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哪些中科院院士?他们是谁?

吴(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潘继銮,1927年2月24日出生,江西瑞昌人。1948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吴诗书,资深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

欧阳自远,天体化学和地球化学家。原籍江西上饶,65438-0935,江西吉安人。

欧阳自远,男,汉族,出生于6月1935,江西上饶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毕业,研究生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正毅(1916-),1916,江西九江人。祖籍安徽歙县,江苏仪征人。他在扬州长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60余年,擅长植物分类地理和药用植物学。1937清华大学毕业,1940-1942北京大学理学院研究生,师从北京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张景岳教授。张景岳教授是中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先驱。吴正毅,65438-095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当选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65438-0958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65438-0979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1980至今,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荣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97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主任。2008年6月8日,65438,吴征镒院士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征镒院士从1936开始从事植物学的多个领域,到过除非洲以外的四大洲观察植物。多次组织和领导了中国特别是云南的植物资源调查,指出植物腐殖质的形成与植物种类的分布区域和形成历史有关。随着对上述学科造诣的加深,他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截至目前,已发表论文140余篇,编辑或编著学术专著数部10。他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发现并发表了1300多个新分类群(不少于亚科、科、群等10个新分类群,10个新属),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70多年来,吴征镒院士致力于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植物区系研究,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编纂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了巨大贡献。鉴于其在中国和世界植物学及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被有世界园艺诺贝尔奖之称的日本花卉绿地博览会协会授予国际宇宙奖(1999),成为世界第七位、亚洲第二位学者。

吴征镒院士的兄弟是著名医学家吴院士和研究所著名物理化学家吴。

熊大润

现有院士

天文学家。原籍江西南昌,出生于江西吉安。1962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国家攀登项目“天体剧烈活动多波段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在恒星对流理论及其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了传统的混合长度对流理论,发展了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统计理论和非定域对流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应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的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与传统理论相比,新理论得到了与观测更一致的结果。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里有一些工程院的院士。

钟爵

女性。冶金机械专家。出生于江西南昌,原籍河北献县。1960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中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冶金机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轧机、液压机等金属加工机械的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开展系统动力学、系统磨削零件与仿真、系统辨识与故障诊断失效分析、塑性加工摩擦与润滑、冶金机械优化与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从轧机传动理论、高速轧机振动理论、冶金机械强度设计、现代高效冶金机械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材料加工生产中的许多重大装备建设项目的应用中取得了实效。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其中“变相驱动理论与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双机架铝热轧新技术开发”获国家看见进步二等奖1995,“高性能超薄优质铝板”获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发表论文90余篇,专著4部。

1995当选中国理工学院院士。

袁隆平

作物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53西南农学院毕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第一个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提出“水稻有杂种优势”,“要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先要利用雄性不育”。克服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选育的困难,在1973完成了“三系”选育,首次形成了水稻制种高产实用关键技术,使杂交水稻得以大规模生产应用。成功攻克杂交早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技术难关,实现早、晚双季杂交水稻配套,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第二次大发展,开启多类型、多熟、早、中、晚组合综合配套新格局。近年来,在他的指导下,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已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目前,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特殊发明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8项国际大奖。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爱星

切削和刀具材料专家。江西省东乡县。1948毕业于厦门大学,工学学士。山东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大学切削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分会主席。中国切削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开创了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新理论体系,先后研制出六种陶瓷刀具,其中三种为世界首创。建立了超声波和间歇磨削-间隙冲放电复合加工的理论和技术,研制了专用DC电源和砂轮,开发了专用数控机床。提出了复杂曲面分解与重构理论,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部级优秀教材奖1项,国家部级优秀教材奖1项,专利4项。他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和7本书。培养了40多名硕士生和30多名博士生。

1999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工结构专家。江西省余江县县城。1951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在国内,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混凝土徐变、拱坝优化等新的研究领域。阐述了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基本规律,取得了混凝土浇筑块、基础梁、码头、重力坝、拱坝温度应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世界第一高的小湾拱坝、世界第三高的拉西瓦拱坝等30个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节约投资6543.8+0.5亿元以上。针对非均质结构的蠕变影响问题,提出了两个蠕变定理。提出了合并女市长凹厂区的异步长度算法,解决了分层施工对坝体应力影响的难题。混凝土弹性模量、徐变和应力松弛系数的计算公式都包含在我国新的水工混凝土结构规范中。“水工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拱坝优化方法、程序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庆元

桥梁工程专家。江西省太和县人。1956毕业于清华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教授。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车桥时变系统横向振动分析理论,包括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原理、“匹配”形成系统矩阵原理、以实测蛇行波为激励源的车桥横向振动的确定性分析理论、车桥时变系统振动的能量随机分析理论、车架人工蛇行波理论、铁路桥梁横向刚度极限分析理论、 桁架截面有限元法,曲线轨道折线梁桥车时变系统振动分析理论。 解决了九江长江大桥、高速大桥等桥梁的横向刚度分析和桥梁配筋计算。提出了桥梁局部和整体相关屈曲的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解决了许多桥梁的极限承载力分析问题。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2部。指导了22名博士生。

1999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

四位电机专家。江西省上饶市。1961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株洲电力机车厂高级工程师、高速发展部主任。中国电力机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作为总体设计者,他主持并实现了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的三大技术改进。主持了第二代、第三代电力机车的研发工作,获1985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研制了韶山8号电力机车,创造了240km/h的“中国铁路第一速度”,使中国铁路运输进入国际高速领域。主持研制了第四代电力机车,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交流传动技术的“零”突破,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先后获得“詹天佑科技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1999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秋丁凡

有色金属冶金专家。出生于香港,原籍江西省广昌县。1962毕业于南昌大学。北京矿冶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重有色冶金研究和开发。发明了矿浆电解新工艺,实现了用一步金属代替原来复杂的工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矿浆电解厂,大大提高了金属回收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国内独一无二的“两段逆流选择性浸出”分离铜镍的方法,并用于新疆大型铜镍矿处理金属化高冰镍,经济效益显著。重金属镍的提取分离和钻井技术研究成功,首次实现产业化。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矿浆电解新工艺”获1998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湿法精炼新工艺”获1995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2部。

1999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淑君

肿瘤学家。江西玉山县人,祖籍浙江临安县。1962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5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院)国家“973”、“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基础研究”项目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环境突变体学会主席;中国环境突变学会副理事长等。先后主持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癌症重点项目,建立了先进的致癌物和抗癌物质快速生物检测系统和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天然抗癌物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天然茶氨酸的应用已获得两项国际专利,并经FDA批准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先后获得国家计委财政部重大成就奖(1991)、卫生部成就奖(1984、1990、1996)、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191)。

1999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