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表的一些顶级技术

陀飞轮是瑞士大师路易·宝玑于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法国陀飞轮(又称比龙)意为“漩涡”,是指装有“旋转擒纵调速机构”的机械表,陀飞轮机构用于校正重力对钟表零件造成的误差。陀飞轮表代表了机械表制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整个擒纵调速机构组合在一起,可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力对机械表中“擒纵系统”的影响,提高了走时精度。由于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将钟表的动态艺术美发挥到了极致,一直被誉为“表中之王”。

陀飞轮的结构

陀飞轮的想法是把擒纵机构放在一个马车里,这样框架就把陀飞轮包围起来了。

绕轴旋转360度,即摆轮的轴。这样,原来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所以当手表静止位置变化时,擒纵机构保持不变,导致擒纵部件受力不同,产生误差;当擒纵机构连续旋转360度时,零件的方位误差会被积分,相互抵消,从而消除误差。目前陀飞轮通常在1分钟旋转360度,这也是最理想的转速。

陀飞轮的原理是在时钟处于垂直位置时补偿重力。换句话说,当时钟处于垂直位置时,它的调节控制器,即摆轮、游丝和擒纵机构,会随着每次摆动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如果调节控制器安装在每分钟旋转一次的“笼架”上,就可以获得一系列的垂直位置。通过这种方式,时钟可以非常精确地移动并补充误差。这个原理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一个原因是“笼架”和陀飞轮的重量不应超过0.3克或0.013盎司——相当于一根天鹅羽毛或两根鹦鹉羽毛的重量。另一个原因是它由72个精细部件组成,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的!

陀飞轮的技术演变

经过时间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陀飞轮手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代:1。第一代陀飞轮由瑞士制表师亚伯拉罕-路易·宝玑于1795年发明制造。其飞轮结构必须由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部件组成,即“飞轮的支架”和“飞轮的桥梁”。在这种组合中,“摆轮的桥”必须随飞轮一起转动。根据不同的组合,第一代飞轮表可分为两类:同轴式(即摆轮中心与飞轮中心在同一轴线上);偏心(也称非同轴,即摆轮和飞轮的中心不在同一轴线上)。2.第二代飞陀飞轮腕表(第二种结构——飞陀飞轮)在1927。德国制表师Alferd Helwig成功制造了一款没有飞轮固定支架的陀飞轮怀表,提高了这款手表的神秘感和动态艺术美。在这种组合中,“平衡夹板”仍然必须随着飞轮转动。这款二代飞轮手表也有同轴和偏心两大类。3.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腕表(第三种结构——神秘陀飞轮)由来自中国的制表大师乔·宇泰于1993年在香港“天艺轩”首次发明,并自行制造成功。它不仅像二代飞陀飞轮手表一样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还奇迹般地一起取消了“飞轮旋转架”(这个部件在一代和二代飞轮手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这种新结构中,将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手表中必须随飞轮转动的“平衡夹板”改为不随飞轮转动,首次将飞轮的重量大大减轻了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增加摆轮的直径以增强计时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动态艺术表现的水平。在飞轮手表的制造史上,焦大宇第一次用蓝宝石玻璃代替了原本由金属制成的“平衡夹板”,此前“平衡夹板”是附着在“飞轮转架”上的。由于这款腕表在运行时更加神秘,在国际上也被称为“Kiu的神秘陀飞轮”、“中国陀飞轮”。

万年历

盘绕在链盘中的发条是手工组装的。它慢慢松开,其动力通过齿轮阻力系统(由齿轮和小齿轮组成)传递给擒纵机构,后者调整其强度,然后传递给摆轮。游丝的作用是调整时间。它每秒振动6到8次。振动越有规律,手表的精度就越高。齿轮拖动系统连接在游丝的摆轮上,它的作用是驱动表盘上的指针。根据这个基本原理(大约需要90个零件),可以改造成一套越来越复杂的不同款式的机械表,可以拥有多达13的功能,包括万年历和月亮平等。“顶级复杂”机械表由1400个零件组成。

普通手表通过机械手段(机械表)或简单的转换手段(电子表)实现日历功能。“万年历”需要实现稍微复杂的算法。要实现这个算法,普通的电子表控制芯片已经无法胜任,需要8位以上的芯片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有万年历功能的手表基本都是电子石英表,机械表不能自动有万年历功能,还得手动操作。

太阳、月亮和星星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