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成长故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于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成为瑞士公民。1905年获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并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和德国布拉格担任大学教授。1913回到德国,担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受纳粹政权迫害,移居美国,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一切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不是这种哲学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是一种精确的数学表达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科学测量是相对的。显然,对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取决于观察者自己。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德皇军经过慕尼黑的大街小巷,好奇的人们纷纷涌到窗前欢呼。孩子们渴望士兵们闪亮的头盔和整齐的步伐,但爱因斯坦却躲在恐惧中。他鄙视和害怕这些“战争中的怪物”,并要求他的母亲带他到国家,在那里他永远不会成为这样的怪物。中学时,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但没有申请意大利国籍。他想成为一个无牵无挂的世界公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试图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他的世界和平梦想,并在“敌国”发表了一系列“和平”演讲。他的思想和行动导致他被杀:一个有帝国主义野心的俄国贵族女刺客偷偷把枪口对准了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也出现在德国右翼刺客的黑名单上;希特勒悬赏两万马克要他的人头。为了让自己与世界保持和谐,爱因斯坦不得不从意大利搬到荷兰,又从荷兰搬到美国,他成了美国公民。他相信在美国这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勉强过得去的友谊中生存。(摘自《爱因斯坦的反思》第5-6期《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