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荠镇的经济发展

小荠镇经济繁荣。是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扬州市20强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50优”镇,江苏中部第一。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8元。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0%以上,各类工业企业8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了木业、机电、环保、文体、纺织、汽车零部件、粉末涂料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全镇高效农业总面积超过65438+万亩。特色蔬菜、特色水产、优质粮油、蛋鸭养殖和林业生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蔬菜产业化示范园被省列入“百强”工程和国家标准化工业园。小荠镇还是南京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基地,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扬州大学园艺植物保护学院。“鲜宝”牌罗氏沼虾和“芦柴花”大米荣获国家绿色产品和“安全大米”标志。

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万元。

高效农业总面积超过654.38+万亩,工厂化育苗中心、新品种展示区、蔬菜加工中心、罗氏沼虾育苗场、高效蔬菜示范园、水稻高产高效示范区、农民创业园成为小荠镇农业发展的亮点。蔬菜产业化示范园被省列入“百强”工程和国家标准化工业园。小荠镇还是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和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产学研基地。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70亿元,财政总收入28531万元,其中“两税”收入17576万元。产业转型逐步加快。工业经济正在走出低谷。全年实现工业发票销售额40.23亿元,设备抵扣957万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农业特色不断拓展。实施农业园区提升工程,建成西兰花新品种示范区、蔬菜检验检测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全覆盖,完成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增量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提升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镇创建水平。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年建安建筑产值30亿元,建筑收入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亿元,新增服务业上限企业2家。发展活力逐步增强。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神舟公司“五环龙”电动车发展稳步推进,英泰集团增程驱动电机产业化项目、幸福OSB板材生产线项目实施,产业集中区“三网”配套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彭宇化工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6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高新民营企业。他们成功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3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7项,建成扬州市中小企业研发中心6个,申请专利282项。英泰牌商标获国家驰名商标认证,神州汽车内饰件公司唯一入选“江苏省2012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双重资本”的使用得到了有效的实施。累计登记新增民间资本5.4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企业3家。协议利用外资198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400万美元,完成了区下达的任务。第二,城乡一体化将加速基础设施的逐步配套。振兴路东延、迎宾路西延顺利完工,宗华路改造、经五路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三个乡镇公交顺利开通。新农贸市场和鸿福嘉园小高层商住区二期开工,农民集中安置区安置房一期交付,二期封顶,部分拆迁户即将搬进新居。建设管理逐步加强。根据该镇实际情况和现代化新型小城市发展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小荠镇《关于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办法》,提高了规划执行力、项目执行力和管理实效。着力突破土地瓶颈,扎实推进良田建设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累计增加建设用地1.050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城镇和村庄的面貌明显改变了。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市、区验收,农村河道环境优美镇创建成效明显,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加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建5个污水生态处理站和府东、五堡垃圾中转站投入运行,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得到落实,生态镇魅力进一步彰显。三是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扎实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持续改善。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9万元。安全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五险”不断扩大,新增“五险”4500人,新农保参保2.85万人,实现了城乡医保全覆盖。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农村五保供养、低收入家庭实现全部参保,标准逐年提高。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做好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工作。全年共筹集慈善资金21万元,发放社会保障资金和救助资金797万元,改造危房10户,投入救助资金500万元。当年贫困户脱贫率达到85%。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区域集中供水和13小型水厂资产经营权回购基本完成。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实现了镇村医疗一体化。乡镇便民服务网络日臻完善,7个村建成便民服务大厅,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在全区教学质量督导评估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