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鸿章?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第二次突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在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曾国藩最初选择派曾国荃领兵东进,但曾国荃一心攻下天京,立下第一功业,不愿前往。后来曾国藩发函请湘军旧部出山,陈却也以“丈母娘”之言说话。曾国藩终于求助于李鸿章,李欣然也奉命如此,于是淮军招募组建开始了。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在合肥西乡招募三山各部的应永。随后,来安庆考察的庐江学者刘与驻守三河的庐江首领潘、建立了联系。潘与刘自幼同窗,都是李鸿章父亲的学生。吴长庆已故的父亲吴廷相也是李文安的老相识,所以他们自然有所回应。同治元年(1862)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几个营,分别是蜀(张树声)、明(刘铭传)、丁(潘)和青()前往安庆练兵。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他的三弟李鹤章回合肥老家招募旧部团练,由他的姻亲、张绍棠,他的多年好友德谟、王学茂,以及他的父亲的旧部吴玉兰、吴(这些东乡团练和西乡周生波、周传凤兄弟的“盛”营属于第二批淮勇,他们成了军队,后来由陆路。
第四营首批淮军到达安庆后,曾国藩非常重视,亲自召集各营将领视察,并亲自制定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过于单薄,也从湘军各部抽调兵力。其中,全营编淮军:1,隶属湘军体系的“春”营(张玉春)、“济”营(李继元);2.太平军把“开”字拱手让给程学启;3.湖南新咏“林”字的两大阵营(滕和滕思武)以及后来的“熊”字阵营(陈)和“元”字阵营(马先怀);4.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两营(韩正国和周)作为“结婚礼物”。其中桐城程学圻部两个带“凯”字的营最为凶猛,士卒多为安徽人(丁当时就在该部)。这样,李鸿章新建的淮军就有了14营的建制(每营505人勇,180人为军长,685人为* * *)。同治元年(1862)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检阅了已抵达安庆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成立。随后,上海士绅花费1.8万两白银,雇佣7艘英国商船,分批次通过水陆两路将淮军运往上海。因“吉”字营驻池州,约九千淮军乘船入沪。
李鸿章本人于3月10日随第一批淮军抵达上海。半个月后,他被任命为江苏省代省长,并于10月12日授职。次年2月,他又出任通商贸易大臣,“从此隆隆直响”,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长达40年的求爱历程。
李鸿章上任之初,形势异常严峻。当时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中外混杂,是江南财富集中的地方。淮军到达时,恰逢太平军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在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考验。李鸿章谨记老师的教导“练兵学战为立命之本,管理公务洋务皆置之度外。”上海官绅设立的“中外防局”,希望外国雇佣兵抵抗太平军,百般奉承洋人。他们和外军对淮军不以为然,“都笑称其为乞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鼓励士兵说“军贵能战,破敌必威。”不久,当年下半年,淮军独立打了虹桥、北新泾、四江口三场激战。李鸿章亲自指挥前线,成功守住上海,顿时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曾国藩很欣赏李鸿章的“眼明手快”。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初一,清廷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管剿捻事务。
捻军覆灭后,清廷恢复了李鸿章多次降级的职务,奖励其太保太子称号,并授予湖广总督大学士助理。胡光任总督时,李鸿章曾奉命前往四川调查四川巡抚吴棠一案。他和吴棠在安徽时期是“至交”,知道慈禧对吴的“圣亲”很有好感,于是回来保护他们,以没有证据结案。会昌后,同治九年(1870)初,奉命督贵州军务,镇压苗族起义。行前甘肃回民起义军入陕,清廷因左远在平凉而改命援陕。但李鸿章实在不想和左扯上关系,于是一拖再拖,直到六月下旬才抵达安。七天后,由于天津卫的宗教事件,列强的军舰在大沽口集合,奉命“带所有部队出发,前往冯静恩地区的摄像站”。赶到直隶。
后来因为成功了解天津宗教计划,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授五营殿学士。此后,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在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成为清廷倚仗吉关、长城的重要官员。随着李鸿章地位和权利的上升,他一手缔造的淮军先后被清廷派往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和台湾省防守,成为充当国防力量的常备军。以他为领袖,由淮系将领、幕僚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洋务派,并在其领导下,开启了中国早期洋务运动——自强——现代化。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仅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还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聘请英国人马杰利、直隶知府刘作裕,先在松江设立洋炮局,后命韩殿甲、丁日昌在上海设立两个洋炮局,合称“上海弹三局”。同治三年(1864),松江局迁至苏州,改为苏州机器局。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在代理两江总督时,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买下上海虹口梅上奇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随李鸿章迁至南京,并扩大为金陵机器局(今南京陈光机器厂)。同治九年(1870),调任直隶总督,接手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扩大生产规模。由此,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创办了三家(另一家是左、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而且正如他自己所说,“造兵器以练兵为先”。后来,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现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进一步总结说:“中国要想壮大自己,不如学习外国的利器。想要学习外国的利器,没有比找到制造利器的工具,学习他们的方法而不用他们所有的人更好的方法了。那些想找到制作器皿的工具和器具,或者设立专门的部门来选择学者的人,他们一生都会被认为是富有和出名的,那么他们的事业可以成就,他们的技艺可以精进,他们的才能也可以聚集,反映了他们的认识的加深。
自上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以来,责任越大,视野越开阔。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感到中国积贫积弱是因为“穷”,得出了“富则国强”、“先富则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心转向了“求富”。
同治十一年(1872)年底,他发起创办了近代中国最大的民间企业——招商局船舶。朱启昂为总经理,唐为总经理,、朱启昂、盛宣怀为总经理。这就奠定了“官督商办”的政策基调。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1875)、江西兴国煤矿(1876)、湖北广济煤矿(1876)、开平矿务局(1877)、上海机织布局(1878)。唐徐铁路(1881年)、上海电报总局(1884)、津沽铁路(1887)、漠河金矿(1887)、热河四道沟铜矿、三山铅银矿(65438+)在经营方针上也由官督商办逐渐转变为官商合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面对清廷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振振有词地提出“今日谈洋务,乃圣上也。”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西化的总纲领,即在外国列强包围、外来侵略日益增加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以洋制洋”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西化——自强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作为外交专家自负了一辈子,处理了许多重大的外交交涉。
同治十年(1871)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和解条令》,这是一个平等互利的条约。但从日本人在签约过程中的态度,李鸿章看到了日本“今后将是中国的肘子和胳肢窝”。果不其然,十三年(1874),日军入侵台湾,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遣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访问台湾省,将驻守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调至台湾省。虽然通过签订《中日台湾事务条约》事件暂时平息,但日本后来还是在光绪五年(1879)吞并了琉球。
与日本交涉前后,李鸿章还于同治十三年(1874)与秘鲁签订了《中秘贸易条约》。光绪二年(1876),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前者旨在保护中国工人;后者是由“马佳丽案”引起的中英之间的一次严肃谈判。在英国公使韦德举旗宣战的威胁下,李鸿章巧妙地运用国际法挽救了断交。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派郭嵩焘去英国道歉,郭成为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但该条约还通过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入藏,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在越南打响,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争。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都是单枪匹马,海军也没有经过训练,不可能轻敌欧洲列强。”他先是与法国驻华大使包海签订了《鲍莉协定》,后又与法国驻日大使交涉未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慈禧改组兵部,和平民意渐起。光绪10年(1884),李鸿章于4月17日与法国代表弗卢努诺签订《李福协定》。5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到清军分别取得广西和台湾省战役的胜利,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越南条约》,从而结束了战争。法国获得了“保护”越南的特权,向法国开放了中越边境。故称“法无敌,中不败,败也”。
客观地说,无论是日本吞并琉球,还是法国占领越南,李鸿章都深刻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70年代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导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章在海防大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地提出了订购铁甲船,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并辅以海防陆防的构想,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海军战败,清政府决定“整顿海军”,于光绪十一年(1885)设立海军衙门,以淳亲王为宰相,李鸿章为会。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被建设成为一支军队。
成为军队后,北洋水师拥有25艘舰艇,4000多名官兵。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建设旅顺、大沽湖、威海等海军基地,加强海防。但清廷意气风发,内耗不断,财政部以经费不足为借口,多次要求停止增船购枪。从此,北洋海军建设陷入停滞和倒退的困境。
光绪十年(1884),朝鲜爆发“沈嘉事件”,一直羡慕朝鲜的日本趁机出兵。当时李鸿章与日本公使签订《天津条约》时规定,如果朝鲜发生重大事件,中日两国需要事先知道是否出兵。这对中日战争的爆发是一场灾难。
光绪二十年(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多听取了驻朝鲜专员袁世凯的汇报,认为日本“别有用心”,于是派直隶总督叶志超、太原镇连长聂世澄率1500部队前往朝鲜。不料日本随即出兵朝鲜,驻朝日军增至8000多人,形势更加严峻。为避免战争,李鸿章试图通过英俄斡旋,日本拒绝。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派更多的军队进入朝鲜,与日本抗衡。6月23日,日本军舰突袭丰岛,击沉中国运兵舰“高盛”号,中日战争爆发。
8月16日,驻朝鲜军队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被击溃。连长左死了,总指挥叶志超逃回中国。8月18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相遇。经过近五个小时的战斗,四艘中国军舰沉没,日本舰队损失惨重。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风景名胜区等战场与日军激战,但未能阻止日军进攻。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沦陷,北洋水师覆灭。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奉命赴日任全权公使,议和。尽管清廷在李鸿章出发前已授予其全权在各地赔款,但他仍期望“赢一分,得一分”,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前往会议驻地途中遇刺身亡,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于是日方对和谈条款略有收敛。3月16日,李鸿章稍有恢复,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表示,对中国要求赔偿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不会让步。日本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说,李鸿章“只准不准”。事后,日方继续以增兵和再次开战相威胁。李鸿章等人发来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下令“即按先前之目的与之立约”。23日,《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也视签马关为奇耻大辱,但发誓终身不再踏上土地,倾向维新。但在“中国人都能杀”的激烈舆论下,他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长达25年,一直无所事事。
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作为一等使节奉命前来祝贺。在此之前,俄国与法国、德国一起,成功地发起了三国归辽。清廷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等高官都倾向于联合俄国。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从“以洋制洋”转变为“加强援助”。同年4月22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协约》。中俄结盟抗日,约定俄国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经中国黑龙江、吉林至符拉迪沃斯托克。
此后,李鸿章率随从出访德国、荷兰、法国、比利时、英国、美国、加拿大。由于亲身游历,他对西方社会制度有着发自内心的敬佩,并在演讲中多次高喊:“五大洲各国皆兴于改革,而追随之者则危矣。”回国后,面对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他自豪地自诩为“维新同志”。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慈禧多次下令杀害康、梁的残余成员。但是,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说:“我绝不做打手。”
李鸿章任广东巡抚期间,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英法等国组成八国联军介入,慈禧随光绪逃往xi安。北方的局势一片混乱。而东南的权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则在盛宣怀的联络下,主张东南互保,即不卷入清廷对外宣战,以保证东南半部不陷入混乱。李鸿章对此表示支持。
这期间,革命家陈少白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打听媒妁之言。李鸿章曾有意与从日本远道而来的孙中山会面,谋划“两广独立”,但双方互有戒心,作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十二日,清廷为收拾八国联军之战的残局,再次授予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不断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船抵达上海后,以身体不适为由拖延观望。他的下属和亲戚也劝他以马关为戒,不要再北上,以免再次成为替罪羊。直到7月30日,北方局势实在失控,慈禧在逃亡途中催促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达北京收拾残局,与八国联军媾和。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与奕劻代表清廷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元。
签约两个月后,被李鸿章倚仗为强援的俄国政府再次出击,提出《道生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的权益,威逼李鸿章签字。李鸿章于9月27日去世,当时他气得吐血不起。弥留之际,他的眼睛依然明亮,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78岁的人生。
与外国妥协,渴望和平。
-《烟台条约》
1874年,英国公使韦德在“马贾利事件”后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遭到拒绝。韦德去天津给李鸿章施压。李鸿章被他的傲慢吓倒了。他上书丞相衙门,说:“处理中外之事,先说事情的是非曲直。这个案子在我手里。有什么意义?恐吓的气焰这么大,绝对不是敷衍摆件能做到的。”李鸿章要求清政府全面接受韦德的无理要求。韦德的气焰越来越嚣张。他几次中断谈判,做出准备开战的姿态。清政府屈服了。
1876年八月,李鸿章与韦德商议。9月,《烟台条约》签订。该条约给了英国入侵云南和西藏的有利条件。
-海防和封锁防御-
1864年,新疆金湘银向中亚广大国家请求军事援助。1865年,郝汉派遣阿古柏入侵南疆。1867年,阿古博宣布建立“哲德沙尔汗国”。1870年,阿古柏再次入侵北疆。英俄出于自身利益,极力扶持阿古柏,新疆陷入严重危机。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省。严峻的形势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拿出相应的对策。就这样,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场“堵防”与“海防”的激烈争论。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力劝放弃新疆。他告诉娜拉:在新疆开城再难,就是无事可做的时候,也要耗费三百多万士兵,开地千里,但增漏千年也不值。..................................................................................................................................................................................
在李鸿章看来,土地并不重要,新疆似乎只是一个应该尽快卸下的包袱。他想集中全国的财力经营“海防”,以巩固自己的北洋版图。
陕西但甘肃巡抚左为收复新疆据理力争,说“若此时打算停兵省钱,退出藩篱,则我退,得寸进尺”;“充分重视西征是明智的。俄罗斯人不可能向往西北,国家也不会被东南困扰。”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为钦差大臣,主管新疆军务。
西征军一年花了800万。当时国库是空的。西征军的经费主要靠省会开支,海防经费多来自省会开支。由于李鸿章一直在与西征军作战,左不得不挺起胸膛与李鸿章作战,这就为西征军创造了起码的物质条件。
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西征军收复了整个新疆,消灭了阿古柏政权,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图谋。
-中法战争-
1883年4月,清政府见中法关系日益紧张,命李鸿章赴广东督办抗法事务。李鸿章公开拒绝申办战争,并大骂清政府,说“如果我是军人,那我就白保家卫国了,也算是一针强心剂。总督的派遣如此轻率,令人不寒而栗。”他热衷于与法国谈判,吹嘘说“如果我不先挑起争端,它将一无所获。”他还鼓吹中国的败局论,说:中国“兵薪奇缺”,“海防空虚”,“即使一时败了,也未必长久不败,败在一处,也未必人人守”,而且“战争中决不轻言放弃”,而是“危难中退却”,力求“调和大局”。李鸿章的言行打击了中国官兵的士气,使中国错失了备战的良机。
1883年底,法军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挑起中法战争。1884年3月逼近中越边境,6月入侵凉山。
7月1884,15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率舰队以“旅游”为名驶入福建马尾军港。在鹰派的催促下,清政府命令李鸿章调遣北洋舰增援福建,但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令所有北洋水师驶进旅顺“避难”,并回复清政府“北洋无舰可拨”。
1884年8月上旬,法国远东舰队副司令莱斯率三艘军舰入侵台湾省基隆。被刘铭传的军队击退。
不甘失败的法国决定扩大侵华战争。8月23日,孤军作战的法舰袭击福建水师,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全军覆没。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
9月中旬,台省再次由主力舰队率领,刘铭传率领台省军民在淡水击败法军。
为了迫使台湾省军民投降,法国侵略者全力封锁台湾省。刘铭传电报李鸿章派战船开道,李鸿章却以法舰“毁福建舰不过序”为由,不敢出兵。大陆人民痛恨李鸿章,免于倾家荡产,不断冒着生命危险向台湾运送物资。香港的华商也拒绝向法人出售粮食,搬运工拒绝运送法国货物,码头工人拒绝修理法国军舰,并计划焚烧。另有5000名军民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海上封锁,顺利抵达台湾省。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台湾省军民粉碎了法军封锁台湾省的阴谋。
1885年3月,老将冯子材率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收复梁山。
李鸿章闻讯,立即向娜拉献计:“等梁山打了胜仗,立了和约,法家就不再提什么要求了”,“打赢讲和,极其体面”。我想用前线官兵血站的胜利作为阿谀奉承的筹码。那拉氏接受了李鸿章“以胜制胜”的建议,下令休战撤军。清政府的一纸停战令,用血肉之躯毁了广大军民在战场上的胜利。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丁诺在天津正式签署了《中法越南条约》。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将来中国需要建铁路的时候,应该和法国人做生意。就这样,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清政府的外交胜利换来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至今仍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中国不败败,法国无敌。法国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在会议桌上得到了,打了胜仗的中国受辱讲和。这种奇怪的结局,让帝国主义更加张牙舞爪,增加了侵吞中国的野心。
——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前夕,中国要求清政府准备增援,制止日本侵略。李鸿章不顾民意,把希望寄托在外国“干涉”上。
俄罗斯和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李鸿章把主要希望寄托在俄国身上。俄国公使卡奇娜曾多次向李鸿章表示“俄韩是近邻,日本绝不可贸然干涉”,并表示“自中国成立以来,只有这次谈判与俄国关系极重,希望彼此同心协力”。李鸿章得到了俄国的一些口头援助,以为俄国一定会介入,觉得没什么好隐瞒的。于是指示当时负责朝鲜事务的袁世凯“坐以待毙,不可轻举妄动”,“忠信不可退”。同时打电报给叶志超“不要管闲事”和“如果我不先开战,恐怕就不会打起来。这是所有国家的普遍做法。谁先开战,就是谁在乎,切记不可忘记。”驻扎在朝鲜的清军在李鸿章的指挥下,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但很快,考虑到日本有英美等国的支持,同时日本也做出了尊重俄罗斯在朝鲜“利益”的保证,俄罗斯决定不以武力干预日本的行动。李鸿章依靠俄国“介入”的梦想失败后,仍不肯放弃,先后去英、美、德等国“斡旋”,但都碰壁了。李鸿章到处找外援的路线,不依靠自己的军民备战,最后让中国遭受了被日本人打败的巨大耻辱。
1897年7月25日,日军进攻驻扎在朝鲜牙山的清军。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7年的甲午战争,阿三战败。9月15日,日军向平壤发起总攻。经过一场血战,平壤沦陷了。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口黄海遭到日军舰队袭击,双方激战。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黄海之战,北洋舰队重创日舰,旗舰失去指挥能力。另外两艘日舰重伤起火,其他日舰在暮色中撤退。北洋舰队损失五艘战船,但主力依旧。
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还在。休息一会儿,它还能再战。但李鸿章畏敌如虎,视舰队为私有财产。他担心再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于是命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军港“护船避战”,不得进攻。这正好给了日方一个笼中捉虎的机会。
经过平壤和黄海两场战争,日军步步得手,很快占领了朝鲜全境,迫使清军驻朝鲜部队全部回国。然后,日本人从海上和陆地两路进攻中国。1894 165438+10月,日军进攻旅顺。旅顺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有“东亚第一要塞”之称。一旦落入敌手,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丁去天津找李鸿章请战,并请求派舰队保卫旅顺。面对日本的军事威慑,李鸿章根本无意开战。丁喝斥曰:“汝若善守威海之船,不可失之。剩下的不关你的事!”过了几天,旅顺沦陷了。相反,昏庸的清朝统治者指责丁失职,并给予他撤职和留用的惩罚。丁忍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指挥水军,联系干营,布置威海防御,做好战斗准备,戒备日军对威海的最后进攻。
1895年初,日军避开威海难破的正面,绕过东南,在荣成湾登陆,目的是夺取陆上工事,从背后攻击北洋舰队。丁给李鸿章发了一份加急电报,要求趁敌人立足未稳时迎头痛击。李仍不准出征,并声称:“抗命出征,必胜之罪!”丁失去了最后一次获胜的机会,因为他不能采取主动。他只能在军港尽可能的准备。经过激烈战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和丁自杀身亡。
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去了日本。3月20日,李鸿章在马关春帆楼与日本全权公使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展开谈判。在谈判中,日本强盗咄咄逼人的嘴脸和李鸿章百依百顺的奴才们的丑恶行径表现得淋漓尽致。伊藤博文命令清政府在一个月内完成台湾省的交付手续。李鸿章说:“线索很多,两个月比较宽裕。台湾省已经是日本的事了,还担心什么?”伊藤回答:“我还没咽下去,我好饿!”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使中国人民进一步陷入苦难的深渊。台湾省与大陆分离。
消息传到台湾省,如果台湾省人民半夜听到雷声,就会互相转告,在城里集合,在四野哭泣。他们联合发出竞选宣言,表示愿所有人战死沙场,失去台湾,绝不放弃台湾。
从日军登陆台湾省的那一天起,就不断遭到抵抗。徐翔、吴堂兴、蒋绍祖等杰出的义军领袖带领台湾省人民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战斗,为保卫台湾省的神圣领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北京因病去世-
1901年9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全国人民都非常愤怒。两个月后,78岁的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劝纳兰西“与外界修好和解”(向外界投降),“从内部求富强”,不要“勇武无情”(对外作战)。他向那拉氏推荐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宣称“环顾城中人才,无一人是袁世凯之右”,将叛国的衣钵传给袁世凯。
李鸿章一生贪污公款,收受贿赂,积累了4000万金,超过了清朝一年税收的1/2。他忠诚地为清朝和帝国主义的最高统治者服务。他死后,慈禧太后连续两次下令表彰他的“功绩”,以“文忠”谥号,封他为一等侯爵,并让各地为他设祠。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的使节和八国侵华联军的首领前来吊唁。这些活动也表明,李鸿章的所作所为赢得了慈禧太后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