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装订技术?

打开书吓蝶舞,翻开书页给龙麟看。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

可记录的文字是文明延续的种子,书籍是这颗种子生长的土壤。

卷帙浩繁,《金笳传·曹丽楷行》。

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包罗万象的文字记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实用艺术,书籍装帧与书籍内容一样悠久,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现代社会,工业机械大规模生产的现代书籍,让一本书少了一种“书墨味”,这是一种混合了植物纤维的笔墨气味,称为“书卷气”。

所以书是有灵魂的。其实就像人一样,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装帧风格有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蝴蝶套装

跳来跳去,一页一两黄金,永垂不朽。

页面打印的一面对折,收叶的背面相对。折页的每一面都涂上2-3毫米的浆糊,作为书背依次粘贴。另外三面剪,然后用比叶子略长的厚纸做封面。封面中间和书的整个背面粘在一起,把所有的叶子都包起来。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大量宋前古籍,保存了丰富的古籍装帧图案。“一页一两金”的宋代书籍多属此装,外观上与现在的平装书或简装精装书十分相似。当我们打开书时,书页向两边打开,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周围飞舞。

龙·庄琳

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飞,像一阵旋风,鳞片都是分积的。

在大家熟悉的卷轴装载的底线下,将写好的书页从右到左依次叠放粘合,从右到左卷起,展开时像旋风,所以也叫“旋风装载”,而整卷展开,书页像鱼鳞一样散开堆积,也叫“鱼鳞装载”。虽然保留了卷轴书的本体和外观,但页面容量大了很多。

这是宋代宣和时期的装帧者创造的一种用书页两面的文字来修补书籍的装帧形式。虽然在图书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却是重要的一环。页的概念始于旋风,对相册书的出现意义重大。故宫博物院藏《读误补短板》是唯一一部长林作书。

粘性树叶包

这种装订形式会根据书叶纸张的厚度产生不同的做法。如果叶纸薄,就写在一面,有字的一面对折,没字的一面依次粘贴,把所有的叶子连成一本书。如果纸比较厚,写之前对折,向右翻,分成四面,按纸背、纸正面、纸正面、纸背面的顺序写,然后排好,粘在一起。这是当时的人为了方便阅读而特意设计的,因为书的四个角多被切成圆弧,这在晚唐五代时期非常流行。

缝纫配件

“缝纫”是指用针和线缝纫。“缝”原指书背用一块布或丝的头和尾。它和线装书最大的区别就是缝制的方法。线装书缝线的方法主要是绕在书背上,而缝是在书页的折叠处缝。

几页纸成对叠放折叠成长方形,确定叶码顺序,然后依次复制,再叠放在一起用线串联。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书籍印刷前的排版,从制作工艺和装帧产品来看,与现在流行的精装书非常相似,是现代精装书的前身。

范家庄

在古印度,人们习惯在贝都罗树的叶子上刻写佛言,并将这种带有佛经的贝叶称为“贝叶经”。梵文装帧是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因在上面书写梵文而得名,隋唐时传入中国。

把书的页码按顺序排好,用与扇贝相同规格的薄木板夹住正反面,直接穿过木板和木板中心两侧的所有扇贝钻一个小孔,然后分别从两个孔中抽出一根长绳,把木板和扇贝串联起来,绑好。

除了以上的特殊装帧,卷轴装帧、直线装帧、折叠装帧这三种形式也是非常经典的。这些别出心裁的装帧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一页一页的变化都经过精心设计而不是随意而为,从色调到材料运用都有着深厚的文化韵味。

“我不把装帧当成一种美化,一种额外的装饰,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而是把自己的感觉、情绪、思想都放进去,一起升华。”

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是对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最贴切的诠释,而古代书籍装帧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姿态,是因为手工时代特有的人情味和匠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