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是如何做到营收千亿,挖掘机全球销量的?

三一混凝土机械:自主研发突破瓶颈

2020年,三一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份额超过60%。1994刚进入工程机械领域的时候,三一还只是一个穷外行,只用了6年时间就成为了后起之秀。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基建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国际巨头纷纷建厂,吞噬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但当时合资产品要从海外采购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旦中国本土产品能够被国内产品所取代,将会带来可观的利润。

三一重工看好这个市场,但是没钱引进技术,只能自己想办法。第一个产品是针对广泛使用的混凝土泵。当时,大多数牵引泵需要2个小时更换零件来调节排量。梁稳根找来了资深液压专家易小刚担任总工程师。通过自主研发,提高了产品的灵活性。施工人员只需简单操作阀门就可以改变压力值来控制排量,满足了国内复杂工况和高强度作业的需要。

在拖泵领域,三一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联重科,也在长沙。中联重科的优势是品种齐全,可以定制,所以三一重在产品的绝对性能。1996年,三一在混凝土泵大赛中获得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扬名海内外。从65438年到0998年,三一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臂架37米的混凝土泵车,超过了当时36米的世界纪录,逐步打破了臂架30米以上的泵车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年三一重工全年营收2亿,拖泵产品贡献了70%的利润。2000年,三一重工的拖泵和泵车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居国内第一,为挖掘机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三一挖掘机:弯道超车

2000年,三一重工第一代挖掘机产品SY200问世,但故障多,续航能力差,质量不如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的成熟产品。即使价格很低,顾客也不会买。但当时国外品牌在中国的售后服务并不完善。国内很多小型施工队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台挖掘机。一旦坏了,很难找到人修理,更换零件也要花很长时间,严重影响开工率。

所以三一重工在服务质量上创造了差异化优势。基于汽车4S店的启发,三一花重金打造6S店,提供客服热线,解决客户在挖掘机采购、保养维修等方面的痛点。2001周三在央视投放广告,品牌推广、价格优势、售后服务弥补了三一在产品质量上的短板。三一挖掘机逐渐打开市场。

与三一坚持自主研发不同,当时国内同行大多是找国外巨头联合建立挖掘机工厂。虽然这样可以快速借到钱,但是约束也很明显。比如合资后,不允许中国企业单独开展挖掘机业务;不生产整机,只供应配件;不允许保留自己的品牌等。而且外国公司不断压低中国提供的零部件价格,稀释中国的利润,然后要求增资。一旦中国母公司无力追投,就会失去话语权。

徐工也遭受了类似的损失。徐工和卡特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最初,徐工持有40%的股份。但合作后,在连续三年亏损,产能不达预期的前提下,外方又要求徐工扩股,追投。最终,徐工别无选择,只能出售超过一半的股份,并因竞争限制而无法开展挖掘机业务。我只能看着三一重工占领市场。直到2010,徐工和卡特彼勒“分手”,才大规模进入挖掘机市场。

此时,三一重工已经在国内挖掘机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2011年,三一重工销售挖掘机2万台,销售额突破100亿,以18%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一。2012年,三一挖掘机在无故障率和满意度调查中获得第一名,摘掉了质量差的帽子。2020年以9.8万辆的销量夺得全球销量冠军,超过第二名卡特彼勒30%以上。

但是,销量领先不等于全方位实力领先。2020年中国挖掘机平均吨位为15.5吨,三一作为国内龙头为15.9吨,略微领先国内其他品牌,但与卡特彼勒、小松近20吨的水平仍有差距。

三一起重机:汽车市场在等待力量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大力发展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交通和水利工程,对大吨位起重机的需求猛增。当时徐工集团能生产最大吨位150吨的起重机,300、400吨的起重机被日本神钢、美国特雷克斯、德国利勃海尔垄断。

三一重工于2004年开始组建履带起重机研究所。2006年,400吨SCC4000履带起重机下线,令业界震惊。2010还参与智利矿难救援,获得“中国起重机第一人”称号。2011年,吨位3600吨的SCC86000TM下水,获得世界起重机第一名的称号。

三一虽然在大吨位履带起重机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市场容量更大的汽车起重机领域起步较慢。2012,三一与国际起重机巨头Palffi Ge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借助帕尔菲格的技术经验和营销网络,推动了三一在起重机领域的短板。

目前,在国内汽车起重机领域,徐工的市场份额约为50%,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各占25%。

如何在广阔的海外市场再造一个“三位一体”?

工程机械因为与人口红利、市场红利、政策红利挂钩,所以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比如2008年的4万亿计划,导致2009年工程机械需求大幅增长-2011,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到2012-2015,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消费需求透支,工程机械企业营收普遍减半。三一、徐工、中联重科2015的利润几乎为零。

但随着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机械替代人工效应”趋势明显(人口红利减弱),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周期性会越来越不明显。行业龙头三一重工有以下长期增长点:

首先是海外市场的潜在空间。与国际龙头卡特彼勒、小松相比,三一在国际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0年,其海外收入为1,41亿元,占总收入的1.4%,其挖掘机海外份额仅为3%。2021上半年中国出口挖掘机增长107.4%,整体利好背景有利于三一在国际市场的突破,这也是其他中小型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着力的方向。

二是产学研服务一体化。坚持自主研发是三一重工能够保持长期优势的根本原因。目前,三一拥有多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中心,并连续多年将5%左右的收入用于技术研发。专利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三一集团申请专利10278件,授权专利7613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同时,三一在全球拥有1700+服务中心,承诺2小时内到达现场,拥有完善的客服体系。

当然,三一重工需要继续在大型挖掘机等装备领域进行攻关。面对上游钢材涨价减产,采购成本压力上升。三一在多次涨价后能否稳定销量?同时扩大产能是否明智?在智能化、无人化、电气化、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下,作为民营企业的三一将如何接盘,保持领先地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