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史上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第一个奥斯特
1820年4月,有一个晚上的讲座,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当原电池连接到铂丝时,铂丝附近的小磁针摆动。这种不起眼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但奥斯特却很兴奋。他连续三个月深入研究它。7月21820,他宣布实验。
奥斯特将导线的一端连接到加尔瓦尼电池的正极,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放置在小磁针上方。当导线的另一端接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将玻璃板、木屑、石头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即使是小磁针浸在装满水的铜盒中,磁针依然会偏转。
奥斯特认为带电导线周围有“电流冲击”。这种撞击只能作用于磁性粒子,但可以穿过非磁性物体。当磁性物质或磁性颗粒受到冲击时,被阻止通过,因此被驱动而发生偏转。
当导线放在磁针下面时,小磁针反方向偏转;如果将导线水平放置在东西方向,无论导线放置在磁针上方还是下方,磁针都将始终保持静止。
他认为电流冲击以导线为轴沿螺旋线传播,螺纹方向垂直于轴线。这是对图像横向效果的描述。
奥斯特对磁效应的解释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影响这个实验的重大意义。证明了电和磁能是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法拉第
法拉第的故事
法拉第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铁匠家里。他的父亲真的很穷。小法拉第饿着肚子长大。他后来回忆说,有时他的父母一周只给他一条面包。
穷成这样,法拉第当然没上过学。他从小就做过听差和报童。13岁,在一家书店当学徒。那时候,书、期刊、报纸都是奢侈品。小法拉第专门为订户送报纸,送完之后挨家挨户跑。后来开始学装订,装订后看书。
法拉第曾经装订了一本叫做《化学对话》的书。他迷上了这本书,用仅有的钱买了药,按照书上的话开始做实验。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科学感兴趣。
法拉第读的书越来越多,于是他用废纸做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会在笔记中配上插图。他从《大英百科全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电学的知识。
随后,法拉第去听了著名科学家大卫的科普报告,并将笔记本赠送给了大卫。在大卫的推荐下,法拉第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实验室的助理,法拉第从此走上了科研之路。
当时科学家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磁场也应该能发电。然而大卫和法拉第研究了10年,却没有找到利用磁场发电的方法。即便如此,法拉第仍不气馁,他有信心在磁能发电方面取得突破。
1831年8月,法拉第做了一个新装置。他在一个直径为6英寸的铁环的一半上缠绕了一圈铜线,并将其连接到安培计上;另一半铁环上还绕着一组线圈,然后接上电源。
“关门!”法拉第看到电流表的指针在摆动。然而,当他再看的时候,电流表的指针又指向了零。为什么?法拉第决定关掉电源,重新做实验。谁知,电源一关,指针又晃了一下,不过这次是反方向的。法拉第一直希望第二个线圈产生一个连续的电流,但实验结果总是只在开关的瞬间“感应”到电流。
法拉第不仅擅长实验,也擅长思考。他认为电流应该是由运动的磁场感应的。于是,他在空心线圈里插入一块条形磁铁,检流计上的指针摆动,磁铁终于发电了。
法拉第成名后,世界各国授予他94个荣誉称号,但他说:“我承认这些荣誉是有价值的,但我从未为之努力过。”“科学家不应该是个人的崇拜者,而应该是事物的崇拜者。寻求真理应该是他唯一的目标。”
第三个爱迪生
埃迪在12岁时开始了他艰苦的职业生涯。他在火车上当过报童,学过送报纸的技术,去过波士顿和纽约。直到24岁,他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宣布,他将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低廉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尝试了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1600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都失败了。有人吹了个冷风,说爱迪生这次“吃了不能嚼的东西”。一位曾经为爱迪生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实验为“大海捞针”。然而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实验,下定决心要从海里捞出一根针。有志者事竟成。1879 65438+10月10周日下午5点,爱迪生用碳化棉线点亮了灯泡。他亲自观察并记录下来。这一次,灯泡明亮而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和20到21,没有人去休息。直到21下午2点,爱迪生让他的助手把电压提高了一点,灯泡在点亮第45个小时时更亮了。几分钟后,灯丝终于烧断了。《纽约先驱报》论坛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灯泡试验的成功。爱迪生获得了所有的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他发明的。1879年的除夕夜,爱迪生点亮了60个灯泡,挂在门罗公园。当时下着大雪,大雪下着3000多人前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寻求人类需要的东西,然后我会向前一步,努力发明它。”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个天才。爱迪生叹了口气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当有人问他在六亿五千四百三十八万次的失败中,他是如何坚持发明灯泡的,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发现了654.38+0万个无效方法。他一生写下的3400个笔记,详细记录了发明理念和实验,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时,有人问他:“你什么时候退休?”他脱口而出:“我葬礼的前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你同意给科学放十年假吗?”爱迪生严肃地回答:“科学永远不会休息一天。几亿年来它每分钟都在工作,而且还会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现了他的诺言。他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他仍然在勤奋地工作,从他的国家的杂草中提取乳胶。
而汤姆森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发现了电子,但是关于他对电子的发现。
更专业的知识。
ysgz.com/ygjy/ygwl/ArticleShow.asp? ArticleID = 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