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为什么能有效“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绿色金融不仅可以“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引导实体经济进入绿色转型通道,还可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要动员和鼓励社会资本提供更多绿色资金,加强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建设,培育和发展更多绿色金融工具,扩大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创下10年来的季度新高。其中,2017前9个月,中国作为发行方,在所有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8%。

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的各项部署,绿色金融不仅可以“赋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引导实体经济进入绿色转型通道,还可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绿色金融有望发挥连接供需、整合资源的作用,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在激励措施、地方试点、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环境压力测试、绿色评估与认证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2以来,银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沪深交易所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绿色金融体系等一揽子文件。今年6月,浙江、广东、新疆、贵州、江西等省部分城市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截至目前,至少有10个省市建立了50只以上由地方政府支持的绿色基金,占a股市场总量20%的上市公司披露了环境信息。

这些生动的实践表明,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有效“赋能”绿色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支持具有环境效益的项目,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融资可得性回报,降低污染项目的投融资可得性回报;另一方面,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强化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偏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企业和银行的期限错配,为投资者提供新的资产类别。

目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仍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能力较弱,缺乏合适的社会资金进入绿色产业的渠道。据估算,中国每年需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大气污染治理等各类绿色投资,总计约4万亿元,政府只能贡献约10%。这就需要动员和鼓励社会资本提供更多的绿色资金,加强市场体系和市场参与者的建设,培育和发展更多的绿色金融工具,拓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的渠道。

然而,仅靠现有的政策支持是不够的。首先,在宏观层面,应积极考虑通过再贷款、专业化担保机制、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绿色信贷,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价框架,对绿色绩效好的银行给予一定激励。同时,我们将继续鼓励突破传统绿色信贷的限制,设立更多绿色发展基金,探索在环境风险高的地区建立强制性绿色保险制度,鼓励更多商业银行探索对银行进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鼓励更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

其次,在微观层面,引导更多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基金,积极开发绿色指数及相关产品,引入更多民间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同时,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出台适合本地的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建立地方绿色项目库,对接地方绿色资金用于地方项目。

第三,不能“关起门来”发展绿色金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绿色外资,发展碳金融市场和环境权益质押制度,真正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绿色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内实体经济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