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的官学制度和汉代的官学制度有何异同?
1.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国家学府。国子监的名称始于西周。夏、商、周的大学名称不同。五帝时,大学士名为,夏时名为,商时名为,位于洛邑王城西郊。
2.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和“愿陛下兴师国子监,立主养天下百姓”的建议,在首都长安设立国子监。王莽之乱时,“礼乐分崩离析,典文不全”,“天下士多顾书,逃之于林”,是一种经营上的损失。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时,军事没有休息,也就是先把文化教育搞上去了。
3.东汉太学创建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汉光武帝设国子监,访雅儒,集古典散文。四方学士云遇京师洛阳,故立五经大夫。建武二十七年,国子监讲堂“长十(十)尺,宽三尺”。永建六年(130),汉顺帝写道:赶学,“所建之构皆二百四十间,一千八百五十间”。每年有165438+2000名工人,建设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到汉高祖智时,太学学生已超过三万人。
4.中文名
国子监(中国封建时期)
自然
古代国立大学
最早的王朝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来自
大袋记
国子监的起源
“国子监”一词在西周就已经存在。戴笠的故事里说:“皇上进国子监,老师问。”西周国子监又称大学士,由皇帝和诸侯共同设立。“大学士在郊,帝称碧庸,诸侯称盘公”。
但是碧雍和盘古并不是纯粹的大学,这个地方也像一座宫殿,贵族们经常在这里献祭,举行宴会,挑选武士,商议作战计划。打胜仗后,我也来这里“献俘”“报功”。这是因为:“古代宫室不多,所有祭祀仪式、军礼、学礼、盼寿、理历、养老、学射、遵圣贤等仪式都在明堂咸。唐明、太庙、太学、灵台为一处。”
毕勇
古代虽有国子监,但唐明与国子监混杂,政治、祭祀、学习等各种活动混杂在一起,不具备封建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这只能说是帝国理工的萌芽。
6.
历史渊源
国子监是中国一所古老的大学,创建于汉元朔五年。古代的大学被称为成俊和山东。董仲舒:“五帝为名大学,郑玄:“上东为大学,在望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夏季在东,殷代在右,周代有五所:东在东,西在校,南在校,北在校,中在校。
7?汉代在首都设立国子监,是中央官学,也是最高学府。帝国理工学院提供饮料,并负责国家教育行政。隋朝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里也有国子监。
太学建筑
太学是中国最高的教育机构,位于史静,出现于汉代。
8.西汉初年,黄老研究盛行,只有私人授课,没有官立学校教授学术。汉武帝废黜百家儒生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创办国子监。最初国子监只有5个经学博士和50个博士弟子。从梁武帝到辛莽,国子监的科目和学生逐渐增多,开设了《易经》、《诗经》、《礼记》、《公羊传》、《谷亮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博士弟子在汉元时期达到1000人,汉代增加到3000人。
9.王莽主管政治。为了树立自己的名声,笼络广大儒生,他在长安城南修建了碧雍和唐明,并为儒生建宅。博士生一万多人,国子监规模空前。武帝到王莽,18岁还是博士生。被选上的,可以由官员补充。
10.西汉
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国子监。在帝国学院,一位博士被任命为教授。当初设立五经博士,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宣帝在位时,医生增加到12人,王莽在位时增加到30人。学生被称为“博士弟子”或“商科学生”。国子监刚建立时有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享有免于义务劳动的特权。“博士生选拔”,由太常选拔,由县、国家选拔。
11.汉武帝还下令天下各郡、各国设置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国子监和县国学主要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也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从魏晋到明清,国子监、郭子学派、国子监或两者都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董仲舒
韩伟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开阳门外建国子监。后来,汉武帝刘庄到国子监讲学。
12.永顺元年(公元126年)对国子监进行了改扩建。用了一年时间,建造了240个房间和1850个房间,有112,000名员工。招收的学生称为泰学生。从那以后,台湾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万之多。汉高祖西平四年(公元175年),为了出版严肃的书籍和文字,在国子监外刻制并设置了著名的《西平石经》。全国各地的人都来观看和抄写经文。汉代太学在培养人才、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3.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台湾学生开始参政。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献纠集千余名学生,营救执法不严的校尉鲍宣。东汉末年,陈蕃、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了太学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见党史),许多与党有牵连的人被囚禁。西平元年,千余名太学学生被宦官逮捕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