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设计师
机械设计往往离不开自己的经历。虽然从书本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不动手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没有别人的经验基础,真的不容易理解和吸收。机械设计贯穿于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全过程。任何疏忽都会体现在这些方面,很容易判断是否成功。在设计的过程中,受制造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设计离不开制造。对制造了解越多,对提高设计水平越有帮助。设计图纸投产后,很少按照图纸立即加工装配。在图纸审核和技术过程中发现大量问题是很常见的,包括所谓的“资深”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出的图纸也是多次开会反复讨论的结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图纸的标准化,读者的水平,但设计师对制造工艺的不了解是主要原因。如何判断自己的制造业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抓一块自己设计的,看看能不能说出整个制造过程。铸、锻、车、夹、铣、刨、磨都是这样,当然也不是。在机械厂干了几年的谁不知道?必须细分,才能全面了解每个加工过程的细节。比如铸造时如何分模,浇口和冒口怎么放,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铸造缺陷,零件结构在热处理时是否会导致事故,零件结构如何优化等等;再比如切割过程,这是你脑海中想象出来的。一直用多少刀,速度,切削量,甚至铁屑飞到哪里,用刀的顺序,整个车、铣、磨的过程等等,都算有了很好的基础。不是说设计师一定会玩车床铣床烧电焊,而是要知道这些操作的特点,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作为一个从事机械设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比那些在旋转车床上烧电焊的人强,才有安身立命之所。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就会避免一些不合理的结构,设计的质量自然会提高很多。但这还不够。一个有十几八年工龄的机械师,能拿出比你更成熟的详细方案(虽然他们整体做不到),但多少个不眠之夜设计出这样的结果,扫地不礼貌吗?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读书。别人总结的东西通常都是和生产结合在一起的,是心血的结晶。有了问题学习,想多了也能消化。再也不要说“只要保证同心度”这种傻逼回答了。关键是你指出了保证同心度的方法,甚至是前人的错误。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叫你小钱和小昭,但即使是老板叫你钱公和召公,这是相当令人尊敬的。摸摸下巴,胡子长了,尿不湿丢了,孩子叫妈妈了,成就感来了。但是,设计永远是为了用,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有一点人的因素(现在叫人机工程学),设计一套工艺设备,有一个试生产,效率高,质量好,老板会敬酒。过了几天,发现因为运营商诅咒,人家都弃用了!用起来很痛苦!.....而且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你不能指望别人先跟你说清楚,因为别人是运营商。如果他能考虑这么多细节,他就不会还在那里当操作工了。如果设计不利于使用,就会被淘汰。有很多成套设备,比如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正常运行“挺好的”,但是有一个小键槽、一个轴承位坏了,整个都用不了。工厂只卖整件,配件不卖。真的没地方加他们了。换了好几家工厂买,堆在一起,用户只好敬而远之。这样的事情,只要在机械行业转久了,就会看到,听到。使用离不开维护,好的设计不能忽视可维护性。大型生产线上,关键设备总是一年修两次,但每次都是把设备拆成八块,比如吊车、叉车、千斤顶、撬棍。十八种武器不够用,老师傅们还得自己动脑筋玩一些有用的特殊家具来为他们服务,导致停产损失超过了装备本身的价值。真的是无声的结局。一套大型设备,仅仅因为更换一个油封什么的,就几乎会把整机完全分解。用户不骂设计没孩子,真的是设计师的悲哀。我们的设计不仅立足于制造,也要创新,但要学会继承。现在全社会都在强调创新,但不能一强调创新就瞧不起原创的东西。通常有两种创新,一种是把组成事物的旧元素重新组合,另一种是在旧元素中加入一些新元素。所以,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新事物总是包含着旧事物的影子。哲学上说,一切新事物都是在肯定中否定,否定是在肯定中产生的。举个例子,虽然我们人类受到大自然的青睐,但实际上我们99%的基因和大猩猩是一样的。如果人类在继承大猩猩基因的基础上有了1%的突破,人类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有人说我有野心,不需要继承大猩猩的基因,我自己做一个1,000%的纯人类基因,那你再过一亿年也不会有人类了。所以,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完全抛弃旧的东西。原创的东西就像一道菜,创新就像一点调料。加了这么一点调料,菜的味道更鲜美了。但是没有人只是为了纯粹的美味而要一盘油炸调料。所以我们强调创新,但也不能忘记传承。只有传承,没有创新,就是守旧,只有创新,没有传承,就是空中楼阁。克隆可能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安全和最方便的设计方法。但是作为一个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克隆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所谓一抄二改三创。简单总结了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刚开始只能临摹,但同时要尽量理解原设计者的意图和思路,了解整机的传动,各种设备之间的关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之后就可以画图了,可以有明确的尺寸匹配要求,形位公差约束等等。我只知道怎么画,瞎说几句台词。大概是觉得机器的精度比较高,所以尽量提高精度,每转0.005,0.002。我在设计一栏的图纸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声称自己做的非常精准。这个小小的所谓机械设计工程师,真的是到处得心应手。模仿优秀的作品是每个设计师的必经之路。但是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人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个人修养:啰嗦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就是那么啰嗦,小气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小家子气,不负责任的人做出来的机器就像那个人的德行一样不负责任。能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就是不一样,这样捣出来的东西才有独特的灵魂。行家一看就知道这是用心的杰作。当你积累抄袭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学习。查阅资料,多读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和设计禁忌,和自己接触过的一些东西对比,会有很大的提高。你可以在现有的机器上操作。比如提高机器的附加值,改进更多的功能,让整机有更高的可靠性,从而迎合高端客户。或者简化结构,保留一些常用功能,降低成本,满足买不起或者用不了那么多功能的客户的需求。这样做可以称之为做机械设计,开始入门。能不能成为世界级的发明家还很难说,呵呵。但是,结合、变异、嫁接一些结构,创造一些新的东西,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并不难。与其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永动机之类深奥的课题,或者去搞那些无缘无故创造不出任何价值的所谓专利,不如用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能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留下一些印记的事情。到时候我就老死不相往来了,死的时候想到自己活了这么多年,这么多机器围着地球转了一圈,也就足够笑了。一个真正能被称为机械设计工程师的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还必须有相当的天赋和勤奋的培养环境。“天才等于99%的勤奋+1%的努力”并不意味着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成就。这句话其实我们只介绍了一半,另一半说的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某个职业1%的天赋,再勤奋也没用。勤奋是发现自己天赋的一种方式,是成就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全部。绝对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