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每天都在研究什么?为什么很少有显著的成绩?

导师以前是中科院软件所的。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减轻我的负罪感。现在本科即将毕业,本科论文的每一章都是发表的论文。按照学校的标准,我的成绩足够硕士毕业了。但我想说,我其实很水,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意义不大。总是需要申请项目,总是需要做研究,总是需要写报告,觉得无聊却又不得不做。虽然我的论文是自己写的,但是导师会修改。导师的修改只是让文章看起来更像论文,并不是内容上的重大突破。论文之所以能在更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是因为导师跟他们很熟,因为他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身上挂着很多东西,有项目,有论文,有版权,有正在申请的专利,但是我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我整天什么都不做吗?当然不是。工作差不多12*7,看论文看书,思考问题,处理每一个细节。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没做过骗人的事。我不傻,也不想瞎折腾,但我想说,其实挺累的。因为你总是会被人为的意外所困扰,总是需要明白很多规则和原则,总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不断否定自己的工作。终于,毕业的时候,我毅然选择了研究生阶段不怎么好的导师,决心只做应用,不再纠结于计算机理论。求折叠。- .。。。我写这个的时候,多半是出于个人低潮。我居然得了这么多票,感觉劣币驱逐良币。也反映了大家对中国科研界一些事情的不满,包括票数最高的答案,也有一些原因。这不是好事,反而加深了误解。以下是一些答案。陈豪的回答提醒了我,大家对中科院的定位可能有偏差。一个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比如中科院,目的不就是出点实实在在的成果吗?注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看到的成果往往是公司支持的科研机构开发的,因为首先他们的成果是商业的、实用的,你能看到。其次,公司本身会更多的宣传自己的创新成果。要知道,研究所里的东西,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外人是看不懂的,即使是圈内人也未必看得懂,但它们确实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理论研究走向实践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当你最终产生一个你看得见的实体时,你很可能根本不会感受到原理论的存在。看了上面的内容,突然想到,如果看到中科院有什么实际的成果,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中科院的一个成果很快被你看到,大概就是这样的逻辑。第一步,政府认为我需要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第二步,提出一个方向,然后包括中科院在内的很多研究所开始研究;第三步,成果很快出来,然后宣传,然后借助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广,培育一个新的企业,生产产品,推市场。这种情况不是没有,我也不想在这里评价这种模式好不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个过程往往太快了,所以这些东西就成了次品。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是混日子的,也有很多扎实的研究者。评价中国的教师质量,无非就是发了多少论文,拉了多少项目。有的人脚踏实地,有的人肤浅,都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个问题下可以看到不同的声音。对于这一点,我想在国内外研究机构待过的人会有更深的见解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