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东的任命
纳米技术的前景被一致看好。2013年,全球各大公司都在这项技术上花了钱,几乎每所著名大学都以率先开展相关研究为荣。学习如何制造纳米线,一种纳米设备,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的热门话题。
顾名思义,纳米线又长又细,非常微小——只有人类头发宽度的十分之一左右。现在研究人员可以将纳米线的直径从5纳米调整到几千纳米,长度可以达到几百微米。导线集成到更大的结构后,不仅可以制作激光器、晶体管和存储器阵列,还可以制作类似猎犬嗅探官的化学敏感结构。为了开发纳米线,杨培东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容器来熔化金或其他金属薄膜,形成纳米尺度的液滴。然后,向它们发射化学蒸汽,分解它们的分子。这些分子在短序列中过饱和熔融的纳米粒子,然后形成纳米晶体。随着更多的蒸汽在金属液滴上分解,晶体会像树一样长大。
同时对数百万个金属液滴进行这种操作,让科学家有机会组织大量纳米线。在杨培东“种植”的氮化镓和氧化锌纳米线已经长成大片森林,可以发出紫外光,有助于“芯片实验室”快速廉价地分析医疗、环境和其他样品。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引入了不同的蒸汽,杨培东改变了纳米线的成分,使其形成了硅和半导体硅锗之间的界面,其早期用途是冷却计算机芯片。此外,这种装置最终可能发展成为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汽车余热或太阳能产生电能。
当然,将电极连接到如此微小的纳米线上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全球100个研究小组正在攻关。
但是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真的很吸引人。杨培东告诉记者,他和其他四名科学家已经投资了一家纳米技术公司。他是本公司的技术顾问,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2013年,这家公司致力于将纳米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获得了两轮投资,烧了150万美元,但风投公司依然乐此不疲。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杨培东每天都更加关注电视新闻,灾区人民的安危和困难重重压在心头。“旧金山和伯克利相隔一湾,都在圣安地列斯断层上,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1906旧金山地震后,那里的建筑充分考虑了抗震设防要求,我工作的实验室就建在巨大的轮子上。”杨培东认为,四川灾后重建必须参考国外成熟的做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他和其他海外侨胞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参加向四川灾区捐款捐物的活动。“中国的抗震救灾工作透明而及时,在国际上受到好评。作为海外华人,我也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痴迷于探索美丽小世界的杨培东与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同行的研究人员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加入伯克利后,他平均每两年访问中国一次。中科院纳米所选择苏州后,他回国更频繁,2065438+2003年6月和7月他回来过两次。其实纳米所还只是个空地的时候我就来苏州和他们交流了。杨培东说,在苏州忙碌了一段时间后,他一定会更频繁地回来。2013苏州是大城市,不自己开车总是不方便。“我还是中国公民,换国内驾照应该不麻烦吧?”他问记者。美国科学家杨培东教授离开苏州20年后回到家乡工作。7月22日上午,这位国际顶尖材料科学家走进了他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办公室,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工作。
杨培东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化学,同时也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从1997到2007年的论文引用次数来看,杨培东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纳米牛”,其论文平均被引用超过150次,是排名第二的科学家的两倍,在全球材料科学家中排名第一。
此次,杨培东教授受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邀请,担任客座教授,并负责建立和领导国际合作实验室。22号一上班,他马上翻看了一份助手发来的海归博士简历。杨培东教授告诉记者,他利用美国大学的暑假回国,在苏工作时间罕见地超过了10天。亲自主持面试,为实验室的“招聘”选拔人才,是他这次回国的任务之一。
在美国,杨培东教授对纳米线的开创性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微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晶体管、太阳能电池板等领域。在苏州,这位出生于1971的年轻科学家“另起炉灶”,研究方向瞄准了一种全新的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热门前沿领域。作为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杨培东教授是许多世界级科研机构的目标。高中毕业,离开苏州读书工作20年。这个国际纳米明星越升越高,我心里还是时常怀念家乡。“巧的是,苏州近年来在全国纳米科技领域确立了核心地位,科技水平和产业环境全国领先,我正好可以在这里发挥我的专业特长。”杨培东教授说他将来会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旅行。在美国期间,我将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在这里进行研究。
2011年,《美国科学》报道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纳米材料科学家杨培东的杰出成就。这篇题为《登顶》的文章写道,最细的半导体导线获得了杨培东奖,尤其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发的艾伦·沃特曼奖,将他的科研生涯推向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