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摘要: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必须把加快技术进步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努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技术进步的支撑。

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无论是提高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要靠科技创新想办法、想办法。中国未来的工业化一定是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总之,新型工业化本质上是技术进步引领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建国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基本上是一条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建立在长期高效、集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让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无法再维持下去。中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极其特殊的国情和需求:人口众多,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社会老龄化、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重要需求。;能源、水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这些都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各国的经验表明,依靠技术进步是解决这些瓶颈的根本途径。研究表明,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果技术进步贡献率没有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将是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2)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保证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20年将保持世界近代史上罕见的约40年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依靠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目前我国制造业增长迅速,许多工业领域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构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技术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迫切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农业发展中,目前的技术制约非常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成果长期沉淀在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手中,农民难以真正使用。中国农业人口多,土地有限,气候差异大,决定了中国必须抓住当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农业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使农村经济成为持续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经济。这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任务。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服务业比重较低,生产性服务业更低。特别是金融、电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的增长、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的有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社会发展“瓶颈”。因此,加快建立能够满足多层次需求、高效便捷、安全可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对技术进步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需求。当前,迫切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为城乡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以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业,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与问题

改革发展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大量的领先资本投入转变为资本和技术的双重投入,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中国广义技术进步明显快于狭义技术进步,大规模的城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等制度和管理创新对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显著提高广义技术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症结。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技术与经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科技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在资金投入、人力设备、成果产出等各项指标上,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缺乏自主创新,持续创新能力较弱。高科技是基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核心专利技术很少。一些行业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逆差。

第三,中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实现的。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对经济和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效果不佳,重复引进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引进技术没有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

第四,全国普遍重视和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尚未把技术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技术投入明显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历史和现实要求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3.“十一五”期间中国科技进步的目标和重点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面临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以及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因此,必须把加快技术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推进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技术创新,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技术进步的重点是产业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主要目标是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有很大需求。从根本上说,未来的技术供给包括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即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技术相结合,不能完全依靠引进,或者完全依靠自主创新。一方面,一些战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市场垄断技术无法从国外引进,需要自主研发。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还是产业技术领域,都要强调原始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引进技术促进国内创新,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产业竞争力。要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引进技术带动国内创新,把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4.政策建议

推动中国的技术进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很多事情要做。建议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和经济体制各项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①在创新体系上,要从以科研改革为突破口转变为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当前,要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从整体上解决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加快进入国家层面统筹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阶段。②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建立军民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科技重大项目联合研究机制,以军民两用重大战略产品和项目为突破口,实现军民优势融合。④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明确* * *科技政策在国家科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国家科技政策支持方向和重点的战略性转变。(1)建立性技术研究的配套原则和标准。第一,产业导向原则。* * *技术政策应致力于满足行业对* * *技术的实际需求。企业原则上必须参与项目选择、承担单位组成等各个环节。第二,成本分担原则。这可以促使企业谨慎选择和完成研究项目,同时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鼓励合作原则。发挥产、学、研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的、跨学科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技术成果的享受。第四,促进技术扩散原则。原则上,尽可能多的企业可以分享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性技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支持的技术研究项目应符合以下标准:A处于竞争前阶段;b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c具有商业技术可行性和产业化前景;d可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2) * * *技术支持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支持技术研究的重点领域应是: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技术研究,装备工业、钢铁工业等重要传统产业中制约技术升级的技术瓶颈。为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重大技术突破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③实施更具激励性的资助政策。首先,规定政府资助的技术研究应分摊成本。改变政府包揽所有科研经费的做法。通过分担R&D成本,鼓励企业承担风险,强化责任,提高效率。第二,根据技术的重要性和WTO规则,确定投入资金的比例。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越高,适用范围越广,越是在研发前期,政府承担的资金比例越高。反之,越低。同时要考虑到补贴协议中关于出资比例的规定。④鼓励产学研从事* * *技术合作研究。合作研发应该是* * *技术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一个单位除外。一、原则上要求申请国家* * *科技计划的单位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共同承担,其中至少有一个单位是企业。二是鼓励产学研组建合作研究组织,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补贴。三是给予合作研究机构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⑤探索技术研究机构的体制改革。鉴于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 * * *正常的科研活动,建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对技术研究资源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并深入研究相应的科研组织体制,为建立合理高效的国家科技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3)加大对工业技术进步的金融支持,①金融投资政策。第一,R&D投资。在“十一五”规划中,应明确规定政府R&D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5年内从1.8%逐步提高到3%。第二,种子基金。财政拨款组建的政府风险投资公司应更多地作为种子基金和天使资本,以通过辐射效应扩大全社会的风险投资规模。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应大幅扩大规模。第三,近期只能由政府来做的高科技产业(如航空业)的产业资本投入必须大幅增加。主要资金来源是其他领域的国资减持。②税收政策。首先,废除法外征税。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个人股份名下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根据会计制度规划所得税税基。一是企业发放的工资全部在所得税前发放;第二,企业的所有R&D费用(固定资产投资除外)均在所得税前支付。第三,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既定政策。在全面实施之前,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率先实施。第四,减税鼓励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投资者,无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都可以有20%的投资免征所有税收。③折旧制度。现行折旧制度已执行12年,需要重新制定。一是全面提高综合折旧率(从7.5%左右提高到10%左右),二是进一步加快部分高科技设备(如IT准备)的折旧。④产权制度。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改制。早期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改革不再是由政府行政部门(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逐级审批,而是由具体产权人根据中央政策尽快解决。比如高校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中科院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二,科技股占比。之前的所有相关文件都混淆了“知识产权占股权比例”和“无形资产占资本比例”的概念,这是一个关系到知识资本价值确认的大问题,财政部需要澄清概念,按照正确的原则行事。

4)加强国家科技计划资助的知识产权管理。

在中国,政府财政投入在R&D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约占1/3。因此,政府资助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促进创新、技术利用和扩散,提高政府R&D投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①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以专利、版权为基础的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做到职责明确、组织机构健全、制度落实。②进一步细化政府科技项目知识产权政策。各类政府科技计划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原则,根据技术性质、资助对象和计划目标,明确具体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管理和监督方式。(3)科技计划成果的分类管理。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研究成果实行分类管理,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实行奖励制度和论文制度,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管理以专利等知识产权激励为主。(4)加大对职务发明人的保护和激励。缩小职务发明的范围,给科技人员留下更多自由创造的空间,细化政府及其资助机构对职务发明人的报酬和奖励办法,并予以落实;以技术转移作为考核技术人员的指标。⑤对设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各类政府资助技术研发中心实行委托管理模式,明确委托单位的责权利和知识产权归属,规定技术转移和扩散的责任,建立一套运行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

5)改善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

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金融体制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体制机制。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应通过政策整合,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①促进债务融资。为了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除了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外,还需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第一,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三,完善信用合作体系,发展基层金融;重建信用合作社体系;民间借贷不禁止也不鼓励,地方政府制定原则和规范。第四,以民营企业为突破口,发展市场化企业债券。②推进股权资本融资。长期以来,我国制度未能规范资本的公开发行和私募,一是一味批判“非法集资”,二是出于“所有制情结”,将一些基本经济制度扭曲为“国有企业脱困”的渠道,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股权资本融资更加困难。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资本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股票市场,需要截断“设立股份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股票上市”的方程式,形成以下政策整合:一是在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发展股份公司。第二,修改公司法,降低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第三,落实公司法,规范建立产业资本私募和公募制度。第四,建立非上市公司的证券交易所,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其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第一,风险投资的形成机制。需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未来主流风险投资的存在形式,即风险投资合法化。第二,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国外实践证明,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最有效的运作方式。为了促进私人资本加入风险投资,有必要将有限合伙合法化。第三,风险投资与知识资本的对接机制。所有相关法律法规都有一个相同的弊端,就是混淆了“无形资产占资本的比例”和“知识资本占股权的比例”这两个问题,导致了资本和技术对接的混乱。急需在法律法规上拨乱反正,明确只要技术提供者和资本提供者能够获取知识,就可以无限制地提高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股份比例。第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关于GEM的讨论太多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板固然重要,但无论是对于产权交易,还是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都不是主要渠道。主渠道应该是区域产权市场,是场外交易,也就是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