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科学研究简介

研究中的项目

蓄热式微型发动机催化压燃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2013。

船用柴油机低污染燃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江苏省科技支撑(产业)计划,2010-2013。

大功率微型发动机催化燃烧技术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2。

2008年江苏省六大人才计划柴油机复合进排气系统燃烧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均质压燃理论的微动力装置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

基于复合系统的HCCI发动机技术与装备,镇江科技产业,2005

HCCI燃烧过程控制机理研究,江苏省教育厅,2003。

低污染车用柴油机预混燃烧新技术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基金,2002

主要论文是柴油机噪声几何形状对内部空化流动的影响,先进材料研究,97-101(2010)2925-2928页。

动态负载轴颈轴承的热流体动力润滑的可视化计算,先进材料研究第97-65438卷

微通道中制冷剂混合物的沸腾,应用力学和材料,第34-35卷(2010)第576-581页

氢气/空气预混的微尺度催化燃烧。燃烧科学与技术,Vol.16 (1),2010: EI来源期刊。

微管内氢气催化燃烧的数值模拟。江苏大学学报,第31卷(1),2010: EI源期刊。

基于耦合动力学的微型发动机燃烧过程研究。内燃机学报,27 (2),2009: EI源期刊

柴油机SCR系统CFD优化及氮氧化合物降低的试验研究,内燃机学报,27 (6),2009: EI源期刊。

铜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在两种典型土壤上吸附的影响,土壤与沉积物学报,200906.sci

微管内氢气燃烧的可变参数研究。热科学与技术,5(1),2009

喷射压力波动对喷嘴空穴发展影响的CFD分析。内燃机工程,第30卷(1),2009: 64-68: EI来源期刊。

微型自由活塞发动机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分会,2008.438+00,Xi。

微尺度催化燃烧的研究进展,应用化学第37卷(11),1376-1380,2008。

氯菊酯和铜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联合影响,土壤与沉积物杂志,2008+00.sci

HCCI发动机点火正时控制参数的研究。内燃机工程,2006,27 (6): 21-25:含EI。

自由活塞初速度对微型均质压燃发动机燃烧特性影响的研究,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3期:含EI。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改进设计。农业机械学报,2005,36 (2): 16-18: EI收录。

垂直多孔喷嘴空腔两相流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05,41 (3): 92 ~ 97: EI收录。

拓宽HCCI发动机工作范围的方法探讨。汽车发动机,第169卷(3),14-17,2007年6月。

自由活塞发动机氮氧化合物排放的数值计算研究。内燃机学报,2001,第6期,P562-566: EI。

柴油机瑞士腔燃烧的测量和三维模拟,SAE论文2002-01-008,2002: 1-6: EI包括在内。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瞬态流动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4,35 (1): 48 ~ 51: EI收录。

均质压燃发动机的特点及现状,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版),2005年第4期。

微型HCCI自由活塞发动机点火模型研究,2005年内燃机学会年会论文集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结构改进研究,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发动机曲轴主轴承润滑分析及节能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3年第2期

柴油机涡流室内湍流分布特性的研究,农业机械学报,第6期,1999

涡流室柴油机高速可靠性研究,农业机械学报,第4期,1999

柴油机涡流室内空气流动特性的LDA试验及数学模型,内燃机学报,第3期,1998

用LDA研究柴油机燃烧室内的空气运动,汽车工程,第6期,1998

涡流室式柴油机空气运动的试验和计算研究,内燃机学报,第6期,1994。

教改论文:高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第3卷,第3期,2009。

教改论文:《燃烧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4年第6期。

主要作品

1.数值热物理过程,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2.燃烧,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主要成绩1。柴油机低排放均质压燃燃烧技术和SCR排放后处理技术。

2.研究开发微型发动机小型压燃和催化燃烧理论及微型电力系统。

3.柴油机缸内空气运动、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数值模拟。

4.生物质气化致密成型技术及太阳能地热综合利用方法

奖项1。动力机械燃烧理论及燃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动力机工作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2009年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柴油机燃烧室空气运动和燃烧系统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4.以4C能力为核心的流体机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5.热能与动力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200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6.柴油机燃烧室流场的实验与数值模拟,江苏省首届优秀博士论文,2001。

发明专利1。热电电池和蓄电池供电系统,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6100397492,2009。

2.一种液体燃料均质压燃制备混合气的技术及装置,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510037770.4,2008。

3.直喷式柴油机预混燃烧方法及装置,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02113010.8,2005。

4.进排气管空气预热微型自由活塞发动机,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610097400.4 2009。

5.太阳能-地源联合供热、热水供应和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 200610097401.9 2008。

6.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ZL 200610097398.0 2010。

其他1。2003年江苏省“蓝色工程”学术带头人

2.2007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