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柯玛的转型之路:分形创新与第二条曲线

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600336。SH,以下简称“澳柯玛”),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太了解。然而,这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公司,曾经是国内冷柜行业的老大。在其辉煌时期,曾与海尔、海信、双星、青岛啤酒并称“青岛五朵金花”。

作为上市公司,澳柯玛这几年的数据并不好看,体量现在和海尔、海信比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但澳柯玛在转型过程中的经历是企业转型的典型案例,仍然值得研究和理解。

一、辉煌的第一曲线——澳柯玛的高光时刻

澳柯玛的前身是濒临破产的青岛红星电器集团旗下的黄海冷柜厂。由于长期经营不善,1990年工厂因巨额债务濒临破产。1990年,35岁的陆自告奋勇,于当年3月成为该厂11厂长。从此,澳柯玛被推向了巅峰。

故事开头有点像张瑞敏里的海尔,虽然后来他们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从鲁上任到2001,澳柯玛冷柜产销量全国第一,其“电冰柜之王”的形象也从此逐渐深入人心。

这是澳柯玛的亮点。时任公司董事长的陆曾与海尔张瑞敏、海信等著名企业家齐名。

2000年,公司上市;2005年,鲁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他的评价是:“超低温制冷产品领域由日美主导的局面被彻底改写;带头倡导‘价值战’,为中国家电业的可持续发展喊出最响亮的声音。”

二、第二条曲线的艰难探索——澳柯玛的多元化之路

因为国内家电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行业增速也开始放缓。为了在行业极限点到来之前做好布局,鲁于2000年开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公司推出了电动汽车、太阳能、锂电池、海洋生物、房地产等项目,进行了不相关的多元化探索,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拖累了集团的发展。

事后看来,这种不相关的多元化的失败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些都是比较大的投资和长期的项目,需要大量的持续投入。其次,由于非相关多元化,原有企业资源无法重用,需要重新开始。技术、人才、市场都是从零开始。再次,这些方向看起来很有前景,但是介入的时机不一定合适,比如电动车。

结果如下:多元化战略启动5年后,公司在锂电池项目上投资近2.5亿元,亏损超过17万元;投入自动售货机项目6000多万,亏损超过654.38+0.5万元;计划投资MP3项目3000万元,投资654.38+0.5万元后实际终止业务。

除了这些项目的直接损失,这些需要持续资金供应的高科技行业,随后也导致公司主营业务供血不足。在最困难的时刻,作为当时公司主业支柱的空调厂一度停工。

为了走出多元化经营的泥潭,澳柯玛集团向上市公司澳柯玛拨款6543.8+0.947亿元。2006年3月,丑闻曝光;4月,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16掌舵企业的元老陆谢幕。

三、如何找到第二条曲线?-分形创新

和澳柯玛一样,海尔、海信等公司也在寻找第二条曲线,但都是从相关多元化入手。

关于如何找到第二条曲线,这里介绍一种思维模式:分形创新。

所谓分形,就是事物在不同尺度上具有自相似性。比如常见的雪花,还有海岸线,都是大自然分形的表现。

同样,如果我们放大第一条曲线,会发现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小S曲线,比如公司、产品、组件。S曲线中的一个可以成长为第二个曲线。

在主业的发展中,也就是第一条曲线,通过不断的创新迭代,可能会产生多个分形,其中一个可能在未来市场环境变化后,成长为企业的第二条曲线。

比如苹果冲进iphone,去掉通话功能,分形出ipod,迭代之后ipod就成了ipad。

所以,在第一条曲线中寻找分形成长为第二条曲线,比起像澳柯玛一样去外面找项目,进行不相关的多元化,是一种更经济有效的转化方式。

为什么?因为分形是在第一条曲线中通过微创创新迭代自然生成的,如果感觉不错,可以在市场上小范围验证,如果打通了闭环,可以投入资源尝试第二条曲线。这种情况下,无论从风险角度还是成本角度,都远胜于去市场并购,或者盲目寻找新项目的扩张。

四、聚焦整个冷链——李伟的转型之路

在卢退出澳柯玛后,37岁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硕士李伟接任。

李伟上任后,采取了三项行动将公司从危机中拉回正轨。

第一个动作是止血。2007年,李伟砍掉了占公司总资产近三分之一的累赘产业。公司放弃了5亿多的应收账款,彻底放弃了锂电池、led、房地产等包袱项目。瘦身后的澳柯玛度过了危险期,在变革中重建了以制冷、小家电、电动车为核心的发展基础。

第二个动作是输血。2009年底,公司完成二次创业,重组后的公司回归制冷主业,同时逐步从C端向B端转型。此后,业务重心从家用电器转向商业和医疗领域。正是在这个时期,澳柯玛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家用制冷水平,他们不断刷新低温纪录,零下150℃的超低温商用制冷设备开始被提上日程。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当时澳柯玛在城市市场实力较弱,但他们抓住了家电下乡政策的东风,及时下沉到农村市场,为自己赢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三个动作是再造。李伟试图重塑公司的组织和管理文化。他开始严格控制公司的财务准入,通过财务总监的挂职,将财务职能从过去高速发展时期的融资导向转变为监管导向。他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形成了不搞私人关系,公平公正用业绩说话的铁律。“就这么简单。我在企业没有朋友。”他说:“不是我让你下课,是演出让你下课。”这种毫不留情、毫不妥协的管理方式,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司的运营流程。

我们主要关注他的业务转型。

2015年,澳柯玛调整企业定位,李伟提出“互联网加全冷链”,从提供单一制冷产品,到提供整体温度解决方案。企业内部的家用制冷、商用制冷、生物医疗制冷、超低温设备、冷链物流设备等产品事业部通过冷链平台整合,提供通用的冷链管理系统。

上市公司当年募集资金超过7亿元,投入其智慧冷链工厂、R&D中心、冷链物流专用车、O2O营销管理系统建设。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产品的通用性和模块化,降低复杂度和产品成本。同时协同效应也出来了,整个冷链促进了澳柯玛的转型升级。

目前,公司的这一转型已初见成效,冷链服务综合收入增速已高于家电。

五、澳柯玛的分形创新

在确定了整个冷链的战略后,澳柯玛在主业内部进行了大量的分形创新。

比如温控茶柜、冷冻人或胚胎的样本库、与盖茨基金会下属机构合作制造的ARKTEK疫苗储存箱、为非洲开发的元冰箱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目前,澳柯玛终端设备最高制冷能力已达零下150℃,居世界前列。

因为非洲国家经常停电(很多国家一天停电20次以上),即使是南非,政府也只能尽量维持工业用电。为此,澳柯玛开发了一款适合非洲市场的“元冰箱”。

经现场测试,元冰箱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43℃的高温环境下,突然临时停电后,仍能提供2℃至8℃的稳定保温。如果操作失败,可以自动寻求人工干预,通过内置遥控硬件传输自诊断数据,通过声光报警。

2065438+2008年底,澳柯玛与华大基因合作,建成国内首个零下86℃全自动超低温生物样本库。在一个几十平米的冷库里,可以摆放近40万个装有人体样本的试管,并稳定保存30年。

而且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澳柯玛还在更多的细分领域进行持续的分形创新。

不及物动词摘要

由于不可抑制的复杂性、规模限制和熵增效应,任何行业都存在一个极限点。企业要想持续经营,就必须在主营业务达到极限之前,探索和尝试第二条曲线。

分形创新是探索第二曲线的好方法。通过主业的不断创新迭代,公司、产品、事业部层面都会出现很多分形。这些分形,结合技术和市场,在市场环境变化时,可能会成长为企业的第二条曲线。

李伟正在通过分形创新为澳柯玛寻求第二条曲线。虽然现在说澳柯玛转型成功还为时过早,但与鲁时代相比,李伟的战略成功概率显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