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塞诗?
(1)概述: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诗的主旋律,是唐诗中最深刻、最富想象力和艺术性的部分。一些有个人边疆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经历的作家,以亲身经历写作;其他诗人用乐府旧诗创作新作品。参与人数之多,诗歌数量之多,都是前代所未有的。他的创作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唐和盛唐边塞诗充满了昂扬刚健的风格,艺术性最强。罗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在初唐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一方面,他的边塞诗题材广泛,包括:a .边塞风光;b、边防军人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d、边防军人的乡愁。它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部分领域,而且格调很高。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杜,也创作了边塞诗。边塞诗的创作一度成为一种时尚。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奇、王维等。高智的《燕歌行》、《岑智的《白雪歌》、《走马传行》等七言长诗代表了盛唐边塞诗豪放、雄浑、豪放、浪漫的审美风格。此外,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也写边塞诗,成为他们代表作的一部分。比如李白的《关山月》、《夏塞六首》、《城南之战》、《北方流行》……杜甫的《车铺》、《前九堤》、《后六堤》等等。其他诗人也有传世的边塞诗佳作,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王之涣的《出塞》,汪涵的《凉州词》。盛唐诗歌成为边塞诗歌创作的高潮。此后,中晚唐边塞诗数量不多,但题材有所拓展。
2.初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野心和“入门制度”的刺激。文人一般落笔从军,去边境求功德。正如杨炯所说,“宁做百夫长,不做秀才。”;王维诗“忘身别凤凰,报国取龙城。”如果你是一个学者,你将在窗口中老去。" ;岑参的诗“功名才立竿见影,对丈夫来说真是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士兵建立战功的志向,边疆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场面,士兵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包括边疆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流等等。前者才是主旋律。
(2)形象宽泛:写大图,写精彩场景。
(3)音调高:气势流畅,充满崇高感。
(4)两种体裁都不错:歌和韵都有优秀作品。
就边塞诗的体裁而言,包括歌行在内的古诗词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奇的《一首古老的战歌》、……在没有城堡的万里露营,直到厚重的天空加入了白雪皑皑的大漠。哀怨的胡彦烨飞过空中,HUS兵都是泪。…";岑参《凉州亭判官夜集》“弯弯月亮升挂城头,城头月亮照凉州。凉州周围有七十万人,这里的胡人懂得弹琵琶。那动人的琵琶琵琶琴是很肝肠的,只觉得风,呵,长夜漫漫。…"
另一方面,近方面的边塞诗也日趋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外》《秦时明月清,长征路上人未归》。但使龙城飞,不教呼玛过阴山。”;王昌龄《从军》“大漠尘土飞扬,红旗半卷收。前军夜战洮河,以求活捉谷浑。”;王之涣《大堤》“黄河远在白云之上,是一座孤城,万仞。何必横笛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王翰《凉州词》“发光的一杯葡萄酒”,如果你想喝琵琶,你应该立即敦促。醉卧沙场,君不笑,古已有几番战。"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活: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与他的边塞经历密切相关。高适早年渴望参军,建立边防工作。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北上蓟门,看大漠。倚剑抗尘,我思霍伟。...画一幅麒麟阁,入明光宫,笑文士,一朝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年)起,高适长期在军中,三次出寨,军旅生活经验丰富。高适每次去要塞都写了很多诗或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的题材选择特点是:以政治家的视角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国家安危和人民的苦乐放在一起考虑,题材广泛,思想深刻。比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安表示担忧:“每次到了战斗地点,什么都担心。”;“对孙武的事失望,回来独自关了门”(《在蓟作》)。他向勇敢的战士们致以热烈的敬意:“直到白衣剑卿重见天日,鲜血染红,当死亡成为一种责任,谁还会停下来想功名”(《葛炎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考:“今日青海只饮马,黄河不必多防秋”(九曲词)。综合视角是高适诗歌的独特之处。
2.诗风: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来令人有感触”(严羽的《苍话),“适诗满胸词,生机勃勃”(尹坤的《何玥集》)概括为令人肃然起敬。“浩然之气”就是要突出刚健悲壮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所以具有诗风的神韵和境界。
他的诗歌继承了汉魏古诗雄浑的风格,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排比、直抒胸臆。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感情。比如万历,表现出对名利的渴望,愿意去死,曾经成功。画一幅麒麟阁,进入明光宫。“高适经常在诗中发表意见,穿插叙述和抒情,使作品更加深刻和成熟。高适擅长古诗七首。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生动凝练。所以胡应麟的诗里说“音节分明,情志引崩,粗纤维修剪,达到和谐”。
3.欣赏的兴:
(1)诗名及创作背景:《葛炎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杰作”。“葛炎行”最初是乐府的一种形式,魏文帝曹丕首次以此为题作诗。此后,这个话题经常被用来歌颂东北边境(颜地)驻军的苦难和失踪妇女的爱情。这首诗发展了旧的主题。关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种是以我幽州使张寿宣平定契丹叛乱的几场战争为由,歌颂边防军克服一切困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暴露了张首晟战败后虚报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们狂妄自大,轻敌,造成了战争的失败,给士兵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是赞美还是讽刺?根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序言,我们认为这首诗与张首晟事件有关,但诗中所写的并不完全是这场战役,而是融合了他在积玉门的经历,以较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
(2)以下关于诗歌内容的讲座:
这首诗的序言解释了创作的原因。“开元二十六年,一位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为我写了一首《葛炎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在今天的战争中所捍卫的东西,所以我唱了一首歌。”开元二十六年,张首晟部将在与叛变的Xi人的战斗中吃了败仗,说“张首晟隐瞒败局,虚妄发挥所获功德”(见《旧唐书·张首晟传》)。
前八首诗概括了士兵远征的过程。诗的开头“中国东北边境硝烟弥漫,一片黑暗”表明了战争的取向和性质。诗中“汉家的烟尘”“汉将辞家”指的是当朝的兵。《齐步走,英雄本色》中的横冲直撞,就是要跑到敌人的地盘,一往无前。《让军队击鼓上关羽》写的是上战场的军事能力。《校翰海》中的“非”字,形象地说明了军事形势的紧迫,战局的险恶。气氛逐渐推进,变得紧张起来。
写出关于在关键战役中失败的八句话。落笔是“外境山川寒萧瑟”,这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区域,带出一种冰冷的气息。胡骑得又快又野,像一阵狂风暴雨,滚滚而来。汉军奋力迎敌,在黑暗中被杀,生死不辨。“我们一半的人在前线被杀了,但另一半还活着,仍然在营地美丽的女孩为他们跳舞和唱歌”对比了将军和士兵的痛苦和幸福的生活,并隐约透露了失败的必然结果。然后写了战争的失败,士兵的疲惫,包围的艰难,孤城的夕阳,草的凋零。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森景色,衬托出败兵的凄凉。
接下来的八句话描述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痛苦,是被困在危险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仍在前线,铁甲穿得破破烂烂》写的是在外作战的士兵,《玉女别后应泣》写的是士兵想象中独自在家的女子。女方日夜伤心,但“在侧院怎么行?”士兵们徒劳地回头看,毕竟“在一个死亡和蓝色虚空的地方,前方一片虚无”。杀气在战士身边徘徊许久,夜巡的声音急促,打破了他的思乡之情。这原本是旧诗《葛炎行》的内容。但这首诗的渲染比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谁把它们放在角落里的?
最后四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充满了情感和悲壮。直到白色的剑再次被看到,溅满红色的血,当死亡成为一种责任,谁会停下来想名声?战士们浴血奋战,战死沙场,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功劳。这句话充满了诗人的赞美。这就讽刺了汉将的侵略性和贪婪性。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感叹道:“然而,说到沙漠战争的艰苦,我们今天要提到的是李,一位生活在很久以前的伟大将军。”八九百年前,魏镇北部的飞将军李广处处关照士卒,与今天的骄横将领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远。从汉朝到唐朝,几千年来边疆战争不计其数,但能找到一个像李广这样能关心士兵,守卫边疆的将军,真的很难。有了李广的最后一篇,意境更加苍劲深远。
(3)评价:
一、从思想内容上看,兴的同题诗多为缠绵悱恻的寻夫思女。这首诗打破了这种主题模式,突出了英雄气概和悲剧意境。诗与笔交织,将荒凉的自然环境、全面的战争气氛和士兵在战斗中复杂的内心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全诗丰富、深刻、悲壮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对比手法。从一大段的角度来看,出兵时的金鼓与战败后的艰辛与苍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贯穿整篇文章的描写来看,士兵的忠于职守与将军的骄纵贪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士兵们的辛勤工作与将军的放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提出李广,又是一次古今比较。对比的运用使这首诗意味深长。此外,诗中用四韵转折,表现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渴望在军队中建功立业,并将其视为成名的主要途径。参军前,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如果你整天都不满足,那你出去做什么?”。从人找色,叹是人。”(《姜尚·滩纯》);”盖将军,一个真正的丈夫,将在30日举行吴金。”(《玉门关盖将军歌》);名声只应立即取之。真的是英雄出丈夫。“自天宝八年(749年)以来,岑参曾两次出塞,一次是在安西当书记,一次是在北朝当法官。经过八年的边塞生活,他成为了一名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和价值是充满山川和爱国情怀。所谓山川之奇,即以边塞自然风光为诗歌意象,在独特地域的苍凉与辽阔中挖掘出庄重与美丽,并热情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特之处。所谓爱国志气,就是表达边防战士保卫边疆的大义。在艺术上,他擅长观察和描写。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是岑参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段。比如用梨花比喻雪,用“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用刀削脸比喻寒风,都很新颖。夸张更为常见,如“和山谷一样,填满了像啄措施一样的破碎的巨石”(《骑马旅行》);“所有的宝藏都冻住了,随时准备破裂”(天山雪歌)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夸张。在诗歌形式上,岑参擅长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异国情调,气势磅礴。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充满浪漫气息,感情激昂,气势磅礴,场面壮丽,想象丰富,句子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迹,表达奇怪的感情,有奇怪的色彩。
(1)仙境:边塞奇异壮丽的景色。
比如写火山:“火山在赤亭口突兀,火山可能有厚厚的火云。火云遮山岭滞鸟不敢飞千里。..... "又如写《热海》:“我闻边上阴山胡尔语,西热海水似沸。海上很多鸟不敢飞,有的鲤鱼又长又肥。岸边的草经常不歇,空中的雪也旋走了。燕沙砾烧云,沸浪灼浪炸汉月。…"
本文以《送别田书记吴回家》中的一首《白雪公主》为例,分析诗人擅长的奇观描写。白雪指出写诗的背景。宋指出诗歌的体裁是乐府。把军法审判送回北京是写作的原因。诗歌是歌颂雪和送人的作品。"北风卷着白草,吹碎了它们,八月雪划过鞑靼的天空."开场诡异,雪前风散,风见雪,因铺垫而气势十足。八月秋高气爽,北方漫天飘雪。一个“即”字,传达出一种惊喜与好奇的诗意。“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吹来,吹开了万株梨树的花瓣。”北方雪花飞舞,而南方的春风和梨花则被用作比喻。把萧瑟的寒冷变成绚丽多彩的场景,传达大雪的姿态。“突然”说明雪来的很突然很猛烈。然后四句话用战士在奇寒中的情怀写出了雪的力量。“它入珠帘,它湿丝幔,虎裘不温而薄。弓变得僵硬,几乎拉不动,很难保护铁衣。”诗人津津乐道于奇寒,这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描述了告别的场景。帐外“汉海枯冰凝,阴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用夸张的笔墨描绘了塞外的雪景,气势磅礴。“萧瑟”二字,定下了告别的基调。帐中有酒以示告别,“但我们为从营地回家的客人干杯,并为他演奏野蛮的琵琶、吉他、竖琴”。送客人出军门,我看到“直到黄昏,当积雪压垮我们的帐篷,我们冻结的红旗不能在风中飘扬。”这也是一个奇迹。鲜红的旗帜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和暖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冻结的旗帜和飞舞的雪花形成了对比。在色彩鲜艳的画面中,突出了异样寒冷的感觉。“宋军区轮台东门,进雪峰路。然后他消失在关隘的拐角处,只留下他的蹄印。”结尾,雪地上的马蹄印,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眼神,渐行渐远,诠释着无尽的别离情怀。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雪”这一诗歌意象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苍劲有力的笔触,既有大手笔的笔触,又有细致入微的速写,既有真实的模仿,又有浪漫的想象,形象生动,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区壮丽的自然风光。
(2)陌生感:艰苦的军旅生活洋溢着热情慷慨的情怀。
以《走马传》为例,《走马传》写于诗人任安西北院法官期间。走马川是唐代轮台以西的白洋河(轮台在今乌鲁木齐以西)。线是乐府诗的象征。这首诗是为他的英雄事迹而写的。这首诗重点描写了走马川的一个雪夜,逆风行军的紧张场面。诗的第一部分,“不见我,可由雪海行,平沙黄入天。这第九个月的夜晚在轮塔和山谷吹着寒冷,充满了破碎的巨石像啄措施,向下,倒头,随风。”平沙茫茫,夜风怒吼,碎石乱飞。这就是出兵的环境。诗的第二部分,“尽管草灰色,鞑靼马丰满,金山以西,烟尘聚集,中国军队的将军,开始你的运动!。整夜穿着你的铁甲,让你的士兵带着隆隆的武器前进!而尖锐的风尖像刀子一样割着脸。”迎着风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精神饱满,与环境形成对比。诗的最后一部分,“马毛汗蒸,五朵花旋成冰,你来自营地的挑战,来自冰的墨水瓶。已寒了蛮人头领之心,料矮兵不敢相见,东师西门等献胜。”行军生活艰苦,唐骏斗志昂扬,有必胜的信念,形成对比。这首诗夸大了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反映了高昂的士气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诗中如:黄沙漫天飞,风吹走石头,风割脸,马汗化为水,砚水结冰等场景,别具一格,充满豪迈情怀。
3.浅析《四川之行》的诗歌艺术;
一、在写作技巧上,诗人抓住了典型的环境和细节。《走马传》首先以“风”字开头,形容出征的险恶环境。“而沙,从沙漠上来,飞黄腾达”,这是典型的白天风沙景色。前三句没有风字,却抓住了风的颜色,描绘了风的凶猛。《这九月夜在轮塔吹寒》从密笔变成了公笔,从白天的风变成了晚上的风,风呼啸。然后,用石头来描述风,大如水桶的石头随风狂走,勾勒出风的狂暴。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出现了逆风行军、冒着严寒的唐军兵。“整夜穿着你的铁甲”在他的肩膀上写着重要的任务,晚上不穿衣服,“让你的士兵带着武器前进!”葛翔的《风尖如刀割脸》,写的是脸如刀割的行军感受。连战的马儿都感受到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汗流浃背”、“天旋地转”
冰对战马汗水凝结融化的描写,是诗人细心观察的结果。经过如此周密的准备,读者自然会想:这样的军队,谁能为敌?
b、诗歌还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和天气的恶劣,从而体现士兵的无畏精神和高涨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看,用的是奇韵,每三句押韵,形成陡音节。仿佛如火如荼,形成一种紧张的节奏,就像战斗进行曲一样。
第四,盛唐边塞诗的审美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盛唐边塞诗的审美风格,包括:雄浑、雄壮、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的手法表现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如“前半场士兵生死”、“金战穿金甲”、“落霞孤墙边几个幸存的守望者”。另一方面,边塞诗突出了人们在战争面前冲出去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雄心。比如“不破楼兰,不还”;“我愿做腰下利剑,只为斩楼兰”;“直到白色的剑再次被看到,溅满红色的血,当死亡成为一种责任,谁会停下来想名声”。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具有永恒的魅力,诗中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