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工作主要围绕公司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公司总工程师为主管领导,公司技术委员会为辅助;技术研发部是主控部门,各部门相互配合;以各生产部门技术负责人为主线岗位的三级科技创新领导责任制管理体系;实施“发展一项技术、争取一项投资、赢得一项技术声誉、发展一项业务、带动一个产业”的“五个一”发展战略;通过多年的科技攻关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设备维修、工程检测/监测、新型建材生产、建筑加固修复工程施工、非标设备制造五大专业技术板块的核心技术。特别是2006年我公司被上海市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以来,公司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合作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完成了多项由财政部资助、宝钢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并取得了。

财政部批准和资助的项目:

大型空间网格钢结构“T、K、Y”相贯节点相关线路焊缝超声波缺陷定位与分析技术—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支持宝冶建设公司作为项目“大跨度空间网格钢结构设计、安装与施工新技术研究”的子课题。

主要针对大型空间网格钢结构,管道分支的“T、K、Y”节点焊缝为空间相交,主管与支管直接连接,焊接在一侧。在相交焊缝的超声波探伤过程中,焊缝与钢管轴线之间的夹角沿焊缝圆周连续变化,因此超声波束轴线所在的截面是一个椭圆,探头与钢管的接触面是一个空间曲面,薄壁的变曲率给T、K、Y焊缝的超声波探伤缺陷定位和计算带来困难。本文研究了“T,K,Y”相贯线超声波缺陷定位技术,开发了“T,K,Y”相贯线超声波缺陷定位的计算机分析计算程序。通过研究和试验,根据TKY管接头结构特点和空间几何原理,建立了焊缝截面相贯线参数形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和缺陷位置的计算模型。制定了T、K、Y型管节点相贯焊缝缺陷超声波检测、计算、分析和评定的工艺流程。这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大型空间网格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施工新技术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T、K、Y”型管接头相关线路焊缝超声波缺陷定位及分析技术”成果已通过财政部项目验收。

2005年第十九届上海市优秀发明评选竞赛一等奖。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等钢结构的制作和安装。

灾后建筑结构损伤检测及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

2005年获得财政部资助的“灾后建筑结构损伤检测与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主要任务是研究常见灾害后建筑结构和构件的损伤检测和承载力评估方法。联合上海同济大学和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我国现代土木工程防灾救灾的长远战略,对灾后建筑结构的检测鉴定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主要包括:1,混凝土建筑火灾损伤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2.混凝土建筑风灾和震害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3.钢结构建筑火灾损伤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4.钢结构建筑风灾和震害及其机理的理论研究:5.雪灾期间钢结构的破坏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6.针对宝钢超大型高炉短期大修项目,研究了超大型钢结构高空移动运输全过程的安全检测与评估方法。

目前已应用于多项火灾后建筑结构检测评估工作,如某冷轧厂建筑、体育馆、炼铁工程框架钢结构、民用住宅建筑等。

核心技术:

1.混凝土建筑火灾损伤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判断不同火灾高温后混凝土材料宏观性能的变化。建立了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火灾后混凝土结构性能的评估方法。

2.混凝土建筑风灾和震害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一种震后风灾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快速评估方法:地震、风灾后混凝土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有结构沉降、倾斜、构件变形、构件开裂、剥落、碎裂,以及钢筋是否露筋、断裂。制定地震、风灾后混凝土结构安全性的快速评估流程和具体方法;

3.钢结构建筑火灾损伤机理及检测方法研究:根据钢结构建筑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火灾特点和火灾高温条件下钢材性能的变化特点;然后,对火灾后钢结构建筑主要构件的材料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制定了钢结构剩余承载力的计算和评估方法。结合现有检测方法,采用新的分析计算技术,发展了钢结构建筑火灾后检测评估的新方法,形成了《钢结构火灾后检测评估技术规范》。

4.地震和风灾后钢结构的检测和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建筑钢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主要产生低周疲劳破坏。即在循环载荷下,损伤不断累积,性能不断下降,直至最终无法抵抗外部载荷而断裂。是灾后建筑结构构件损伤检测评估、结构加固、承载力评估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标准。

主要成就:

1,“钢结构建筑火灾后评估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

2、"一种建筑构件在迁移中的应力评价方法"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

3.形成了《雪灾后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技术规程》和《火灾后建筑结构检测评估技术规程》。

4.完成灾后建筑结构损伤检测与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获得2008年上海市优秀发明评选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