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用竹子制成的。竹子被掰成竹签,叫做竹简,然后用火烘干,写在上面。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张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少则几十,多则八九。
一本书需要很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结实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织在一起,才可以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用很多竹简编的,所以有相当的分量。
孔子花了很多精力读《易经》,基本理解了它的内容。我很快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之后,为了深入研究这本书,给弟子讲解,他读了很多遍。这样看完,连载竹简的牛皮带磨掉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多次重复使用。即使读了这些,孔子还是谦虚地说:“如果让我多活几年,我会完全掌握《易经》的文字和质量。”
2、吊梁刺人
东汉时,有一个人叫孙敬,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好学,经常关着门,一个人不停地看书。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
学习了很久,累了,还是不休息。过了很久,我累得打瞌睡了。他怕影响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到一根绳子,一端牢牢地系在横梁上,另一端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累了,他就打瞌睡。当他头低下来的时候,绳子会勒住他的头发,会弄疼他的头皮,马上清醒过来,然后继续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年轻的时候,因为知识的匮乏,去很多地方做事,不被重视。回国后,家里人也很冷淡,看不起他。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所以,他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他经常学习到深夜,很累,经常午睡,想睡觉。他还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一把锥子,有一次他打瞌睡,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就这样,我突然觉得痛,自己清醒过来,然后坚持看书。这就成就了苏秦“刺”的故事。
3、原木警用枕头
司马光从小就孜孜不倦地读书,但做官后更加努力。他住的地方,除了书和被褥,没有其他珍贵的陈设。床上用品很简单:一张木床,一床粗布被子,一个原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原木枕头?
说起来很有意思,读书太困的时候,一觉就是大睡。原木枕头放在硬木床上很容易滚动。只要动一下,它就会滚走。他的头落在木床上,砰的一声,他醒了,马上起来看书。司马光给这个原木枕头起了个名字:“警枕。”
4.在月亮上阅读
南齐有一个叫江弼的书生。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学习,但是穷人买不起灯,他只能在有月光的晚上学习。每当他读到月亮在西方落下时,他就搬一架梯子放在墙脚下,站在梯子上看书。
月色渐落,他也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直到爬到屋顶。有时,当他读累了,他不小心从梯子上掉了下来。他赶紧起身,没有掸掉身上的泥土,再次爬上梯子,继续看书。
5.挖墙偷光
汉朝时,有个叫匡衡的人,勤奋好学。家里很穷,他白天要工作,晚上可以学习。但是我买不起蜡烛,所以天黑了就没法看书了。他邻居家晚上点蜡烛让它明亮。对邻居说:“我想晚自习,但是买不起蜡烛。我能借你的房子一寸吗?”
邻居看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所以说:“你穷得连蜡烛都买不起,还能读什么书?”匡衡听后非常生气,但他决定好好读这本书。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烛光透了进来。借着这微弱的光线,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看书,渐渐地把家里的书都看完了。附近有一个大家庭,有很多书。
一天,匡衡卷起铺盖,出现在一所大房子前。他对主人说:“请收留我,我将在家里为你工作,没有报酬。”就让我看完你家所有的书吧。”主人被他的精神感动了,答应了他借书的请求。
百度百科-边巍三绝
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百度百科-原木警察枕
百度百科-在月球上阅读
百度百科-挖墙脚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