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富豪呢?
石,1963年2月出生,扬中人。
1983毕业于吉林大学,学士学位。
19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毕业。
1988曾就读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获得者马丁·格林教授。
1991年获得优秀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博士学位。后担任该中心研究员、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10多项。
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现任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654.38+086亿中国新首富的致富之路政府动员国有股退出。
石——在65438+2005年2月65438+2005年4月之前,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除了太阳能发电行业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知道。然而,就是这位“杨博士”,生活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
从澳洲回来的太阳能博士,创业四年,拿下纽交所。他从一个频频被外界质疑的企业家,变成了华尔街和媒体热烈追捧的“有钱人”。
中国新首富诞生于65438+北京时间6月3日5点左右。
当日纽交所收盘时,中国首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股价达到每股34.02美元。
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史持有6800万股,也就是说,其最新价值已达2365438美元+0.3亿,合计约6543.8元+0.8.6亿元人民币——远超2005年福布斯中国首富的6543.8美元+0.6亿元,以及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6543.8美元+0.4亿元。
此外,无锡尚德目前总股本为654.38+0.45亿股。以654.38+0.03的股价计算,其市值为49.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400亿元,是中国海外上市民营企业中市值最大的公司。
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度表示,“这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首次融入美国主流资本市场。”
2005年6月30日,65438+2月30日,在记者的建议下,史在无锡的公司办公室打开电脑,看着公司的股价,拿着计算器算了一下自己的身价。当时的结果是6543.8美元+0.68亿。
"这是我第一次计算我的股票市值."石说:“人们都说我是个有钱人,但我实际上并不觉得自己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股价有波动,所以我还是要照常上班,照常出差,还拿工资。”
繁荣的工业
无锡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谭指出,尚德在纽约上市后,据说史博士一夜暴富。“这是片面的,我没有看到施博士这几年创业的艰辛。”
2000年,师从“太阳能之父”格林超过10年的石带着几十万美元回国创业。“现在想来,风险还是挺大的。我当时想要的什么都不是。”
刚开始困难的时候,尚德两个月发不出工资,只能靠股东担保和银行贷款度过难关。当时一个654.38+万元的工程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公司的员工冲进他的办公室强行要债,威胁要搬走设备抵账。
更让他难过的是,他从澳洲请回来的两个“嫡系”因为没有希望而走了。
“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带头,只拿了1/4工资。”史回忆说:
幸运的是,石从事的是一个“热门行业”。
2002年9月,尚德在无锡建成第一条10 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产能相当于中国前四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2003年6月、2004年初、2004年8月,石三次向董事会提交报告,提出扩大产能的建议,均获批准。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产能的扩大使公司赶上了2001年全球太阳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CLSA(亚洲)在2004年发布了一份名为“热太阳能”的行业报告。报道称,“这个行业真的很火爆。虽然正在起飞,但一点也不像泡沫,而是一个坚实可靠的投资标的。”
2005年7月,CLSA(亚洲)再次发布了最新的太阳能行业权威研究报告,并预测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量将增长4倍,销售收入增长3倍,利润增长3倍。优势太阳能公司成长空间巨大,至少会持续到2008年,甚至可能达到2010。“在未来2-3年内,太阳能行业的主导公司的股价将至少上涨2倍,在某些情况下,涨幅甚至更大。”
从2004年年中到2005年4月,太阳能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了33%,税前利润增长了85%,全球太阳能公司的股价平均上涨了1.33%。其中,日星公司股价上涨519%,中国台湾省Motech上涨394%,SolarWorld公司上涨336%。
一位对太阳能行业非常熟悉的投资人指出,尚德并不是中国第一家进入太阳能行业的公司,但前期参与的几家公司最后都因为当时全球市场不起来,市场突然上涨后产能扩张跟不上,失去了市场机会而在战略上摇摆不定。
据尚德介绍,目前,其产品以出口为主。2004年和2005年6-9月出口分别超过总销售额的92%和82%,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地区,尤其是德国。从2005年6月5日至9月,我们购买了达到或超过公司销售额65,438+00%的主要客户,包括康尼格公司、IBC太阳能公司、太阳能世界公司等。
“今年6月,尚德的产能将扩大到240兆瓦,年底将达到300兆瓦。”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维国说,“工厂每天加班加点,工厂门口仍有货车等着提货。”
“领先一步”
然而,行业的火爆并不能保证每一家太阳能公司都能分享到行业增长的“蛋糕”。
“对于太阳能电池企业来说,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关键不在于产能和销量,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高纯硅材料。”
CLSA的研究报告还指出,在未来两年,硅材料供应紧张是太阳能行业最重要的风险。如果其中一些公司不能获得足够的原材料供应,就会造成利润增长波动的风险。
尚德一位人士也坦言,原材料对太阳能企业来说,和“粮食”一样重要。
不过,石已经领先了一步——早在三年前,原材料不紧张的时候,石就参与建设了两家硅棒切片厂,并给予无偿帮助。如今切片领域往复,生产的硅片全部供应给尚德。
5438年6月+2005年10月,尚德与一家德国太阳能原材料供应商达成了10年的长期供货协议。此外,尚德还与一家日本公司达成了两年的供货意向。预计供应合同将足以确保2006年和2007年30 MW和100 MW的生产能力。
然而,这仍然不够,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进一步控制原材料。
史承认,这次IPO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原材料问题。
招股书显示,IPO筹集的资金中,约654.38+0亿美元将用于购买原材料或支付首付款;4000万美元用于扩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产能;2000万美元用于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研发。到2006年底,该公司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将翻一番,达到240兆瓦。
招股书显示,尚德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支付大量首付款,并与行业上游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以满足产能增长,保证原材料供应。
尚德的招股书显示,2002年尚德还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净利润为90万美元,2004年为654.38+098万美元,2005年前三季度为2000万美元。
事实上,这也是尚德与那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网络新贵的区别——利润大,增长快,一位在私募阶段投资过尚德的海外基金经理指出。“在互联网热潮中,尤其是第一波上市的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卖概念,卖未来的市场和营收。”
据该海外基金经理预计,尚德今年的销售额预计不低于6543.8+08亿元,利润将达到5000万美元左右。
“进是支持,退是支持”
“今天,以施博士为标杆的太阳能高科技企业,是无锡的一张名片。”无锡市副市长谭在接受采访时说。
“公司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无锡市政府的帮助。”石介绍,创业之初,为了筹集到足够的800万美元资金,他曾在投资人面前坐了3个小时,却连一个人都不见。
就在计划投资的企业犹豫不决的时候,当时无锡市分管工业的副书记说,“谁要是放了施博士,市委市政府就要追究他的责任。”
由此,无锡国联、无锡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小天鹅集团、无锡水星集团、无锡创业投资、无锡何山集团等公司成立时,石持有25%的股份,其中20%作为技术股,另外5%以现金支付。
2005年初,无锡尚德扩张过快,依靠银行融资无法解决问题,不得不开拓资本市场。如果那些国有股东不愿意退出,很可能会影响公司的上市计划。
于是,无锡主要领导动员当初投资的国企退出。副市长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的风险投资取得了10-23倍的回报,远超预期回报,这在国企中是前所未有的。
“政府的风险投资是由进和退两方面支撑的,”他说。“政府不仅在无锡尚德上市时赚了钱,在投资环境方面也获得了更大的回报。”
2005年5月,正是国有资本的协同退出,使得高盛、连赢、法国Natexis、西班牙Youke、Pukai等多家海外机构成功入股尚德控股,使尚德成为外商独资企业,为海外上市铺平了道路。
“从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整个大背景来看,史的首富之路在未来将是稳定而漫长的。”天道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铁成认为,与之前频频落马的福布斯富豪相比,石是“白马富豪”。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尚德代表了新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石之财,通透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