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有多少人?

杨凌总面积94平方公里,县级辖杨凌区,总人口1.6万,其中城镇居民8万人,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杨凌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文明史。史记?《周本纪》记载,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官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百姓耕田、种庄稼”。可以说,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就起源于此。

1934年,辛亥革命老战士于右任先生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创办了中国西北第一所农学院——国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即西北A&F大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先后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建立时,已有10个农业教育单位,包括两所大学、五所研究所和三所中专。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来自农林水70个学科的近5000名科教人才。世界上还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就是荷兰的瓦赫尼根。所以,当时人们称杨凌为“农城”。蓝青同志在1996视察杨凌时说:“它只能算是一个农业乡”。因为当时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条件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城镇。

正是因为条件差,体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人才流失严重。示范区建立前的几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干人才。为稳定人才,发挥农业科教优势,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在蓝青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国务院于1997年6月5438+7月65438+3月03日批准设立杨凌区,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管理体制,由陕西省和国家14部委(现已调整为65438)增加。陕西省也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省级领导小组。

国家赋予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迅速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促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贡献,《农业改革和发展思路》中“培养、吸引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厅建设、农业产业链延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二、示范区建设的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8年多的努力,示范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教体制改革、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示范辐射、农民增收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蓝青同志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的来看,八年来,示范区顺利完成了快速起步和初次创业,正在加快推进二次创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步改变了“农业之乡”的面貌,建成了现代农业城市的雏形;二是促进了区域内科教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科研和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四是积极实施科技示范,进一步增强国内外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效益。

全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24.6%。技工贸收入从几百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6亿元,年均增长40%;外贸出口从无到有,2005年达到5700万美元,在陕西省各市中排名第三。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13.69亿元增加到17.8亿元,增长了近1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年均增长36%;2003年蓝青同志提出的在1997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达到3517元,年均增长12.2%。

主要进展是:

(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是示范区建立后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建设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5亿元。建设了30多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国际会展中心、设施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幼儿园、亚洲领先的水上运动中心、三级示范区医院、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全省唯一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新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市供热中心。老城区排水管网部分实现了雨污分流,大部分老街得到了改造、美化和亮化,周边群众的生活和购物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农村每个村都有柏油路的基础上,村里三分之一的路都硬化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5.3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4平方米,增长了6倍多。城市绿地率达到31.3%,人均公共绿地由5.4平方米增加到11.7平方米,增长了1倍。已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和省级卫生区验收,正在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一些制约工业发展的电力、供热、金融等瓶颈问题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杨凌正在从一个落后的农村小镇向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业城市”转变。在遏制人才流失势头的基础上,高层次人才开始回流。

(2)通过科教体制改革,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十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为西北A&F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第一次教育科研单位的实质性合并。经过六年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两所大学的规模、水平和实力显著增强。本科生从联合办学时的654.38+0万人增加到2.7万人,研究生从联合办学前的760人增加到4900人。新体制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类干细胞研究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从32%提高到45%。大批科教人员离开学校创办或领导科技企业,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同时,示范区与两校紧密合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努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上推动对外科技示范。

(3)通过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自示范区建立以来,我们一直注重促进成果转化和扩大招商引资,以促进区内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底,注册企业849家,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企业130家,外商投资企业22家。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43.8+0.627亿元,同比增长23%。

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环保农资、良种繁育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杨凌医药产业集中度仅次于Xi安高新区,位居全省第二。医药企业18家,其中11家通过了GMP认证。亨通光华年产500吨泰乐菌素二期项目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800吨,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动物抗生素生产企业。戴颖生物、富万钾、博迪森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美港成功上市,恒兴果汁与新加坡嘉富集团成功合作,标志着企业入驻示范区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环保农资领域,以福万克、博迪森为代表的农化企业达47家,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恒通连锁、勤丰连锁两家大型农资连锁企业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省主要县区,网点达2000多个。绿色食品领域,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恒兴公司年产能654.38+0.8万吨,成为全国三大苹果汁加工企业之一,丽华酒业、当代蜂产品、圣桑饮料成为知名区域品牌。

依托杨凌在动植物生物育种、转基因、胚胎遗传、克隆技术、细胞工程、旱作节水农业、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收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作为一家小型高科技企业,戴颖公司于2000年进入示范区的创新中心。短短五年,已发展成为控股两家国内医药企业,与美、马多家著名大公司合作,推出多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并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知名高科技企业。

同时,我们通过强化激励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团队的专业水平,调动全体员工的招商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招商工作。2005年,实际到位外资8.8亿元。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加强。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9家,已毕业企业29家。

(4)全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灯下黑”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17元,1997年以来年均增长12.2%,高于全省7.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0个百分点。2004年,省委安排省委政研室对杨凌农民增收问题进行调研,并将相关经验向全省推广。

第一,积极探索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主要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以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和以无公害蔬菜、杂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探索总结农民增收新机制新模式,使市场、企业、农民、科技有机结合。例如,专业生产安全猪肉的本相集团,以“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在宝鸡、咸阳、Xi、汉中等地建立了30多个养殖基地,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和先进的分段加工技术,带动了杨凌及周边地区5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专业从事无公害果蔬生产加工的吕佳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注重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19。此外,一些有商业头脑的农民也在农业产业发展中一展身手,创办了企业。农民创业者蒋卫锁从35万元起步,一方面对接广大奶农,一方面联手乳企推广机械化挤奶,每斤鲜奶价格高出市场价0.3元。仅此一项,一年就为奶农增收654.38+0万元以上。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沼气、改厕、自来水到户、村道硬化、垃圾清运、村庄绿化美化、农村文化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公路141.5公里,建设沼气池2100个,改厕5000户,41个行政村通自来水,2100户通有线电视,创建信息化示范户30个,农民网吧2个,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2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面开展,7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三是狠抓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培训。近年来,示范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高中入学率连续多年达到60%以上,小学入学率连续多年达到1.000%。全区农村小学由49所合并为25所,优化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了省级“普教实验区”验收。整合区域内高校、科研单位、各类职业学校、政府部门的培育资源,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2005年,政府部门为农民组织了150多次培训,培训了6000多名农民。

四是关心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以年收入1000元为标准建立农村低保标准。所有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绝育户和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三年来,全区中小学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历时两年,投入200万元,解决了200多户农村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并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有效保障机制。

(五)积极开展对外科技示范,进一步扩大辐射效应。

建立了示范区与两校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促进了* * *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外科技示范的合力。2005年,省内外建成示范推广基地11个,累计达到140个。* * *引进推广国内外名优动植物1700余种,培训农民400余万人,推广实用农业技术1000余项,农林作物良种示范推广面积近2亿亩。年示范效益6543.8+0.2亿元。

一是示范推广模式探索创新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获得科技部、农业部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设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基金。“公司+科教人员+农户(基地)”的示范推广模式进一步完善,科技示范主体(高校、企业)与农户有效结合的利益机制进一步优化。杨凌赣兴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组织杨凌一流专家,依托网络技术实现“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探索出市场化与网络化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即“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包括农民、企业、政府)”,为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入户难”问题创造了有益经验。与杨凌电视台周边10家县电视台签订首批农业科技节目联播协议,直接受益500万人。

二是以项目为基础的跨区域合作不断扩大。两年来,与省内多个城市的示范合作初见成效。与咸阳签订的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协议初见成效,已实施项目65个,惠及咸阳十余个县区农民。杨凌恒兴果汁等32家企业先后在咸阳建立了原料生产基地或成果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100多项。与宝鸡市的农业科技合作主要以“专家大院”的形式进行,有效地促进了宝鸡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与宝鸡、安康、汉中、渭南、商洛的农业科技和产业合作全面推进,已开工合作项目83个。在省外,先后与甘肃平凉、天水、青海黄南州、宁夏固原、广西百色、山东聊城、新疆昌吉、伊犁等省外20多个市政府签订了科技示范合作协议。西北A&F大学与新疆昌吉米泉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多年,利用杨凌的技术与该公司联合开办了动物保健品厂,年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自2005年初以来,杨凌赣兴公司与宁夏中卫市政府合作,在当地设立20多个远程终端,开展远程农技干部专业技能培训,开展远程培训咨询活动10余次,培训乡镇干部300余人次。

第三,积极开展区域内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从2003年开始,每年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去年,我们制定了《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规划纲要》和《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管理办法》,成立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培训农技人员、农技人员和高级农技人员。两年来,编写农民培训实用教材18种,开展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民6000余人,培训满意率达86%。2005年开展了两期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陕西、福建、海南、山东四省10个市的284名农民技术员获得了技术职称证书。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民被上海、山东、新疆等地聘用,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杨凌农科”的品牌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四是农高会的示范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由省部级部门联合举办的农业高交会已成功举办12届,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农高第一届12,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家农业企业、科研、中介机构和950多万人参加,特别是后四届,每届都有1多万人参加。项目投资和技术产品总交易额6543.8+0057亿元;组织了100名专家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咨询活动,为30多万人提供了咨询和培训。通过农高会,转化了大量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了大量实用技术,传播和辐射了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各方面的信息。

(六)坚持改革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示范区成立之初,就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军委只有六个局,两个办公室,60个公务员。在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所有工作人员的招聘都是公开的;干部任用以绩效考核为主;会计代理制度在全国较早实施,实现了对部门资金的透明有效监管;所有工程项目都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大宗公共产品采购应当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的公务用车和全体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货币化,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的原则,减少了行政开支,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带来的腐败;实行服务和办事首问责任制,努力树立廉政形象,等等。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用担保、投资咨询、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投资、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把软硬环境的优化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2003年开始,实施以政府为核心的“服务承诺制”和社会信用建设活动。全区所有行政、执法部门和服务保障单位,包括其职能职责、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失信处罚、投诉举报方式等。,都是具体明确地向社会公开,郑重作出承诺,并按照“守信用,失信必究”的要求,认真开展监督考核。政府部门和执法单位要着力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企业主要通过“护品牌、创名牌”活动,从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守合同、杜绝假冒、保护职工权益五个方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面向社会的诚信建设重在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培育新理念文化。2005年,入区企业对投资环境满意率达96.8%,社会各界对政府服务满意率达95%,群众对治安环境满意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11城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