(5)身体和头脑是同一个东西,还是(6)身体是同一个东西,头脑是同一个东西?(7)如来死后是否依然存在,还是(8)不复存在,还是(9)两者都存在而(同时)不存在?还是(10)既不存在也不(同时)不存在?佛陀从未向我解释过这些问题。我不喜欢这种(态度),也无法理解。我要去佛祖那里一探究竟。如果佛陀为我解释,我会在他的座位下继续练习梵文。如果他不给我解释,我就离开和尚团去别处。如果佛陀知道宇宙是永恒的,请这样解释给我听。如果佛知道宇宙是否永恒,请说清楚。如果佛不知道宇宙是不是永恒的,那么不知道这些的人就应该只说‘我不知道,我不明白’。"
佛陀对男孩的回答,对千百万把宝贵时间浪费在玄学问题上,不必要地扰乱心灵平静的人,大有裨益。
“郝小伙子,我有没有对你说过:‘来!好小子,下来我的座位学梵文,我来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 "
“绝不,佛。”
“那么,小子,就说说你自己吧。你有没有告诉过我:‘佛祖,我在佛座下修行梵文,佛祖会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不,佛祖。”
“就目前而言,郝小伙子,我没有告诉你‘来我座下练梵文,我来为你讲解这些问题’你也没有告诉我‘佛,我在佛座下练梵文,佛来为我解答这些问题’。那样的话,你这个笨蛋!谁抛弃了谁?[附注35]
“郝小伙子,如果有人说‘除非他把这些问题解释给我听,否则我不想在佛座下修梵文’,这个人在得到如来的回答之前就已经死了。郝男孩,如果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戚和朋友会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如果那个人曾经说过:在我知道是谁射我之前,我不想拔出这支箭;他是赫鲁晓夫(战士)、婆罗门(宗教教师)、吠陀(农民)还是寿陀(贱民)?他的名字和家族;他是高、矮还是中等身高?他的肤色是黑色、棕色还是金色;他来自那个城镇。除非知道自己被什么弓射中,知道弓弦是什么样的,否则我不想把这支箭拿出来;那种类型的箭头;箭羽是一种什么羽毛?箭簇是什么材料做的?男孩,这个人必须死,不知道这些答案。好小子,如果有人说‘除非他回答我关于宇宙是否永恒的问题,否则我不愿意在佛的宝座下修行梵文’,这个人在知道如来的回答之前就已经死了。”
然后,佛陀向男孩解释,梵文与这个观点无关。不管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世界上有生,有老,有坏,有死,有忧,有悲,有悲,有痛,有苦恼。“这辈子,我说什么都能灭,以此类推,为涅槃。”
“因此,郝老弟,记住:我所解释的已经解释过了。我没有解释的,也就是我不会再解释了。我没解释什么?宇宙是永恒的?是永恒的吗?等十个问题是我不回答的。郝小子,我为什么不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没用。它们与练习梵文无关。它们不能使人讨厌离开、执著、进入和消失,而得到安宁、深邃的视野、圆觉和涅槃。所以,我没有替你回答这些问题。”
“那么,我解释一下,什么事?我解释了苦,苦的开始,苦的停止,以及消除苦的方法。【注36】郝小子,我为什么要解释这个?因为它们有用。它们从根本上与梵语中的身心修行有关,能使人嫌弃离、执著、入灭、静、深、圆、涅槃。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律。”[附注37]
现在,我们来学习佛陀所说的四大圣谛,已经向男孩解释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