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A&F大学在哪里?
西北A&F大学位于陕西省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二、西北A&F大学简介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34的国立西北农林科技学院。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合并组建西北A&F大学。
建校80多年来,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学国、明民生、重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厚德载物”的校训,忧国忧民、感贫济困,秉承了古代农神后稷的志向,做了当代的“教民、耕田”, 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教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学校是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事业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成就。学校合并以来,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和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是中国最完整的农学院,有26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本科专业。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美国农业科学在世界上排名18。新闻学科;农业科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7个学科领域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现有教职工4462人,其中专任教师2183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2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工程专家”7人,青年人才工程专家13人;“*”特聘教授6人,青年*3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名,青年拔尖人才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4人。陕西省“*”学生43人,特聘教授12人,国家级教师2人。
学校从1934开始招收本科生,从1941开始招收研究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精品资源8门。全日制本科生20966人,研究生96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30人。该校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20多万人,19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干旱地区农业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1.800余项。培育了全球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毕马1、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品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
联合办学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1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果奖(1)。1421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批准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其中SCI、EI、SSCI论文2814篇,2018第一署名人。目前,陕西省农林水一级学会8个,编辑出版学术期刊20种,成立大学出版社。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建设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500多家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建立了27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和46个示范基地,构建了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速通道,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科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世界上159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其中14所大学位居世界100强,平均每年有1000名外国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目前已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3个。倡议发起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了沿线14个国家的7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十一五”以来,共派出1609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受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的资格,在校外国留学生294人。
学校校园面积565721亩,建筑面积1.56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7.45亿元,其中设备总值654.38+0.236亿元。图书馆拥有印刷图书209.68万册,电子图书397.49万册。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自然与人文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