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是什么意思?
法律法规是法令、法规、规章、章程等法律文件的总称。
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法规也有法律效力。
例如:
1.行政法规:
它由国务院制定,并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予以公布。
这些法律法规在全国也是通用的,是法律的补充。他们成熟后会被添加到法律中,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律法规常被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国家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2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它的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当于各地的最高权力机构。
地方性法规大多称为条例,有的是法律在当地实施的细则,有的是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
地方性法规开头有很多地方名称,比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
3.法规:
其制定者为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本规定仅在其权限范围内有效。
如国家专利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和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还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比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条例〉的决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