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人是学土木工程的?

刘珂是湖南攸县人。1936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65438年至0938年进入延安抗大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制片人党。曾任八路军野战军政治部、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第二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热辽军区宣传部部长,骑兵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主任、支队长。参加了辽沈、平金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司令员、中朝联合战线铁路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代理司令员、铁道兵技术副司令员。回国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研部长。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独立自由二级勋章和解放二级勋章。

孙伟(女)(1935.11.16-)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 7月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曾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和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和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估和寿命预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工程项目、国际或海外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和一般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发明“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高耐久性混凝土的评价与破坏机理及寿命预测”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等奖、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6篇,SCI引用100篇。《国际会议英文文集》、《混凝土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主编,专著《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主要主编。培养了30名博士生和36名硕士生。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衍梁,出生于1950,山东日照市人。台湾省政治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省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兼职教授,台湾省润泰集团总裁,兼任建筑行业总工程师、工程师、R&D董事。从1995开始,日本和芬兰将预制技术引入台湾省的建筑行业,长期从事预制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改进。我们以工业化和机械化的方式,先后开发了各种自动化生产技术,生产了大量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近年来,快速厂房技术得到发展,采用装配式施工方式提高高科技厂房的效率,最快可在100天内完成,大大提高了施工水平,符合高科技产业快速循环的特点。尹衍梁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建筑方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发表论文12篇,专著3部,拥有中国、日本、美国专利68项。2004年被中国台湾省土木水利工程学会授予“遇见地球”荣誉,润泰建设企业承包的工程被授予台湾省工程界最高荣誉“金奖”。

出生于1950年8月,原籍山东省日照市。毕业于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美国国际棉花学院,台湾省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曾任润泰集团董事长,1993辞职。后历任润泰集团总裁,润泰实业公司董事总经理、总经理,润泰租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润泰建筑公司董事长,润泰染织厂公司、润泰广告公司、润泰建筑公司常务监事。台湾省知名青年企业家,润泰实业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他的主营业务是润泰集团,1995年的净财富分别为175亿新台币,在台湾省100富豪榜中排名第20位。1989年投资成立光华教育基金并任总干事。与北京大学联合创办光华管理学院,任董事。

郑出生于朝阳县成田镇上烟亭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日期:6月1935 65438+10月21。1954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一直在该系任教。郑教授从教40余年,先后为土木、水利、环境、建筑等专业学生及进修生讲授测量学、GPS卫星测量、电磁波测距仪、误差理论与应用、摄影测量在古建筑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城乡规划、地籍测量与测量仪器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导线测量等课程。在教学的同时,郑教授结合科研的需要,对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的主要课程进行了研究。他在50年代研制的用于回路和节点调整的电气仪表,被我国代表团带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展览。20世纪60年代,作为光速测距仪课题组主要成员,首次在国内研制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测距仪,并通过部级鉴定,上报国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测距仪交厂生产,前后投入运行数十台光速测距仪,成为我国首批生产的光速测距仪,对当时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测量方面的工作有:一是将蒙特卡罗方法在测绘中的应用引入中国,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精密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的介绍、分析和归纳,以及相关问题的总结;为我国北京电子对撞机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建言献策,为清华大学工程测量研究生培养增加精密工程测量方向。20世纪80年代,他在卫星测地学方面取得了进展。在人员少、设备无、资金匮乏的条件下,他积极探索新途径,通过举办培训班、承担或参与GPS项目、技术咨询、软硬件应用开发等方式开展工作。“' 92中国GPS会战”得到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实测成功,建立了我国民用GPS骨干控制网。

郑教授先后主持和带领测量团队实施了10多项测量项目,包括GPS测量、城市及工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道路、输电线路、水源及航道测量等。

在写作方面,郑教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亲自参与编写了6版《测量学》(获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4本教学参考书;他还在65,438+05种期刊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翻译)了65,438+000篇文章(卷),包括《清华大学学报》、《工程建设》、《测绘通报》、《自然学报》、《建筑历史论文集》、《测绘技术通讯》等,约65,438+0.2万字。此外,他还初评了三本教材,约1.7万字。现兼任全国陆地与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顾问、专项精密工程测量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标准《精密工程测量规范》评审委员会主任。

丁大钧,男,1923年4月出生,籍贯安徽无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安徽大学。他是纽约科学院的成员。他仍然是美国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宅区委员会第26届专业委员会的主席。在国内外近20个学术组织兼职。1993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1981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31人,硕士70余人。连续23年完成一系列混凝土、砌体试验和10批* * *长期荷载试验,最长时间达6年,为当时世界之最;受弯构件刚度裂缝的建议计算被国家设计规范(TJ 1974)采用。合作研究用钢筋混凝土井管代替铸铁井管,钻井深度可达830m,在全国建厂生产了几次,节约了不少;完善砌体局部受压的围箍理论,提出结合扩散理论,批判国外横向配筋砌体的三维受压理论,创立横向配筋小砖柱扎入竖向裂缝可避免过早失稳提高强度的新理论,提出新的螺旋配筋,节约钢材一半以上;研究结构机理,创建“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计算板壳。提出了多种简化计算和近似统一的地基模型。1967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受压、受拉和预应力影响的剪力计算。1967和1983分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偏心受压构件侧向位移的连续公式和沿保护层裂缝宽度的计算。指导研究生完成高层建筑抗震自动控制系统及其他阻尼的研究,三项限定且实用;主持国际会议4次,出访26个国家和2个地区,应邀担任10多个国家的国际会议顾问和学术委员30余次;在国外31所高校和4个国家级科研院所讲课40场,在国内30多所高校和多家研究所、设计院讲课,占100次,近2000小时。出版了38本教科书、参考书和专著,以及一本诗集。在40余种期刊上发表中文论文280余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英文发表论文60篇,10种语言94篇,发表在20个国家的36种国际期刊上,其中近70篇发表在24种国际权威期刊上。

木材工程博士-彭锋分类:冯名人2007.5.17 14.48作者:worldfengshiweb |评论:0 |阅读:750

讲师,土木工程博士

出生地:陕西省耀县

地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00084

电子邮件:fengpeng@tsinghua.edu.cn或fengthu@yahoo.com.cn

主要经历

1983.9-1993.1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子弟学校

1993.1-1995.7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1995.9-2000.7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51班毕业,获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0年7月-2005年6月1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研究所。

2005.2-2005.8美国利哈伊大学复合材料实验室博士后。

2005.3-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