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用粽子纪念屈原?
众所周知,这个世代相传的古老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为什么要这样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河自尽后的一个晚上,屈原家乡的人们突然梦见屈原回来了。和去世前一样,他的脸上略显悲伤和憔悴。村民们高兴极了,纷纷冲上前去向他致敬。屈原一边回礼,一边笑着说:“谢谢你的好意。楚人爱恨分明。你若不忘我,我死而无憾。”我们不要谈论旧房间了。当他们发现屈原的健康状况比以前差了很多时,他们关切地问:“屈医生,你吃了我们给你送去的米了吗?”谢谢”,屈原起初是感激的,后来叹了口气说:“真可惜。你给我的米都被鱼、虾、龟、蚌吃了。"村民们听了这话,很着急:"怎么能不让鱼虾吃呢?"屈原想了一会儿说:"如果把大米用竹叶包起来做成尖角的玉米,水族会以为是菱角,不敢吃。"
第二年,端午节的时候,村民们用竹叶包裹了许多玉米,扔进了河里。然而端午节过后,屈原在梦中说:“我吃了很多你送我的玉米,可是很多都被水族抢走了。”大家又问他:“还能怎么办?”屈原说:“有办法。放角粟的船上贴个龙牌就行了。”因为水族归龙王管,所以当鼓角响,桨转的时候,他们以为是龙王送的,不敢再抢了。“角粟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从屈原的家乡流传到全国,从古至今。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废黜,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九歌》、《田文》等不朽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痛,但又不忍心一直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最后一首诗《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南北朝时,梁武运在《续齐之和》一书中写道,“楚大夫屈原被谗,五月五日死,楚人哀悼之。他每天都用竹筒祭祀大米,并下令用船来救他。”后人沿袭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在湖南省汨罗江畔的曲子庙里,有一幅清代郭嵩焘写的对联:“哀孤忠义,三百篇中,独族成雅,开新风;怀沙沉没在这里两千年后,只有海滩的声音听起来像旧时代。正是屈原的“孤忠”,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民的支持。后来,每年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喜欢端午节是因为屈原,他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一种民族精神,使它具有长久而持久的生命力。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我们有了更有尊严的认识和感悟。永远的《离骚》,永远的屈子,就像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回味。
随着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的到来,我国的节日越来越多。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被淡化甚至侵蚀,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情人节的玫瑰已经淹没了端午节艾草和菖蒲的清香。圣诞老人拿着中国护照,窃笑屈原博士执拗地与怀瑾牵手,不屈不挠地赴死。西方的愚人节似乎是在愚弄人民。粽子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赛龙舟也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属产物。某亚洲国家居然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文化遗产,让人怀疑屈原是不是也拿到绿卡移民国外了。
有报道说韩国人“抢注”了端午节的中文域名,有人花了几十万买回来;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要在别的国家注册,真可悲!在国人中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端午节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我们的祖先沐浴着一米阳光,喝着一条河。汨罗江是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文化血液,不可稀释。
随着端午节的到来,端午节的“吴”姓与“屈”姓之争再次推进了人们的视线。
据现代快报5月23日报道,被称为“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苏州将正式为伍子胥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争议,这些人在很久以前是做什么的?这么长时间没有人关注端午节的姓氏。如果韩国人没有“注册”端午节的中文域名,中国人还会沉睡吗?能介入的地方政府现在争论不休,乐此不疲。为之奋斗是一种荣誉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耻辱,是对现代文明的背叛。有精力去争一个名字,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去保护那些需要修缮维护的古建筑,为什么不发扬屈原的爱国精神,挖掘出对这个世界发展有帮助的文化内涵呢?。
从今年起,6月10为全国“文化遗产日”。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全面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也关系到我们民族如何走向未来。不能再让屈原“出国”拿绿卡了。也不能让中秋节去其他国家旅游。更别说让“清明节”定居他国了。这是纪念节日的最好方式,这是捍卫我们古老文明的文化传统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