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常识
掌握城市道路规划设计1、净空与净空P95-96 2、车辆视距P96-98的编制知识,掌握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1、机动车道设计P98-99 2、自行车道设计P100 3、人行道设计P102,熟悉城市道路交叉口。立交的分类P106 2、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及其平面布置P106-108 3、环岛P110 4。了解纵断面设计p1,最小纵坡p1165438。城市停车设施规划设计1、了解停车场分类及停车方式P113 2、停车用地指标P114 3、自行车停车方式P117。
2.什么是市政道路,什么是市政道路知识?
市政道路是指城市道路。市政道路根据其在路网中的位置、交通功能和沿线服务功能,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区内道路(居住区和工业区)五个等级。
1快速路应在中心分隔,控制所有出入口,控制出入口的距离和形式。应实现连续通行,单向不少于两条车道,并应配备配套的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
高速公路两侧不应有吸引大量车流和人流的公共建筑出入口。
主干道应与城市主要街区相连接,并以交通功能为主。
在主干道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和人流的公共建筑出入口。
第三条主干道应与主干道结合形成主干道网络,以集散交通功能为主,并具备服务功能。
支路应与次干道及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并应解决当地交通,优先考虑服务功能。
5区(住宅区、校园、工业区等)道路。)主要用于解决内部人员和车辆的通行和疏散,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
3.市政道路工程包括哪些方面?
市政是指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污水处理、城市防洪、园林、道路绿化、路灯、环境卫生等城市公用事业;1,道路交通工程。
如道路、立交、广场、交通设施、铁路、地铁等。2.河湖水系工程。
如河流、桥梁、引(排)渠、水闸桥等水工建筑物。3.地下管道工程。
普通给水、排水(包括雨污水)、供电、通信、供气、供热、专用地下管线、人防通道等。4.架空杆线项目。
不同电压等级的供电杆、通信杆、无轨杆、架空管道。5.街道绿化工程。
行道树、灌木、草坪、绿化小品(如假山、游廊、画架、水池、喷泉等。),建筑物和构筑物是市政专业工程场(厂)、站、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有城市市政工程、公共管道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和车站工程均应以工期定额为依据确定施工工期。
4.市政道路设计应该依据什么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中的城市道路部分;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3.《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5.《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6.《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7.《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设计依据不一定是:投标方提供的地形图;道路规划红线图;道路整治等等。
5.中小学生道路交通知识
1,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秩序;2.走在路边,穿过马路,乘坐马正线。做到“一站两看三通过”;3.不要闯红灯、乱穿马路、在马路上嬉闹、翻越护栏、追车、扔车;4.排队乘车,不要向窗外扔东西,从右侧下车,不要乘坐病号车、超载车、农用车;5、骑行靠右,不逆行,不离把,不追尾,不并线扶体;不要突然急转弯;6.及时纠正交通违法行为,发生交通事故时积极报警;7.积极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社会公益活动。
6.市政设施有哪些内容?
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城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公共停车场、广场、管道走廊和安全通道、路肩、护栏、路牌、道路建设用地和道路绿化控制用地以及其他道路附属设施。
城市公共娱乐设施:公园、公共健身运动场所及其附属设施。城市桥涵及其设施:城市桥梁、隧道、涵洞、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及其他附属设施。
城市排水设施:城市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污合流管道、排水河沟、泵站、污水处理厂等附属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城市防洪堤、河坝、防洪墙、排涝泵站、溢洪道及其他附属设施。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广场、公共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照明设施。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城市供水、供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集中供热管网、城市公共交通供电线路及其他附属设施。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城市固体废物(包括粪便)的清洁、收集、转运、处置、卫生填埋或焚烧发电设施。城市文明建设设施:城市户外公益广告栏、公益活动场所建设。
故意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是一种违法行为。从* *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形成巡视机制。如果他们发现破坏公共设施,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行政拘留和罚款。情节严重的将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手软。另外,一些公共设施的损坏也不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公共设施利用率高,自然磨损严重造成的,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及时维护。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尽力提高公众的公共意识,在公共设施上安装醒目的标志,提醒公众爱护它们。还要发挥媒体的监督平台作用,曝光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从个人角度来说,确实需要自觉提高文明程度。维护公共设施,及时制止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相信这样的不文明行为会越来越少。
同时,需要市民自觉提高文明程度,提高文明素质,爱护公共设施,形成保护城市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