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和江苏大学哪个好?
一、学校荣誉比较
1,苏州大学:是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2011计划”的高校,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 * *共建高校。
学校先后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博士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共研究生计划”、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接收机构。
2.江苏大学:是由农业农村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工程”、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首批“新工程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建设高水平大学国家研究生计划”、国家“三轮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优秀本科教学水平高校、首批国家留学生质量认证高校。
第二,师资的比较。
1、苏州大学: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5768人,专任教师3358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8人,发达国家院士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
“万人计划”优秀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3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280余人次。
2.江苏大学:截至2021年5月,全校共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占37%,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所长野依良治教授被聘为该校名誉教授。
截至2016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576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2475人(教授45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4%,具有海外经历的占24%),聚集了以国家杰青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
第三,学术研究的比较
1,苏州大学: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家项目37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21成果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18成果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
1成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1人获“江苏省社会科学大师”称号。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6项,全国高校排名19,地方高校排名1,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高校前20名;获得3个重点专项和6个国家重点R&D计划项目;3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20项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项。2018年,学校* * *申报知识产权1745项,授权知识产权1186项(其中国际专利申请159项,授权24项)。2017三大检索共收集到4460篇论文,其中2659篇。
“中国优秀国际科技论文”1,283篇,在全国高校中分别排名第23位和21位;根据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全球院校自然指数,苏州大学2018自然指数在全球院校中排名第46位,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9位。在全球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领导者柯睿卫安发布的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苏大被引19次,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五。
2019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9年度集中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学校资助项目312项,排名全国18,省内高校第二。直接资助164310万元,资助在地方高校中排名靠前。
2.江苏大学:2010至2016,学校科研经费总额达27.89亿元,其中纵向经费8.56亿元;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709项(2014、2015排名全国高校前50名),其中国家973、863计划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2项。
批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9项;SCI检索收录论文5231篇;学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2015年度,我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
袁寿其主持的“潜水泵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江苏大学建校以来国家科技奖励零的突破。2008年,赵教授的“食品和农产品无损检测新技术及融合技术的开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作为第二单元,杨继昌教授等完成的“节能环保型球团链篦机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孙玉坤教授等完成的“基于神经网络逆的软测量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1项。
2011与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的“深海高稳定圆筒钻井储油平台关键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江苏大学获得2014科学技术奖(一般项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大学和百度百科-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