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壁垒的两个方面是什么?

技术转让的基本模式:

1.从技术内容的完备性来看,技术转移可以分为“移植”和“嫁接”两种模式。

“移植”技术转让是指技术的全部内容。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大多通过这种模式实现技术转移。这种模式对技术吸收主体原有技术体系的依赖性小,成功率高。它是“追赶型”国家或地区实现技术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捷径。但转让的支付成本较高。

“嫁接”技术转让是指通过某些技术的流动实现的技术转让,如某项单元技术或关键工艺设备。它以技术需求者的原有技术体系为母本,与外部先进技术嫁接融合,从而使原有技术体系的功能和效率得以更新。显然,这种技术转移模式高度依赖于技术接受者的原有技术水平,匹配条件苛刻。虽然技术转移的支付成本低,但嫁接的风险频率高。被技术实力相对均衡的国家、地区和企业采用。

2.从不同的技术载体来看,技术转移可以分为实物、智能和人力三种模式。

所谓“实物”技术转移,是指由实物流通引起的技术转移。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形式的实物是具体技术的物化和对象化,可以反映一定技术的存在。因此,当物理物体在空间移动或转移时,一定的技术会被转移,这就是所谓“硬技术”转移的基本形式。

所谓“智能”技术转移模式,是指由一些专门的科学理论、技能、经验和方法的知识传播和流动而引起的技术转移。它不依赖于物理对象的转移。这种技术转让通常被称为“软技术”转让。目前,专利技术、技术诀窍、工艺配方、信息和其他形式的知识在市场上的交易是这种技术转移的基本形式。

“以人为本”的技术转移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技术转移模式,它是由人的流动性引起的。如迁移、调动、招聘、交流、异地培训等。可以带来技术转移。这是因为,无论技术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都是以人为核心存在的,都是被人理解、掌握和应用的。因此,人力资源的流动必须伴随着技术转让。二战期间,为了躲避战争和法西斯的迫害,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大量科学家逃到美国,使得这些国家的许多领先技术,尤其是核技术转移到美国,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从前到后,上述三种技术转移模式呈现出从有形技术向无形技术转移、从固化技术向活化技术转移的特点。从转移的难度来看,一般来说,前者由于对转移的支持条件要求不同,相对来说难度要小于后者。但从技术转移的有效性来看,后者往往大于前者,人才转移是技术转移中最具生产力的模式。

3.从技术功能来看,技术转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工艺技术转移和产品技术转移。

一般来说,在产业技术体系内部,有工艺技术形态和产品技术形态两个系统,每个技术形态又包含若干个密切相关的单元技术,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技术基础。从具体的生产过程来看,技术是产品技术形成的技术前提和物质手段,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生产能力。从社会生产的整体过程来看,产品技术往往构成工艺技术的单元技术(广义来说,工艺技术的实体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而影响工艺技术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事实上,任何工业技术就其功能而言都不是万能的,而是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当技术着眼于影响生产过程,具有提高效率和扩大产出的功能时,我们把这种技术转移过程称为技术转移;当技术着眼于生产过程的结果,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功能拓展时,我们把这种技术转移称为产品技术转移。一般来说,农业和采掘业的技术转移大多属于前者,而制造业、信息业和建筑业的技术转移大多属于后者。同时,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在功能上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产品技术的升级或工艺技术的变革往往是通过工艺技术的转移来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考察技术转移的角度很多,划分的标准也多种多样。直接与间接、真诚与不真诚、通用技术与独特技术、国际与国内、有限与无限等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上述技术转移模式的划分只是相对于实用价值而言的,远未穷尽所有的技术转移模式。同时,不同类型的技术转让模式之间的差异仅具有相对意义。事实上,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以某一种模式为主导,兼容其他模式,或者直接混合的技术转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