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农业相关案例
在水资源利用上,以地表水为主,适度开采地下水,以满足项目开发区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样,既可以防止地下水位的上升,又可以避免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异常变化对项目区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根据土壤现状,坚持“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实行农林牧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在项目区边缘,大力建设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带,建设防风固沙林1991公顷和819.7公顷;项目区将建设1203.6公顷以树木为主体的农田防护林;周边建设经济林、薪炭林、植树苗圃839公顷,种草2519.43公顷;保留项目区原有的柽柳和其他植被。在农牧业生产中,要加强环境保护,采取节水灌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舍畜舍畜等技术措施,推广农林牧技术成果,为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壤盐渍化是柴达木盆地农业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制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在工程设计中,借鉴了“以排水为主,排灌结合”的经验,采用明沟排水与竖井排水、灌溉相结合的措施,既抽取地下水补充地表水源的不足,又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3-6m)以下,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水-林-田开发建设的时间顺序,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移民的燃料问题,防止移民拾柴破坏植被。广泛宣传并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土地、水利、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依法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吐鲁番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封闭。南北带水汽的冷空气,越过山脉进入盆地后,很难形成降水。因此,吐鲁番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50mm,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60%以上的年降水量不足5 mm,整个吐鲁番地区年蒸发量在3000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常年只有30-40%,属于极度干旱地区。
吐鲁番独特的地形。吐鲁番以北是东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终年冰雪覆盖。山地降水、永久积雪和冰川是盆地水的补给区,这些宝贵的水通过坎儿井源源不断地流向农田。
吐鲁番农业具有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特征。举世闻名的坎儿井是吐鲁番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坎儿井把不同水源的水连接起来,输送到大大小小的绿洲。有了水,沙漠变成了农田,和绿洲外的景象完全不同。绿洲外,是一片植被稀少的沙漠风光,而绿洲内,水流涓涓,树木成荫。“戈壁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溉农田”是绿洲灌溉农业的写照。
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农业分布在吐鲁番独特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地势低而封闭,地面戈壁沙丘多,绿洲面积小,辐射增温快,加上盆地的蓄热作用,热量不适宜向外扩散,所以春季开始早,气温上升快。6-8月,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上,是中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日最低气温大于0℃的无霜期为193-224天,积温≥10℃为4500-5400℃。这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吐鲁番盆地种植棉花的独特优势。棉花生长前期气温高,中期气温低,后期气温低,无雨天,日平均日照9.5-10.2小时,对棉花生长和纤维形成极为有利,是新疆乃至全国最适宜棉花种植的地区。这里的长绒棉是产棉中最好的。一般来说,霜前花可达80%以上,棉纤维的长度、强度、细度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吐鲁番的葡萄,是气候赋予吐鲁番的爱。我国吐鲁番盆地盛产的葡萄无籽、皮薄、含糖量高、品质好。自然风干的优质葡萄干是吐鲁番人民的“专利”产品,以味甜、粒饱满、色绿、质优而闻名海内外。
俗话说“江南春来早”,吐鲁番的春天几乎和江南的春天一样早。每年2月中旬,吐鲁番入春,是新疆入春最早的地方。利用早春、气温回升快的气候特点,吐鲁番大力发展早春蔬菜。早春蔬菜不仅成为吐鲁番盆地灌溉农业的新亮点,也成为吐鲁番除葡萄、长绒棉之外的又一优势产业。
保护绿洲,珍惜每一滴水,是吐鲁番人的信仰。吐鲁番人把冬季闲水和农业灌溉的富余水引入沙区,种草种树,设置绿色屏障。在林带的保护下,绿洲农田的风速比林带外的荒野平均降低20.1%,抵御8级以上大风的防风效率可达50-60%,夏季气温降低0.1-2.0℃。由于林带具有降低风速和近地表湍流交换的作用,农田土壤蒸发量和作物蒸腾量可减少43-51%,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4-12%。8级以上的大风基本已经不构成灾害。昔日滚滚黄沙,如今已被起伏不一的绿波所取代。层层的林带就像环绕绿洲农田的绿色长城。在这片降水稀少的土地上,适合生长周期长、喜温、喜光、喜旱的经济作物生长。成为新疆乃至全国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