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红楼梦》中的香菱

《香菱诗四十八首》和《文清卜秋诗五十二首》是《红楼梦》中难得的两篇充满纯情的奇葩。现在《香菱学诗》被作为高三课文,更值得我们深思。

曹雪芹的挚友脂砚斋曾分析过香菱学诗的情节:“你想想香菱的性格,你不让迎(春)探(春),你不让凤(王熙凤)秦(柯青),你的风雅不让(李)婉(宝)钗,你的风流一生不让(香)(玉)。珍惜的人,年轻时就闯祸了,命运尴尬,导致侧室。而且我学过,不能和林湘北齐头并进。然而,这个人不能进入公园。所以,要入园,最后没有空隙,还要多规划四次。要入园,就要留守。”这个评论为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精辟的提示。

香菱原名甄,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她5岁被拐子拐走,13岁被薛蟠买为妾,后暂住贾府。她学诗歌的时候,刚好和初二初三的学生一样大。她学习诗歌,崇拜黛玉。黛玉当时15岁,相当于现在初三学生的年龄。从年龄上看,香菱可以说是“不要脸”。

结合以上脂砚斋的评论,我们先来看看曹雪芹在文章布局上的别出心裁。

在“香菱学诗”之前,大观园的女儿们就已经组成了海棠诗社,并成功地从事了几次诗歌创作活动。小说中的诗意非常浓郁。其次,薛蟠这个狂妄的傻逼,因为邪念而痴迷同性恋。用现代的话来说,他被一位体面的绅士刘香莲痛打了一顿,羞于见人。他决定出去和老德惠做生意,他是薛当铺的总经理。薛蟠走后,房中只剩下香菱一人,她便搬入大观园吴恒园与嫂子薛宝钗同住,这为她在潇湘馆向黛玉学诗提供了方便。这就是芷颜斋所说的“欲入园,必待久行,始能游”的实际情况。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歌?曹雪芹为什么要说香菱的诗?香菱怎么学诗?有哪些教训?这样的问题耐人寻味。

1.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歌?

表面上看是因为香菱不甘寂寞。但从香菱的潜意识里,她想还她书香女儿本来面目。这种潜意识与她的本质需求是一致的:她过着上流社会即贵族阶层的精神生活,在物质满足后追求身心幸福,这是很自然的。学会写诗后,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海棠诗社的活动,与宝钗、黛玉、三春姐妹平起平坐。这应该也是上述脂砚斋的相关评论。

第二,小说为什么要津津有味地描写香菱的诗?

首先是完善香菱的思想品格。香菱出身于“乡官”家庭,天生丽质。被绑架后,她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学属于统治阶级。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只有热爱诗歌的人才能进入精英阶层。中国有句古话“不学诗,无话可说”。诗歌是使人变得温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学习诗歌本身就是一个温和的过程。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香菱,应该不会写诗。即使她以前不会写诗,她也必须学会写诗。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像香菱这样的人物,加上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阻止她写诗。

二是丰富黛玉的人物形象。黛玉天生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从曹雪芹为她写的许多诗来看,她不愧为大观园第一流的诗人。但在林黛玉与宝玉、宝钗的交往中,她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多疑、爱哭。小说要表现出她体贴、关心、同情、乐于助人的一面。于是让香菱刚搬到宝钗家,提出要跟宝钗学诗。宝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学诗不是她的本分”,并不十分赞同。香菱只得请教黛玉。何况这个时候,宝玉“向心诉苦”的故事已经发生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不再怀疑,情绪也相对稳定,便有了兴趣和耐心,把自己写诗的经历告诉了香菱。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黛玉不仅孤傲高傲,而且热心开朗,诲人不倦。

从以上两点也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美学观:文学,尤其是诗歌,是精英中的精英的专属产物。香菱虽然是薛蟠的妃子,但她原本的血统是高贵的,用芷颜斋的话说,是有“底子”的。小说里的人物再可爱,比如宝玉的丫鬟文清,鸳鸯,贾琏的丫鬟平儿,都不会也不敢学诗。“当局者迷”,狡猾奸诈的王熙凤天生没有诗意。

三、香菱怎么学诗?

第一步,你喜欢。搬进大观园之前,有空就偷偷看两首歌。

第二步,问老师。细读名著。王维、杜甫和李太白熟悉唐诗三百首。

第三步,读写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勇于写作,不怕失败。“我的衣服越来越宽了,我不后悔。”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坚信梦笔能开出花来。

4.香菱学诗有哪些教训?

再看香菱的第一首诗《吟月七律》,是奉林老师黛玉之命而作的:

月亮挂在天上,夜很冷,光很清晰,影子很圆。

诗人娱乐,常想着玩,陌生人添愁,不忍看。

玉楼旁挂玉镜,珠帘外挂冰盘。

为什么在明亮的夜晚点银蜡烛?画柱上闪耀着清澈的色彩。

戴宇对这首诗的评价是:“有意味,但措词不雅。”林老师的批评很有限,是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八首诗真的是幼稚狭隘,只靠堆砌文字写出来的。除了对联“诗人们娱乐常想玩,野客添愁不忍看”外,其余三联谈那月,文笔生硬,内容单薄,缺乏思想感情,远谈不上“立意”。诗歌最大的作用就是“抒情”。诗歌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一样,首先要讲究立意。这八首诗没有“意图”,却写得像一个挨打的学生在哭,在勉强。这怎么可能成功?吟诗成功的关键是用心良苦。像于谦的《石灰颂》:“千锤凿出深山,火只闲。我不怕被人砸,我要在人间保持清白。”崇高的理想传达了多么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多么坚定正直的人格!

再来看香菱听了戴宇的建议后写的第二首:

与银色的月亮不同,月光反射着寒光,仰望夜空的晴空支撑着一轮玉盘。

月光下的梅花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柳枝的银枝显得干枯。

金阶上淡淡的白色白粉病,仿佛一层薄薄的轻霜在玉柱上飞舞。

梦醒西厢是一片寂静,只有天上的残月还能隔帘向远方眺望。

香菱认为“妙”的这首关于月亮的诗,尽管有所进步,但仍不尽如人意。宝钗指出有点“跑题”,从头到尾只写了《月光》。“跑题”的确是从业者的普遍苦恼。其实抛开题外话,根本问题还是“意图”的缺失。没有“立意”,就无从谈起真情实感。香菱一味雕琢词句,只注重“窗中映寒”、“护玉盘”、“梅花”、“柳飘带”、“残粉”、“淡霜”、“西楼”等意象,过分强调“技巧”,违背了黛玉所教导的“词句为末,首意为重”,只描写了几件事。

“香菱苦读诗书,薛婧真心相聚”。经过两次挫折,她终于写出了第三首成功的歌曲:

月亮的光彩,谁也难以掩饰她,她美丽的身材是美丽的,质地差了许多。

辽阔的叶原银装素裹地传来了易道的声音,公鸡啼鸣的夜晚就能阻止残月依然挂在天边。

秋江里的游子,听笛声更有惆怅,楼上的少妇倚着夜末的栏杆。

要拿下嫦娥,你要问,为什么不永远团聚!

这首歌,黛玉和大家都说“新奇有趣”。这首歌的成功,首先是改变了前两首歌“无心”的缺陷,所以我把真情倾注在了咏月上。全诗善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咏月来表达自己不甘寂寞,想有所作为的心情。诗歌是关于构思的。有了细致的构思和艺术手段,就写不出好诗了?香菱的成功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第一联“精当难藏,影当寒从魂”体现了香菱自己的人生经历。她的本源是天地精华的凝结。“应该很难隐藏”包括她被一个拐子拐走拐卖,最后“铸”成一个富贵之家,是大不幸中的“幸事”。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自己的才华将难以埋没,终究能写出一首好诗的自信。“影自魂归寒”,暗示它落入愚公薛蟠之手,是“一幸”中的又一不幸。对联“一砧敲千里,半轮鸡多唱五残”,承上启下。表面上写的是月色萧瑟,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的处境“萧瑟寒冷”,表达了一种淡淡的苦涩。“敲砧”是古诗中常见的意境,描写月下思妇捶衣,暗示香菱思念丈夫。“鸡多唱五跛子”也是形容思念远行丈夫的常见场景。这幅对联写得很贴切。项链对联“青枪河闻秋笛,红袖楼倚栏杆一夜”,“青枪”寓意在外的丈夫,“青枪河闻秋笛”,谁经不起思乡!与“绿枪”对称的“茶”,可以看作是香菱的自我指向。《楼头夜倚栏》表达了对外出丈夫的关心和思念。这幅对联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诗的境界很开阔。尾联“得了嫦娥应问,何以不永团圆”,巧妙地运用了“寂寞嫦娥”的典故,结合丈夫下海经商后的寡居生活,写出了一段发自内心的感叹。虽然老公是个大傻子,但作为一个弱女子,也难逃“嫁鸡随狗”的命运。香菱视薛蟠为终身依靠,她依然很爱丈夫。全诗表面写月,实际上深深地凝聚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感情,月与人的结合,物与情的交融,成为咏物的佳作。

这段摘自小说的奇文,本质上是作者曹雪芹诗歌创作理论和经历的故事。加上林黛玉对香菱的教导,香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表达得很美,很引人入胜。细读课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无诗可唱”,还可以帮助我们学好语文。比如生活的范围等于语文学习的范围。学习语文要兢兢业业,增强学习兴趣,向有能力的人学习,勤奋好学,虚心求教,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