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暴露整容六大骗局
近年来,“人工美容”大行其道,整形市场成为商家争抢的“热蛋糕”,但整形市场良莠不齐。一些美容院甚至声称,只要花39万元打一针,女性的更年期就可以推迟10年...
招数一:创造新名词,故弄玄虚。
一些整形机构专门在广告中的文字上做文章,制造各种晦涩难懂的新名词、新概念,并将其神秘化,把某个手术过程的形象化或深奥的专业术语作为自己引进的新方法、新技术,因为普通消费者不可能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
但我们在采访国内最早开展除皱手术的博士生导师杨教授时,她指出:比如一个简单的面部拉皮除皱手术,一定是被专业术语“筋膜悬吊除皱”忽悠了,好像只有他们的手术需要悬吊筋膜。其实所有的拉皮除皱手术都需要悬吊筋膜,筋膜其实就是皮肤下面的一层结缔组织。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手术效果,是拉皮手术不可避免的一步。
骗局二:打专利技术牌。
在一些整形机构的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我院某医学博士拥有多项国家专利美容技术”、“某面部美容方法是我们的专利技术”、“永久化妆的发明者”等广告语。
从事专利事务的李律师对此提出质疑。根据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医疗器械可以申请专利,但是医疗手术方法不能申请专利。手术方法是全人类享有的财富。记者还咨询了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手术方法不能申请专利,只有通过工业可以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才能申请专利。
招数三:拉横幅当虎皮
“欧美美容协会会员”、“进入世界名医字典”、“国际选美大赛几个冠军”等等,整形机构的医生给自己起了各种各样的虚名和头衔。难怪身边的人经常开玩笑说,看到这些广告不得不感叹,中国的整形专家都聚集到了。
大部分受访的专家学者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人主动给他们打电话,声称只要交5000元,他们的名字就可以进入某某世界名医的字典等等。,但这些标题并不权威可信。当然,国家科技进步成就奖这类奖项是可信的,是国家统一颁发的。所以,消费者不要被一些大的“头衔”或者“帽子”所迷惑。
骗局四:夸大手术效果,违背医学原则。
很多机构都宣称自己的操作无痛、无缝、无风险,想借此吸引“求美者”。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些都是违背整形外科这门医学的规律的,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用现代麻醉技术可以做到无痛,但绝对不可能做到不留痕迹。任何整容手术,无论是动刀、动针还是注射手术,都是创伤性的,都会留下痕迹,都会有风险和并发症。只有技术高超的整形外科医生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把手术切口隐蔽的很好,比如设计在不显眼的地方,比如鼻腔、口腔、眼睑、发际线、腋窝、皮肤皱褶处,尽可能避免并发症。
骗局五:声称所有材料都是进口的,手术中更换了袋子。
整容选的材料不是进口材料,越贵越好。很多整容机构的医生都在材料上做文章。做一个下巴要一万多,光是材料就要收近万。很多医生都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在其他整容机构做完下巴,后来又开了,用的是很普通的硅胶材料,不是所谓的进口新材料。
医学整容用什么材料好?第一,注意安全;第二,便于放入和取出。近年来,出现了整容热潮,开发了许多新材料,其中一些材料仍然被非法使用,因为国家医疗产品管理局规定,一种新材料必须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才能用于人体。很多爱美的女性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形中高价扮演着实验动物的角色。
骗术六:“形象设计师”告诉你该怎么做。
就此问题,我们采访了一位长期在国外行医的整形外科医生王医生。他指出,如果去国外比较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整容,通常的做法是在整容机构接待后,安排“求美者”进行心理咨询。如果没有心理问题,可以安排见医生,预约手术。
目前国内一些整形机构设置了很多类似中介角色的所谓形象设计师。在见整形医生之前,这些形象设计师会告诉整形医生脸应该是什么样的,眼睛应该设计成什么形状,鼻子应该有多高等等。只有形象设计师设计完了,才会安排整形医生去见整形医生。
其实整容不是设计一个产品,而是必须遵循医学科学的规律。医生和形象设计师不能混为一谈。形象设计师只限于生活美容,医美没有形象设计师。形象设计师设计漂亮。由于医疗技术的限制,整形医生可能根本达不到那种效果。
整形医生不能找形象设计师设计脸型,应该找真正想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失败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